在我國,隨著患者就診率和診出率的提升,55歲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患病率已經接近1%。遺憾的是,科學家對于這種疾病究竟為什么發生、如何發生、怎樣預防均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 今年4月11日是第18個“世界帕金森病日”,這種疾病本身并不致命,但會終身伴隨,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在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歐美國家,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在55歲以上人群中已經達到了1%。而在我國,隨著患者就診率和診出率的提升,目前認為,患病率也已經接近該水平。遺憾的是,科學家對于這種疾病究竟為什么發生、怎樣預防均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 發病機制不清,難預防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最直接的問題出現在大腦。 眾所周知,多巴胺是一種腦內極其重要的神經遞質,由于它傳遞快樂、興奮情緒的功能,又被稱作快樂物質。位于中腦的黑質細胞是腦內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團,其神經纖維投射到大腦的其他一些區域,例如紋狀體等,對大腦的運動功能進行調控。......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疾病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Transl Med: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6870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
1月6日, 由丹麥靈北公司和梯瓦公司(Teva)共同開發,用于治療帕金森病的創新藥物安齊來(甲磺酸雷沙吉蘭片)中國上市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期間,來自國內外帕金森病領域的權威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帕金森病領域的治療前沿、分享安齊來的臨床應用。 安齊來是目前中國上市的最新一代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可用
1月6日,來自國內外帕金森病領域的權威專家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安齊來(甲磺酸雷沙吉蘭片)在中國上市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經過丹麥靈北公司7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6月,安齊來正式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CFDA)的審批。 據知,安齊來是目前中國上市的最新一代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可用于
安齊來是目前上市的一種相對比較新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以前也有一種傳統的單胺酶氧化抑制劑叫司來吉蘭,現在安齊來就是雷沙吉蘭,相對而言,比司來吉蘭的副作用可能會相對更少一點。它主要是用于帕金森病晚期的劑末惡化,或者是一些癥狀波動這一類部分的患者。2018年1月6日, 由丹麥靈北公司和梯瓦公司(Tev
漸凍癥、老年癡呆、肌肉萎縮、小腦萎縮……這些原本與帕金森病不同的疾病,卻被公眾畫上等號。在世界帕金森病日(4月11日)前夕,記者將“你了解帕金森病嗎”這一問題隨機拋給同事、朋友、鄰居等人,得到了上述答案。 事實上,2017年某機構發布的帕金森病大眾調研結果顯示:約90%的社會大眾不了解帕金森病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eurology:眼部疾病常見于帕金森癥患者 DOI: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9214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現視力
隨著世界人口日趨老齡化,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目前中國有1.7億老齡人口,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還在不斷加劇。研究衰老相關疾病的機理以及尋找防治衰老相關疾病的新靶點和新方法對于中國的國情而言顯得尤為緊迫。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很多人對這一疾病陌生,更談不上對這一紀念日有所留意。然而,帕金森病卻并不罕見:作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第三殺手”,PD已經成為發病率排在第二位的神經性衰退疾病,僅次于阿爾茲海默癥。 “世界帕金
根據5月22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Neurology上的一項研究,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人日后可能更易患上帕金森癥。 該研究通訊作者、中國臺灣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博士Mu-Hong Chen說:“過去的研究已經顯示出抑郁癥與帕金森病之間的關系,但是很少有研究關注雙相情感障礙和帕金森病之間是否存
“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通常也不會影響壽命。但如果患者沒能得到及時和合理的治療,很容易導致身體機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殘,最后出現如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可能會威脅到生命的并發癥。”前不久,在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帕金森及運動功能障礙學組聯
進入十一月,大陸地區的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作為Nature封面發表的高質量家豬基因組草圖,清華大學發表的又一結構生物學研究成果,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完成的帕金森病神經干細胞隨著衰老過程而發生的退行性病變,后兩篇都是以國內研究機構為第一單位發表的
當前,我國有帕金森病患者200多萬,每100名65歲以上的國人中就有1~2名患者,且以每年10萬的速度遞增。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00萬,到時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中國。 從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到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再到德國呂貝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荷蘭Donders腦認知與行為研究所從
當前,我國有帕金森病患者200多萬,每100名65歲以上的國人中就有1~2名患者,且以每年10萬的速度遞增。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00萬,到時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中國。 從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到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再到德國呂貝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荷蘭Donders腦認知與行為研究所從
最近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上的一篇研究發現,糖尿病藥物可以延緩帕金森病,而且不僅僅是緩解癥狀,它似乎可以直擊帕金森病的病因。 帕金森病現狀 帕金森病會導致大腦中制造多巴胺的神經元損失,多巴胺是一種幫助控制身體運動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水平的減少會引起一系列異常的腦活動,患者會
最新發現與創新 中國科技網訊 帕金森病是一種在老齡群體中高發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盡管已知衰老是重要誘因之一,但科學家對帕金森神經細胞退行性病變的原因和發病機理尚不清楚。近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組與美國研究人員的合作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結合多能干細胞和
10月18日新鮮出爐的Nature在在線版上刊登兩項中國學者主導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別報道了帕金森病神經干細胞隨著衰老過程而發生的退行性病變,以及細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C4同源物的晶體結構。 在第一篇文章“Progressive degeneration of human neur
“世間有種疾病能讓病人每天在人間與地獄之間來回,這種疾病叫做帕金森病。”一位飽受折磨的 56 歲患者這樣形容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癥狀表現為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他部分震顫,身體失去柔軟性、變得僵硬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給眾多患者和家庭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
10月24日,Movement Disorders在線發表了題為《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與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
由蒙特利爾大學的Michel Desjardins博士,及麥吉爾大學蒙特利爾神經學研究所和醫院的Heidi McBride博士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發現了兩個與帕金森病(PD)相關的基因是免疫系統的重要調控因子,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表明帕金森病與自身免疫疾病的聯系。研究論文發布在6月23日的《細胞》
帕金森病產生的確切原因仍然是一個謎,但研究人員認為,遺傳和環境都可能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表現出大腦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喪失,并且在路易體中大量積聚一種被稱為α-突觸核蛋白(SNCA)的蛋白質。家族性帕金森病中SNCA基因的改變和散發性帕金森病的進展期間SNCA蛋白的病理性積累表
阿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兩種最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不過,兩者的病理特征、影響的大腦部位和臨床癥狀有很大的區別。在阿茲海默病患者腦內,由β淀粉樣蛋白形成的斑塊和tau蛋白形成的神經纏結導致了位于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神經細胞死亡,使患者的認知和記憶功能衰退。而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由α-synucle
阿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兩種最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不過,兩者的病理特征、影響的大腦部位和臨床癥狀有很大的區別。在阿茲海默病患者腦內,由β淀粉樣蛋白形成的斑塊和tau蛋白形成的神經纏結導致了位于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神經細胞死亡,使患者的認知和記憶功能衰退。而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由α-synucle
阿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兩種最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不過,兩者的病理特征、影響的大腦部位和臨床癥狀有很大的區別。在阿茲海默病患者腦內,由β淀粉樣蛋白形成的斑塊和tau蛋白形成的神經纏結導致了位于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神經細胞死亡,使患者的認知和記憶功能衰退。而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由α-synuclein
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帕金森病的一個新病因——一種叫做TMEM230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似乎是確定與這一常見運動障礙已證實病例有關聯的第三個基因。 在發表于《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提供了證據證實來自北美和亞洲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具有TMEM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四肢震顫、僵硬、運動功能受損等,與此同時,一些患者也會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表現。 在帕金森病中,大腦與腸道是否有關聯?這個問題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關注。有證據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大腦中標志性的異常沉積物α-突觸核蛋白,同時也可以存在于胃腸道中;動物實驗也證實,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據報道,在我國,50歲以上的人群當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為1%。目前我國正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的數量在逐步增加,發生帕金森病這一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人也漸漸增多。 為幫助更多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了解治療該病的最新科技進展,由清華大學、北京市科委主辦,清華大學神經調
記者18日從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劉光慧研究組與美國、西班牙研究機構合作,首次結合多能干細胞和基因組靶向修飾技術,揭示了帕金森病神經干細胞隨著衰老過程而發生的退行性病變。這一研究成果為診斷、預防與治療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近在線發表了這一論文。 據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首發癥狀通常是一側肢體的震顫或活動笨拙,進而累及對側肢體,導致生活不能自理。作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第三殺手”,帕金森病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且有年輕化趨勢。 對帕金森疾病的核心病理
帕金森病是在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據估計,世界上有接近1000萬PD患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經元變性死亡,由此引起紋狀體多巴胺水平顯著減少。臨床表現為震顫、肌強直、運動緩慢及步態和姿勢不穩定。以往治療PD的主要手段為左旋多巴/卡比多巴,但長
帕金森病是在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據估計,世界上有接近1000萬PD患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經元變性死亡,由此引起紋狀體多巴胺水平顯著減少。臨床表現為震顫、肌強直、運動緩慢及步態和姿勢不穩定。以往治療PD的主要手段為左旋多巴/卡比多巴,但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