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Roswell Park癌癥研究所(RPCI)藥理學和治療學系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類新的小分子化合物,是為白血病和淋巴瘤開發新的靶向療法的很好候選對象。這類新的化合物可迫使癌細胞自殺,研究人員將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了《Cell Death and Disease》雜志。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Xinjiang Wang博士表示:“我們對這些化合物的獨特活性感到非常興奮,并將繼續專注于我們的研究工作,發揮它們在臨床中的潛力。這些化合物可殺死癌細胞,不僅僅是暫時阻止癌細胞的生長。這些類型的藥物有望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研究表明,小分子MMRi化合物勝過目前用作癌癥療法的p53活化劑。他們發現,MMRi化合物,可激活p53通路的促凋亡功能,而目前的p53活化劑則是暫時有效地阻止癌細胞的生長,但不能破壞現有的癌細胞,也不能長期阻止癌癥的生長。該研究小組報道稱,MMRi可抑制Mdm2-MdmX功能,消除了細胞中的兩種致癌蛋......閱讀全文
【Technews科技新報】癌癥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死因,人們往往“談癌色變”。有些人生活過度緊張怕東怕西,深恐癌癥上身;有些人干脆避而不談,以為自己絕不可能得到癌癥。事實上,多數癌癥都是逐漸形成的“慢性病”,許多癌癥患者的存活率還較末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高。因此面對癌癥,人們應盡量理性對待。癌
【Technews科技新報】所有癌細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持續不斷增生。傳統的癌癥化療藥物即是針對此特性毒殺它們。但人體內有許多正常細胞也需要經常性進行細胞增生,才能維持器官組織功能運作,因此化療藥物也會傷及這些正常細胞,造成不小的副作用。事實上,發生于不同器官的癌癥其成因不盡相同,甚至同樣稱
幾千年來,人類因為暴力、意外和各種感染性疾病而死亡。就在上個世紀,美國的主要死因還是肺炎、流感和肺結核。而一百年后的今天,美國的主要死因已經變成了心臟病和癌癥 。為此長期以來癌癥研究勤耕不輟,近年來不僅癌癥免疫療法頗具規模,而且也從多個方面有了突破,有些初初看來還有些“奇怪”。 近期的一項研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分泌殺傷配體的癌細胞(綠色)向復發腫瘤細胞(紅色)所在區域遷移浸潤。 隨著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界也在努力尋找更高效的癌癥治療手段。但往期的研究總是不能攻克腫瘤的復發與轉移性這一難題。如今,哈佛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結合癌細胞的自我歸巢特性和CRIPSR編輯手段,給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在過
如果你經常翻看爸媽的朋友圈,對“洋蔥抗癌”這一話題一定不陌生。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洋蔥的確能殺死癌細胞,但吃洋蔥能否獲得相同功效還有待商榷。 古爾弗大學研究人員在《國際食品研究》雜志上發表文章說,他們讓結腸癌細胞直接接觸從五種洋蔥中提取出的槲皮素,結果顯示,槲皮素是殺死癌細胞的一把“快刀”
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1日報道稱,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免疫系統中抗體誘發癌細胞自殺的新機制,這將極大推動癌癥治療新方法的研發。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臨床研究》雜志上。 在國際癌癥研究協會(AICR)、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白血病研究所和Tenovus癌癥研究中心的資助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
誕生于60年前的口服降糖藥二甲雙胍近十年來再次“枯木逢春”,其用途已然擴展到其它各個醫學領域,婦產科(多囊卵巢綜合癥,PCOS)、消化科(非酒精性脂肪肝)、傳染科(HIV相關代謝性疾病)、老年科(抗衰老)、心內科(心血管獲益)等等,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二甲雙胍聯合降壓藥能阻止癌癥生長!該研究以“
近期,來自于Van Andel 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當以藥物地西他濱(decitabine)治療骨髓發育不良綜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時,額外補充維生素C,能夠有效增強藥物抑制癌細胞擴增、引發癌細胞自殺的能力。 維生素C+傳統藥物:提高抗癌效果 補充維生素C這一簡單、低成本
近期,來自于Van Andel 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當以藥物地西他濱(decitabine)治療骨髓發育不良綜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時,額外補充維生素C,能夠有效增強藥物抑制癌細胞擴增、引發癌細胞自殺的能力。 維生素C+傳統藥物:提高抗癌效果 補充維生素C這一簡單、低成本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在腫瘤細胞中,MYC蛋白產物c-Myc水平增高與包括轉移速度增加、復發和死亡率在內的不良臨床結果相關。盡管數十年來的研究生成了關于這一主題數以千計的文章,然而直到現在都始終未能精確地解釋c-Myc是如何在廣泛的腫瘤類型中發揮效應的。 從大規模研究中涌現出的流行理論是在腫瘤細
德國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一種細菌毒素可致細胞內的一種蛋白失活,致使細胞“自殺”。這一發現或有助于研究殺死癌細胞。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的《生物化學雜志》(Journal of Biochemistry)上。 德國弗賴堡大學8月1日發表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發現,可導致氣性壞疽的產氣莢膜
癌細胞對人體的利用,簡直到了極致。 它們可以讓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為癌細胞供能、解毒,以應對腫瘤里面的惡劣環境[1];它們還會利用巨噬細胞,幫助癌細胞發生超早期的轉移[2];有些癌細胞在轉移的時候,會帶上具核梭桿菌等微生物一起走,而這些細菌會幫助癌細胞在體內其他位置安家落戶[3]。 從生長到轉
近日,來自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聯合用藥能夠引發肺癌細胞的自毀過程,表明這或是一種新型的肺癌治療方法。本研究成果將會在利物浦舉辦的的國家癌癥研究所(NCRI)會議上公開。 當健康的細胞不再有用時,它們會啟動一系列的事件最終導致了細胞的自我毀滅。但是癌細胞背離了這種自殺途徑成為了能夠
近日,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藥物組合,可以觸發肺癌細胞的自毀過程,此項研究為新型治療方法開發鋪平了道路。 當健康細胞對機體不再有用,它們便引發一連串事件最終導致自我毀滅。但癌細胞則突然轉向遠離這個“自殺道路”,成為不朽,這意味著細胞生長失控,引起腫瘤的形成。 現在,英國癌癥研究中
作為一種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抑制劑,Venetoclax 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的首個直接靶向腫瘤細胞躲避凋亡的藥物。最新一期(6月16日)Cell雜志特別發文,介紹了這種藥物的特性,作用機理等多方面內容。 作用機理 BCL-2是最早發現的細胞死亡調節BCL
作為一種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抑制劑,Venetoclax 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上市的首個直接靶向腫瘤細胞躲避凋亡的藥物。最新一期(6月16日)Cell雜志特別發文,介紹了這種藥物的特性,作用機理等多方面內容。 BCL-2是最早發現的細胞死亡調節BCL-2蛋白家族
許多癌癥死亡是因為癌細胞對化療藥物具有耐藥性,這也促進了克服這一障礙領域的發展。最新研究表示,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化合物可以殺死多藥耐藥小鼠癌細胞。 該小組包括來自納瓦拉潘普洛納,西班牙和波蘭克拉科夫大學雅蓋隆醫學院的成員,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生物有機與藥物化學雜志上。 來自納瓦拉和雅蓋隆大學的
【1】Cell:抗高血壓藥物氨氯地平可治療先兆子癇 doi:10.1016/j.cell.2018.10.050 在全世界,每20名女性中就有一人在懷孕期間患有先兆子癇(preeclampsia)。它會導致血壓升高和腎臟停止運作。先兆子癇是懷孕期間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無論是母親還是未出
在過去的20年中,二甲雙胍已成為2型糖尿病治療的中流砥柱,目前該藥物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治療糖尿病的首選藥物。二甲雙胍自1995起在美國上市,是一種對臨床醫生和病人都有吸引力的治療方法。而且研究結果發現,這種藥物是安全有效的。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深入研究發現神藥二甲雙胍或許還有很多其它作用,比如降低癌
生物通報道:在對抗癌癥的斗爭中,醫生們拋出了手術、化療和其他藥物的組合拳,以擊退癌癥這個無情的敵人。現在,科學家們向臨床醫生的工具箱中又添加了一記重拳。 一種新靶向療法——使用納米顆粒,讓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能夠在小鼠體內試驗中清除卵巢腫瘤。本研究首席研究員John McDonald博士說
我們都知道,癌癥的發生很復雜,而且往往是由于多種因素互相作用而引起的,然而有時候癌癥的發生或擴散往往需要幫手來幫忙,那么到底有那些因素會成為癌癥的“幫兇”來幫助癌癥發展呢?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相關的研究報告,分享給各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癌癥都有哪些“幫兇”! 【1】兩項研究揭示骨髓源性免
維生素D是獨一無二的,它的作用與荷爾蒙影響細胞功能和基因表達緊密結合。我們現在知道,維生素D的受體遍布全身,包括大腦,在那里維生素D會刺激提升情緒的神經激素——血清素的合成。此外,在過去的許多年里,研究人員發現大量的證據確定維生素D能夠保護身體對抗相當多種疾病的進程。&n
科學家們最早在開發一種藥物或化合物時往往只是針對治療或改善某一種疾病,然而,隨著研究者們深入的研究或偶然間的研究發現,他們才意識到這些藥物/化合物或許還有別的用處,能夠治療其它多種類型的疾病,比如說研究人員就發現,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二甲雙胍不僅能夠治療鐮狀細胞病和β地中海貧血,還能夠有效殺滅癌細胞
一種糖尿病治療藥物和抗高血壓藥物的組合能夠有效殺死癌細胞。來自巴塞爾大學的Michael Hall等人報道稱某些癌細胞能夠對這種藥物組合產生應答,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二甲雙胍是治療糖尿病最常用的處方藥,除了能夠降低血糖,還具有抗癌特性。但是常用的
魔術師總是利用大腦的感知偏差,讓觀眾產生錯覺或者忽視他們的小花招。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單細胞的酵母也會被精心設計的錯覺迷惑,并因此而死亡。這項研究可以幫助人們開發新療法,對抗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疾病。 “感知和應答環境的能力是所有生物的基本屬性,”文章的資深作者Wendell Li
發現磁感應蛋白,解密第六感之謎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Material》雜志發表論文,公開了一種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并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在自然界,許多動物物種都有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它們
2010年11月3日下午,為期兩天的第十六屆全國分子光譜學術會議在環境優美的鄭州大學新校區落下帷幕。大會閉幕式之前,多位著名國內外專家學者繼續給出了精彩的大會報告。 北京師范大學質譜中心主任 謝孟峽教授 首先,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質譜中心主任謝孟峽教授為大家帶來了題為《黃酮類藥物與蛋白質
一個最開始讓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SRI的科學家們感到困惑的現象,最終被反轉為“革命性的進展”。 生物通報道:科學家們發現,兩種原本明顯的等效蛋白質之間存在競爭關系。猛撲向細胞結合位點的蛋白質總會勝出。這類細胞令研究人員格外關注,因為,它能觸發癌細胞的自殺!研究人員希望,未來的療法可以模仿這種
對于肥胖的胰腺癌患者來說,肥胖也許不僅僅意味著癌癥成因和發展結果,而且還能直接影響癌癥化療的結果,來自麻省總醫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指出脂肪細胞與腫瘤周圍炎性微環境之間的大量相互作用,導致了胰腺癌平均預后和化療結果不理想。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預后極差且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