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腦脊髓膜炎的簡介
我國以往的流行菌株以A群為主,B群其次,C群少見,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的趨勢,尤其是在部分省份先后發生了C群Nm引起的局部流行。 2010年2月加納暴發腦脊髓膜炎,已向疫區發放八萬劑疫苗。 腦膜炎是指軟腦膜的彌溫性炎性改變,由于腦膜在組織解剖上與脊髓膜相延續,腦膜的炎癥往往波及脊髓膜,故腦膜炎亦可稱腦脊髓膜炎。依病原體及腦脊液改變分為化膿性與非化膿性兩類,腦脊髓膜炎的主要表現有發熱、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陽性及腦局灶癥狀等。診斷依據是凡在流行季節突起高熱、頭痛、嘔吐,伴神志改變,體檢皮膚、粘膜有瘀點、瘀斑,腦膜刺激征陽性者,臨床診斷即可初步成立。確診有賴于腦脊液檢查及病原菌發現,免疫學檢查有利于及早確立診斷。......閱讀全文
關于腦脊髓膜炎的簡介
我國以往的流行菌株以A群為主,B群其次,C群少見,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的趨勢,尤其是在部分省份先后發生了C群Nm引起的局部流行。 2010年2月加納暴發腦脊髓膜炎,已向疫區發放八萬劑疫苗。 腦膜炎是指軟腦膜的彌溫性炎性改變,由于腦膜在組織解剖上與脊髓膜相延續,腦膜的炎癥往往波及脊髓膜,故腦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簡介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環,形成敗血癥,最后局限于腦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膿性腦脊髓膜病變。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頭痛、嘔吐、皮膚瘀點及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
關于播散性腦脊髓膜炎的簡介
播散性腦脊髓膜炎(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因病變多發,分布在腦脊髓各部分,故名。因病變主要在白質,固又名白質腦脊髓炎(Leucoencephalomyelitis)。因白質中廣泛脫髓鞘,故將其歸入脫髓鞘性疾病。雖然發病誘因不同,但都是變態反應引起,又名為變態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簡介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是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系用A群腦膜炎球菌液體培養,甲醛殺菌后,從上清液中提取莢膜多糖抗原,經凍干而成供預防A群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腦之用。 2023年3月29日,海口現代婦女兒童醫院舉行海南省四價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曼海欣首針儀式。該疫苗是國內首創、全球第三個可用于6月齡
關于腦脊髓膜炎的基本介紹
腦脊髓膜炎,是一種致命的化膿性腦膜炎,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等癥狀,如不及時就診,死亡率較高,但該病可以預防,軟腦膜的彌溫性炎性改變,由于腦膜在組織解剖上與脊髓膜相延續,腦膜的炎癥往往波及脊髓膜。常在冬春季節引起發病和流行,患者以兒童多見,流行時成年人發病亦增多。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介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環,形成敗血癥,最后局限于腦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膿性腦脊髓膜病變。主要臨床表現有發熱,頭痛、嘔吐、皮膚瘀點及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
關于腦脊髓膜炎的檢查項目介紹
血象 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加,一般在2萬/mm3左右,高者達4萬/mm3或以上,中性粒細胞占80%~90%。 腦脊液 病程初期僅有壓力增高,外觀正常。典型腦膜炎期,壓力高達1.96kPa以上,外觀呈混濁或膿樣。白細胞數達每立方毫米數千至數萬,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質含量顯著提高,而糖含量明顯減
關于腦脊髓膜炎的病理特點介紹
嬰幼兒 流腦的特點:臨床表現常不典型,除高熱、拒食、吐奶、煩躁和啼哭不安外,驚厥、腹瀉和咳嗽較成人為多見,而腦膜刺激征可缺如。前鹵下陷。 老年人 1、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越中備解素不足,對內毒素敏感性增加,故暴發型發病率高。 2、臨床表現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多見,意識障礙明顯,皮膚黏膜淤點淤
關于腦脊髓膜炎的抗菌治療介紹
1、磺胺藥: 鑒于中國所流行的A群菌株大多對磺胺藥敏感,故仍為首選。磺胺嘧啶的吸收、排泄均較緩慢,腦脊液中的藥物濃度約為血濃度的40%~80%。首次劑量為40~80mg/kg,分4次口服或靜脈注入。原藥在偏酸性的尿液中易極出結晶,可損傷腎小管而引起結晶尿、血尿、腰痛、少尿、尿閉,甚至尿毒癥。應
關于腦脊髓膜炎的預防措施介紹
1、早期發現病人,就地隔離治療。 腦脊髓膜炎預防措施 2、流行期間做好衛生宣傳,應盡量避免大型集會及集體活動,不要攜帶兒童到公共場所,不要攜帶兒童到公共場所,外出應戴口罩。 3、藥物預防 國內仍采用磺胺藥,密切接觸者可用碘胺嘧啶(SD),成人2g/日,分2次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連服3日;
關于播散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因分析
可發生在麻疹、白日咳、猩紅熱、水痘、風疹、天花、流感和腮腺炎感染后,可稱為感染后腦炎。有些病人發生在接種疫苗(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抗破傷風血清)后,總稱為接種后腦脊髓炎。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嘔吐、嗜睡、昏迷。一般在病毒感染后2-4天或疫苗接種后10-13天發病。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檢查介紹
1.血象 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加,一般在20000/mm3左右,高者達40000/mm3或以上,中性粒細胞占80%~90%。 2.腦脊液檢查 病程初期僅有壓力增高,外觀正常。典型腦膜炎期,壓力高達1.96kPa以上,外觀呈混濁或膿樣,白細胞數達每立方毫米數千至數萬,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質含量顯著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1.其他化膿性腦膜炎依侵入途徑可初步區別,肺炎球菌腦膜炎大多繼發于肺炎、中耳炎;葡萄球菌性腦膜炎大多發生在葡萄球菌敗血癥病程中;革蘭氏陰性桿菌腦膜炎易發生于顱腦手術后;流感桿菌腦膜炎多發生于嬰幼兒;綠膿桿菌腦膜炎常繼發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術后。 2.流行性乙型腦炎發病季節多在7~9月,腦實質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禁忌介紹
1.神經系統疾患和精神病:對患有癲癇、癔癥、腦炎后遺癥、抽搐等病癥或有上述疾病既往史及有過敏史者。 2.有嚴重疾病,如腎臟病、心臟病、活動性結核等。 3.急性傳染病及發熱者。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效果介紹
1.血清學效果接種疫苗后主要呈現體液免疫。3歲以上被接種者于接種后7-10天血清中即可測出殺菌抗體和凝集抗體,2-4周達高峰,血清抗體陽轉率達90%以上,保護水平可維持3年左右。對2歲以下嬰幼兒能維持1年,2歲以下嬰幼兒年齡越小抗體形成越差。實驗證明,6個月-2周歲兒童約30%-50%缺乏對多糖
關于肝性腦脊髓病變的簡介
肝性腦脊髓病變是肝臟疾病達嚴重階段時所引起的腦脊髓損害。通常可分為肝性腦病和肝性脊髓病。肝性腦病又稱肝性昏迷。 肝性腦病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通常肝性腦病半數是由門脈性肝硬變引起,1/3系病毒肝炎所致。一般認為可能與肝解毒功能障礙,血氨增高所造成腦組織代謝障礙等有關。此外,與蛋白代謝過程中形成
引起腦脊髓膜炎的原因分析
腦膜炎球菌屬奈瑟氏菌屬,為革蘭陰性球菌,呈卵圓形,常成對排列。該菌僅存在于人體,可從帶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腦脊液和皮膚瘀點中檢出。腦脊液中的細菌多見于中性粒細胞內,僅少數在細胞外。普通培養基上不易生長,在含有血液、血清、滲出液及卵黃液培養基上生長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環境下生長更
暴發型腦脊髓膜炎的介紹
少數病人起病急驟、病情兇險,如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在24h內死亡。兒童多見。可見如下各型。 1、敗血癥休克型 除普遍型敗血癥期必須外短期內出現廣泛皮膚黏膜淤點或淤斑,且迅速擴大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壞死。循環衰竭是本型的特征,為面色蒼白、四肢末端厥冷、發紺、皮膚呈花斑狀,脈搏細速甚至融不到,血壓下降甚
關于播散性腦脊髓膜炎的病理變化 介紹
肉眼觀 腦及脊髓呈充血,水腫及點狀出血,腦及脊髓的白質中有大小不等軟化灶,病變多彌漫分布。 鏡下 主要病變在白質,且在小靜脈周圍。小靜脈周圍脫髓鞘,水腫,以及以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病變明顯者,在小靜脈周圍有軟化灶。用髓鞘染色可見脫髓鞘改變,軸索輕度破壞,可見大量小膠質細胞增生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接種對象介紹
一、疫苗介紹 本品為白色疏松體,加所附緩沖生理鹽水后迅速溶解,溶液澄明無異物。 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6個月-15周歲兒童。 二、接種對象 6個月-15周歲兒童。初免年齡從6月齡開始,3歲以下接種2針,間隔3個月。3歲以上接種l針,接種應于流腦流行季節前完成。根據預測有疫情流行的情況下,
關于感染后腦脊髓炎的簡介
發生率最高的疾病為麻疹,其它依次為水痘、風疹、腮腺炎和流感。以病毒感染起病后7~14天或出疹后2~4天多見。急性起病,一般為患者病毒性感染退熱后再次發熱,突然出現劇烈頭痛、抽搐、意識障礙、偏癱,隨后可見智能明顯減退、失語、失明和顱神經損害;伴底節損害者可有錐體外系不自主運動;伴小腦損害者可有運動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注意事項介紹
1.仔細檢查疫苗,發現過期或變質應棄之不用。 2.多糖抗原遇高溫易降解,免疫效果明顯下降,故注射現場必須嚴格避開熱源。 3.用所附緩沖生理鹽水溶化干燥疫苗后應搖勻,立即使用。
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使用方法介紹
1.使用前檢查安瓿,不應有裂紋,安瓿內不應有異物。 2.用所附緩沖生理鹽水溶解干燥疫苗后,搖勻,立即使用。 3.上臂外側三角肌附著處皮膚經消毒后皮下注射30μg/0.5ml。
普通型腦脊髓膜炎的基本介紹
最常見,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前驅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約為1-2d,可有低熱、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多數病人無此期表現。 2、敗血癥期 突發或前驅期后突然寒戰高熱、伴頭痛、肌肉酸痛、食欲減退及精神萎縮等毒血癥癥狀。幼兒則有哭鬧不安,因皮膚感覺過敏而拒抱,以及驚厥等。70%-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診療技術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臨床以突然發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出現瘀點、瘀斑,腦膜刺激征為主要表現。本病可在冬春季節流行,目前以散發為多。本病多見于兒童,大多數患兒小于5歲,發病高峰年齡為6~12月。暴發型病死率高。本病相當于中醫“春溫”、“風溫”范疇。病
關于預防接種后腦脊髓炎的簡介
接中狂犬疫苗、牛痘、麻疹疫苗、乙腦疫苗后均可發生,其中以接種狂犬疫苗后的發生率最高。近來,由于改進了疫苗的制備技術,本病已較少見。首次接種較再次接種的發生率明顯為高,一般于接種后2~15天多見。急性起病,突然出現發熱、劇烈頭痛或脊神經根放射性疼痛、嘔吐、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腦膜刺激征陽性等
關于盆腔腹膜炎的簡介
盆腔內器官發生嚴重感染時,病原體可通過血行或淋巴系統擴散以及直接蔓延等方式波及盆腔腹膜,稱為盆腔腹膜炎。盆腔腹膜炎多與其他的盆器感染同時存在,尤以輸卵管炎最為常見。嚴重者整個盆腔腹膜發生炎癥改變,極少數病例甚至可彌散至全腹,成為彌漫性腹膜炎。有時由于盆腔腹膜炎或腹腔其他臟器炎性病變,膿液積聚于腹
關于厭氧菌腦膜炎的簡介
厭氧菌腦膜炎的病原菌以脆弱擬桿菌最為多見。但厭氧菌通常很少引起腦膜炎,厭氧菌腦膜炎僅約占細菌性腦膜炎的1%左右。原發病灶亦以慢性中耳炎和(或)乳突炎最為多見。其次為外科手術(或椎板切除術)。致病菌常為梭形桿菌、類桿菌、厭氧球菌和梭狀芽胞產氣桿菌亦有所見。頭頸部惡性腫瘤繼發感染而誘致的厭氧菌腦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臨床表現
1.輕型 多見于流腦流行時,病變輕微,臨床表現為低熱、輕微頭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癥狀,皮膚可有少數細小出血點和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多無明顯變化,咽拭子培養可有病原菌。 2.普通型 最常見,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分為4期,其特點分別為: (1)前驅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約為1~2天,可有低熱
概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鑒別診斷
1.其他化膿性腦膜炎依侵入途徑可初步區別,肺炎球菌腦膜炎大多繼發于肺炎、中耳炎;葡萄球菌性腦膜炎大多發生在葡萄球菌敗血癥病程中;革蘭氏陰性桿菌腦膜炎易發生于顱腦手術后;流感桿菌腦膜炎多發生于嬰幼兒;綠膿桿菌腦膜炎常繼發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術后。 2.流行性乙型腦炎發病季節多在7~9月,腦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