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級要求,蓄水期間,不能死一個人!”冉洪鈞一邊向上級匯報工作,一邊跟記者訴苦,壓力太大。他是重慶市云陽縣地質觀測站站長,這個三峽庫區腹地最大的移民縣,剛剛又出現了5處新的滑坡帶,最嚴重的是江口鎮盛元村,“涉及100多人,房子裂縫太厲害了,必須趕快搬遷。”冉洪鈞剛從那里回來。 從9月底起,三峽大壩開始試驗性蓄水至175米,生態容量和地質結構都將承受最大的考驗。不能死一個人的死命令,自上而下,層層傳達,一直到最基層,讓庫區的各級官員繃緊了神經。 11月22日,庫區發生了最嚴重的地質災害,秭歸4.1級地震,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次地震是否跟三峽蓄水有關,一直沒有得到有關方面的確認,但是,庫區范圍內大大小小的地質災害,卻在蓄水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時如約而至。這次試驗性蓄水,最終并沒有達到預期的175米,而是停止在172.78米。 試驗性蓄水是三峽庫區生態和地質的第一次大考,但這僅僅是開始。“長江庫岸的穩定、新的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閱讀全文
隨著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的到位,一些網絡媒體關于三峽工程問題的質疑重新開始抬頭,持反對意見者甚至斷言,蓄水至175米后,三峽工程的負面效應將集中顯現。 最近,《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調查。 工程投資究竟有沒有超預算? 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其
9月10日凌晨,三峽水利樞紐正式啟動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未來兩個月,三峽水庫水位將上漲近20米,并有望于10月底或11月漲至175米正常蓄水位。 記者從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了解到,本次蓄水起始水位約為157米,蓄水啟動時,長江上游來水流量約為2.1萬立方米/秒。
近期,受長江上游降水偏少和一些水電站蓄水影響,三峽入庫流量持續偏低,20日更是創下有歷史記載的130年來同期最低。為確保下游航運安全,三峽樞紐提前一個多月開始為下游進行生態補水。 20日20時,三峽入庫流量為每秒5200立方米,下泄流量為每秒6300立方米,水庫水位為173.
三峽工程爭議仍未息,院士全面回應系列質疑 “修建水壩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是人類文明過程必然要走的這條路。”“洞庭湖即使沒有三峽水庫也是要消亡的,只是時間長短問題,這是自然規律。”“反壩的聲音是從美國來的,他們在美國沒市場了,跑中國來。”“怒江,建一連串梯級電站就是一連串明珠,對生態環境只
素有“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之稱的長江三峽地區,生長著大量珍稀特有植物。三峽工程蓄水以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積極開展淹沒瀕危植物搶救保護工作,成功引種珍稀植物200余種、1萬多株,部分植物完成實驗室組培工作。 長江三峽生態園林有限公司經理張國禹22日介紹,由于三峽工程蓄水后,一部分生長在庫區的
重慶市檢驗檢疫局1月23日消息,近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重慶市設立國家蟲媒傳染病檢測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藥材物種鑒定及質量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這意味著重慶市口岸疫情防控能力和進出口中藥材檢測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 據悉,隨著重慶市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口岸蟲媒傳染病防控工作壓力不斷增大
2009年9月,三峽集團投資興建的向家壩水電站主體工程已初具雛形。三峽集團正在加快推進金沙江上包括向家壩在內的四座巨型水電站的建設,其總規劃裝機規模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 6月19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簡稱“三峽集團”)首次發布《2010年社會責任報告》。報告
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罕見大旱,雖然三峽水庫持續“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責“三峽工程本身就是導致干旱的原因”的議論四起,再次把三峽工程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舉行的“科學看待氣候與水電發展媒體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
新華網宜昌1月17日電日前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2010年三峽工程生產計劃會上獲悉,我國中華鱘研究的權威機構--中華鱘研究所今年將整理完善中華鱘子一代全人工繁殖技術,加強子一代后備親魚培育,并繼續進行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工作。&nb
長江水利委員會新聞發言人徐德毅12月12日稱,為減少三峽工程對關鍵物種和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長江防總今年6月運用該工程展開了首次生態調度試驗,促進了“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的自然繁殖。這是中國首次針對魚類自然繁殖而實施的生態調度。 徐德毅說,三峽工程是治理開發與保護長江
三峽大壩蓄水后“四大家魚”繁殖規模驟減95%以上;葛洲壩使中華鱘種群數量減少83% “由于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金沙江干流的魚類資源已經瀕臨崩潰邊緣。”日前公布的《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直指水電開發對水生生物帶來的滅絕性影響。 那么,水電究竟對長江漁業資源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在水
水污染治理專項將三峽庫區列為水污染治理專項十大重點流域,緊密結合水庫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的實際,設立了“三峽水庫水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與工程示范” 項目,開展大攻關、大會戰。“十一五”期間,重點開展了三峽水庫消落帶生態保護與水環境治理關鍵技術、次級支流污染負荷削減技術、三峽水庫水華發生基本特征
萬里長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位于長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如同“長江之腎”,與長江連為一體,構成世界著名的“江湖關系”。“江湖兩利”,一直是長江治理、開發和保護的重大課題。 近年來,洞庭湖、鄱陽湖頻現枯水季節延長、枯水期水位超低等情況。長期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酷捕濫撈、人為開采以及工農業污染、
來自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大學的專家和國內部分高校學者日前齊聚三峽重慶庫區,進行三峽濕地保護與生態友好型利用研討,并與重慶市開縣簽署系列協議,合作開展三峽庫區濕地研究和保護工作。 記者從重慶三峽水庫管理局獲悉,三峽水庫濕地保護與生態友好型利用國際研討會10月24日在開縣召開,研討會主
進入11月的鄱陽湖,干旱依舊。在裸露的湖底上,會時不時見到羊群在低頭吃草。 受近期降水偏少影響,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相繼發生嚴重旱情。10月30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僅為8.19米,逼近8米極枯水位線。此前幾天,贛江南昌段出現12.27米的低水位極值,打破了2012年1月2日12.34米的歷史
三峽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它的成功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治水的百年夢想,鑄就了水電建設的歷史豐碑。目前,三峽工程已全面轉入運行階段,經濟社會效益凸現,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水電事業的科學發展。 一、水電開發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泊,近年來季節性枯水期延長,極端枯水水位頻現,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日前,中科院南京地湖所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江湖關系與水動力”研究團隊在鄱陽湖的水動力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相關成果發布于《水文學雜志》、《湖泊與水庫管理》等期刊。 科研人員系統梳理了流域五河及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泊,近年來季節性枯水期延長,極端枯水水位頻現,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江湖關系與水動力”研究團隊賴錫軍等研究人員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取得系列進展,主要包括以
2013年以來,我國東中部地區出現的兩次大范圍霧霾,讓公眾對能源行業清潔化轉型的呼聲日益高漲。要促進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已經成為共識。因此,必須著手思考、研究一些影響百年大計的重大工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之
7月24日晚抵達每秒7.12萬立方米的特大洪峰目前已順利過境三峽。三峽工程成功經受住蓄水成庫9年以來最強洪峰考驗。 在發揮防洪效益的同時,三峽工程也積極努力發揮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這些效益到底有多大?連日來,記者走進三峽樞紐,采訪了防洪、發電、航運等多方面的專家,算了算三峽工程的“流水賬
12月18日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00名“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和10名“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在大會上受到表彰。 “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100名):于敏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
《百問三峽》,本書編委會編,科學普及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由從事三峽工程建設的工程師、科學家和科普作家聯合編寫的《百問三峽》一書,采用問答的形式,用簡潔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讀三峽工程,回答社會和科技界關注的問題,為的是使廣大讀者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三峽工程,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
三峽水庫于2009年基本建成,目前轉入運行管理期。6月30日在重慶召開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部際聯席會議提醒人們,在看到三峽工程帶來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更要關注并努力減少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峽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黨中央、國務院高
6月30日至今,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多輪暴雨襲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多省份局部地區出現歷史罕見的極端汛情。7月11日,長江防總通報長江汛情顯示,自入汛以來,長江流域受災人口已接近5000萬人。 與18年前的長江全流域大洪水相比,今年的災情集中于中下游的局部地區。在各地抗洪搶險以及防
雞冠石污水處理廠 雞冠石污水處理廠 庫區水環境安全壓力很大 ◆“三峽水庫有近半的餐飲船,都將污水、生活垃圾直排入江,這會造成很大的污染。” ◆設計能力超前令當地污水處理廠“吃不飽”,這使得有的污水處理廠折舊成本居然高達80%,虧損嚴重。 ◆由于設計存在缺陷,三
工作人員正在救治受傷的中華鱘。 10月下旬,秋風漸冷,江水蕭瑟。徘徊在長江口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監測船,結束了最后一次大范圍搜尋,再次黯然而歸。 今年5月至今,經過近萬平方公里的持續監測,一尾野生中華鱘幼魚都未出現在監測視野中。而在去年秋冬,上游產卵場的監測也一無所獲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和《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 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 會議指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
8月13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為19.65米,8月26日水位為17.71米,9月20日,降為15.59米。一個月內急降4米,鄱陽湖天然水面也急劇萎縮一千多平方公里。 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將在10月間變成一片草原,而到了草枯之時,則蕭瑟一片。 但這僅僅是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工作多年,蔡慶華(上圖,資料圖片)依然將導師劉建康提出的要求作為座右銘。 正因“唯實”,他與導師一起提出“流域生態學”概念,積極呼吁在流域視野下探尋水生態密碼;也因“唯實”,他帶領團隊在長江最靠近三峽大壩的較大支流香溪河設立生態站,開始了年復一
最近,全國大范圍持續出現的霧霾讓人們憂心忡忡。時值兩會召開,霧霾“幸運”榮登兩會代表最關注的話題榜首。霧霾治理刻不容緩。 針對霧霾,專家紛紛呼吁市民少開車、嚴控汽車增量、提高汽車排放和燃油標準等……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華中科技大學長江學者劉文關注霧霾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