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政府決策者試圖通過宣傳,鼓勵人們做出更健康的飲食選擇,但是他們也應注意到,個體神經生物學差異對如何克制地選擇食物也具有影響。一些人對基于健康的信息更為敏感,另一些人更傾向基于味道相關信息。新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反應差異和消費習慣與大腦結構有關。因此,為全社會人群制定一套類似的健康信息,最終可能是政策制定者的一種無效溝通策略。 INSEAD決策神經科學教授Hilke Plassmann、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INSERM)&索邦大學腦和脊柱研究所的Liane Schmidt、加州理工學院的Anita Tusche和多倫多大學的Cendri Hutcherson,以及蘇黎世大學的Todd Hare等人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文論證,我們選擇吃什么取決于兩個主要機制:1)我們首先權衡食物的不同屬性,例如口味和健康度;2)然后,考慮到我們認為的每個屬性的重要性,選取總價值最高的食物。......閱讀全文
對食物的渴求和記憶似乎是包括我們在內所有動物的本能。畢竟,尋找食物、攝入能量是生存之必需。因此,面對美食,控制不住自己的嘴,至少在進化上顯得情有可原。 最近,洛克菲勒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卻在小鼠腦中的海馬區找到一群神經細胞,面對食物的存在時,它們發送出的信號竟然是讓動物少吃點。同時,激活這群神經元
對于某些肥胖者而言,控制食欲或許能夠讓其變得苗條,提起食欲,我們或許會想到一桌子豐盛的大魚大肉會讓我們流口水、食欲大增;而控制機體食欲的信號通路卻是非常復雜的。 日前,一項刊登在eLife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就通過研究發現了一類特殊的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或許能夠幫
少吃多運動是許多人深信不疑的減肥妙法,可是科學家發現,僅僅靠”管住嘴,邁開腿“還不能讓人變得苗條起來。肥胖的背后其實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奧的生物學機理,我們吃下去的每日三餐,不僅提供了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還養活了人體內大大小小的腸道微生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微生物決定了我們機體的健康程度。如果腸道
對于任何關注自己體重的人來說,假期都是難熬的。色香味俱全的食物總是令人難抗拒的。而對于美食的這種“饑餓”反應正是來自胃中的一種激素,它使我們很難抵抗誘惑,讓我們吃得過多并導致肥胖。一項關于胃饑餓素(ghrelin)的研究近日已發表在《Cell Reports》上。該研究由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學研究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低熱量飲食能給機體健康帶來多種好處,比如延長壽命、幫助減肥等等,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整理,共同解讀低熱量飲食對機體健康的益處。 【1】Cell Metab:熱量限制或有助延緩人體衰老 doi:10.1016/j.cmet.2018.02.019 在首批探究
新的一年就在眼前。對許多人來說,新年是一個“摩拳擦掌”養成新習慣的時候。你是不是已經列出了來年的飲食或健身計劃,或是一張“網紅”美食單? 除了吃或不吃,你有沒有想過其他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十分健康。間歇性禁食已成為過去20年來最受歡迎的健康飲食方式之一。有人認為其可以幫助減肥、增強精力和延長壽命
“麥叔叔”和“肯爺爺”的洋快餐形象可謂風靡全球。做為洋快餐的兩大代表,其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多年來互有高低,在仲伯之間。 不過,近幾年來國內外層出不窮的“洋快餐薯條含大量致癌物、反式脂肪酸”的消息,也讓不少消費者心有余悸。 究竟洋快餐的健康風險有多高?反式脂肪酸可怕嗎?麥當勞、肯德基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吃雞肉,近日,“速成雞”事件再次挑動消費者的神經。媒體曝光了肯德基與麥當勞的大供貨商山西粟海集團養殖的一只雞從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要45天,是用飼料和藥物喂養的。盡管肯德基及粟海集團均回應稱“速成雞”安全,我們對于事件真相也尚未可知,但如何健康吃雞肉,一時間成
豉汁蒸鳳爪端上桌后,一個小女孩頑皮地用筷子噠噠地敲打著餐桌。一位穿著Polo衫和牛仔褲的男士,正在和自己的小女兒、妻子和母親享用著廣式點心。在波士頓唐人街這個喧鬧的餐廳,沒人會多瞄一眼這位男青年。 沒人能猜到,34歲的張鋒會是這一代人中公認的最具轉化能力的生物學家,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在兩個領域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實驗動物界誰對人類的貢獻最大?我會投小鼠一票,眾多科研領域中均離不開小鼠的貢獻。向那些為 我們人類健康獻身的小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實驗動物主要作為疾病動物模型使用,一般要求遺傳背景明確或者來源清晰,主要分為近交系、封閉群等。今天我們一起聊聊那些常見的實驗小鼠。免疫缺陷小鼠,最近很火的裸鼠不知誰把我們
經常食用辣椒有助于減肥?還能降血壓?目前這兩個問號已經被全軍高血壓代謝病中心主任、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教授祝之明領銜完成的科研項目“拉直了”。 祝之明團隊“瞬時受體電位(TRP)通道在代謝性血管病中的作用與機制”項目中的一項工作為“膳食辣椒素有利于心血管代謝”找到了科學依據。不僅如此,
一、前言 原先我是準備等到畢業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之后,一口氣寫掉這篇文章的。其實一直在零散時間打腹稿,差不多已經煲熟了。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凄凄慘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
大腦神經系統與機體代謝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神經元傳遞的信號能夠調控機體的各類代謝活動的強度,而代謝特征的改變也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以及神經信號的傳遞。針對這一領域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鑒定出暴食神經元 doi:10.1126/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提起辣椒,相信很多人莫名地會流口水,油潑辣子、辣子雞丁等等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辣椒,辣椒不僅能夠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而且其對機體健康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就盤點了辣椒對機體健康的諸多好處,分享給各位。 【1】研究發現吃辣椒可預防腸道腫瘤 科學日報報道,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那些打破人們傳統認知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Sci Adv:打破傳統認知!適度的壓力或會讓你更加長壽! doi:10.1126/sciadv.aav1165 一種稱之為染色質結構缺陷的描述或染色
讓人感覺良好的神經遞質——血清素和多巴胺都是由氨基酸組成的,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物質。血清素會影響胃口、睡眠、情緒等;多巴胺和人的情欲、感覺有關,是傳遞興奮、開心等信息的神經遞質。圖片來源于網絡 雖然人體可以制造一些氨基酸,但是仍有幾種氨基酸不能“自給自足”,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速度供不應求。
【1】大力水手:吃菠菜真的可以讓肌肉變得更強壯! 你還記得小時候看的一部動畫片里的主人公--大力水手波比嗎?每到危急關頭,只要吃下菠菜,波比就能變得力大無窮,把大壞蛋布魯托打得逃之夭夭。 近來有研究發現菠菜真的可以讓你變得更強壯,但這種效果并非由菠菜中的鐵元素導致,綠葉中含有高濃度硝酸鹽才是
相信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永遠保持年輕,不會隨著年齡變得衰老,但實際上目前這似乎無法實現,于是很多人都在不斷尋找延緩機體衰老的飲食配方,當然科學家們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研究,那么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盤點,讓科學家們告訴你如何吃才能減緩機體衰老! 【1】少吃如何延緩衰老? doi: 10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江湖論劍”,聽聽不同的聲音。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我們將走的更遠。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今天讓分享一下科學網博主金石先生(原作者筆名)對干細胞治療觀點的最后一篇。 1合理的干細胞來源 許多實驗室發布自己在干細胞領域的研究成果,而事實上多數發表在頂級刊物上研究成果卻難以重現,排除試劑、裝備、
近期,在美國化學學會(ACS)第252屆年會上,來自于法國Centre des Sciences du Go?t de l'Alimentation研究中心的Thierry Thomas-Danguin進行了一場新奇的學術報告。他所在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一種捷徑,能夠讓消費者享受“香甜可口”
新年伊始,一些人定下目標,希望戒煙、戒酒、戒零食或每天跑步,卻發現難以堅持。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壞習慣難戒除有生物學因素,因為它們與大腦緊密相連。 研究人員說,要想戒除壞習慣,養成好習慣,需要講究一定技巧。即時獎賞 “為何壞習慣更強大?因為你在抵抗一種即時獎賞的力量,”美聯社1月3日
在糖尿病領域的激烈廝殺中,悅糖是一家具有明顯差異化的自我健康管理平臺。 相比同類競品,有三大顯著區別:一,國內首款融入精準醫學的健康應用;二,面向糖前和早期糖尿病人;三,獨創“糖點”值食物標注體系。 首創上述獨特理念的人來自悅糖的研發團隊:楊玉峰和她的伙伴們。楊玉峰是北京悅優博邁科技有限公司
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脂肪肝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medicalgraphics.de 【1】三篇文章齊發!科學家開發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新療法! doi:10.1016/S2468-1253(19)30184-0 doi:10.1016/S2468-1253(1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如今,肥胖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流行,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僅2019年全球就有超過1.5億肥胖兒童,這些兒童患心臟病、癌癥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都會增加。患有肥胖癥的青少年在成年后仍然有可能變得肥胖,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截止到2040年,40歲的成年人中有70%的人群可能處于超重或肥胖狀態。圖片來源:I
1950年,Ingalls發現了一種“肥胖基因”(ob),它的突變可以導致肥胖和糖尿病。Kennedy和Hervey分別于1956年和1958年發現了脂肪分泌的一種“飽感因子”,它能通過下丘腦控制動物攝食量,調節體重。歷經幾十年的研究與發展,科學家通過定位克隆技術得到 ob 基因。ob 基因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