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重大專項中期進展交流會在上海召開
4月25日至28日,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重要性狀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子課題“抗病蟲關鍵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項目中期進展交流會在上海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在研討、總結過去一年的研究進展與成果的基礎上,對“抗病蟲關鍵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子課題將來的研究重點和研究方向進行展望,同時研討“十二五”的項目組織申報工作。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方榮祥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院士、轉基因重大專項項目專家組的部分成員以及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等近20人應邀到會,對整個子課題各參加單位的研究進展情況進行了評價。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39位任務及子任務負責人就各自研究進展和取得成果進行了認真詳實的匯報。 經過兩天的報告和討論,與會專家們對一些工作進行了充分的肯......閱讀全文
專家細說轉基因
基因技術的由來及其意義 陳曉亞(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在光明日報刊文說,1953年,生命科學界有一個重大發現:DNA雙螺旋結構。從此科學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后來,通過一系列發現,科學家總結了生命科學的一條基本規律:中心法則,即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重要性跟物理學
多名院士專家“細說”轉基因
轉基因技術自問世以來,就備受公眾關注。中國科協近日舉辦的第29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邀請了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大昉,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卓勤四位專
專家:轉基因研發競跑,中國不能掉隊
無論轉基因面臨多少挑戰,遭受多少質疑,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楨看來,“轉基因技術仍是育種的主流技術手段。轉基因的前沿基礎研究,對多學科發展起到牽動作用。通過重大專項的實施,承擔單位的育種能力逐漸提高,中上游結合更加緊密。” 在日前召開的“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
專家:還轉基因產品本來面目
有人說,自從轉基因技術誕生起,就注定是為人類增添益處的,否則人類發展轉基因技術就失去了意義。目前,轉基因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功將其發展成果——轉基因食品帶上了人們的餐桌,并逐漸形成了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至今,除了有爭議的問題以外,轉基因食品無論是從成本、品質還是效益方面來說,對比非轉基因都
專家呼吁轉基因管理要與時具進
國內有關轉基因大豆、水稻、玉米等轉基因作物濫種的說法一直頻繁出現。其中水稻和玉米雖然有品種已經取得了農業部頒發的轉基因安全證書,但是一直沒有批準商業化種植,而國內并沒有研發轉基因大豆種子。目前我國批準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 據了解,農業部都每年開展安全監管執法工作,指導各地農
院士專家縱論如何對待轉基因產品
嘉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吳孔明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彭于發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研究員 徐海濱 近期,一些媒體報道對轉基因技術提出多種質疑,如“中國消費轉基因大豆油的區域是腫瘤發病集中區”“歐洲、美國禁止老百姓食用轉基因
專家眾說轉基因:要科學不要民粹
一邊是轉基因大豆油走入尋常百姓家,一邊是轉基因食品“不安全”之聲不絕于耳,公眾該相信誰? 近日,農業部發放三種進口轉基因大豆生物安全證書掀起的風浪尚未平息,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拋出的“轉基因致癌說”又將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送上風口浪尖。 一邊是轉基因大豆油走入尋常百姓家,另一邊是轉基因
專家稱轉基因食品安全、無害、健康
2010年11月30日,植保(中國)協會在北京召開以“農業生物技術與食品安全”為主題的媒體研討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楊曉光教授、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教授和高碑店市農民祖茂堂分別在研討會上作了主題報告。科學家和農民代表就農業生物技術的安全性
圣女果是轉基因蔬菜?專家:多吃沒問題
圣女果(俗稱小西紅柿)因為營養豐富、口感好、便于食用而成為市民十分喜愛的一種農產品,但最近網上有傳言說圣女果是轉基因食品,食用后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那么,圣女果到底是不是轉基因蔬菜,寶寶吃了究竟有無危害呢? 曾幾何時,我們都希望買到的西紅柿越大越好,至到有一天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帶著"反潮
汶川地震:1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專家獲救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10:10連線成都軍區副參謀長劉永新報道,17名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專家獲救。?劉永新:我們救災部隊在綿竹縣清平鄉,通過奮戰以后把被掩埋在廢墟下面很多的遇難者救出來,其中有17名是我們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專家,其中院士有3名,專家有14名,這17個同志救出來以后就向軍區報告了,
專家稱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很嚴格
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依照的標準是什么?安全審定由誰承擔?轉基因食品安全由誰定義?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副所長、農業部轉基因植物安全檢測中心(上海)常務副主任、教授唐雪明介紹:“目前推向市場的、已經商品化的轉基因食品,都經過了國際安全評價體系嚴格評價,是安全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國際
標示轉基因增加成本-專家:誰要求誰承擔
圍繞轉基因食品,除了傳統的“挺轉”和“反轉”對峙雙方外,是否必須標示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即便是將于10月1日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已經規定“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定顯著標示”,關于是否標示、如何表示的爭議也并未停歇。 反對標示者以標示是對轉基因食品的歧視、標示的代價極大、知情權應該
農業部組織專家釋疑轉基因食品安全
7月3日下午,農業部和中國科協主辦“再論轉基因”在線訪談,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中國農科院的三位專家對公眾關心的轉基因大豆等問題解疑釋惑,認為轉基因農產品是科學進步的產物,公眾不必談轉基因色變。 這三位專家在訪談中表示,中國對轉基因食品的進口有嚴格把關,發展轉基因農業,需要
英專家將試驗轉基因豬器官以備人體移植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說,首批為人體移植作準備的轉基因豬器官兩年內將完成相關研究并投入試驗,如果試驗成功,他們有可能在10年后嘗試將經過改良的豬器官移植給人。?研究人員很早就知道,當豬器官植入人體后,人體免疫系統會識別豬器官表面細胞上的“外來”蛋白質,從而產生排異反應。但由于人類捐獻的移植器官十
轉基因成科普熱點專家現場解疑釋惑
在9月18日至24日舉辦的201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上,“轉基因”成為熱點,前來參觀咨詢的觀眾絡繹不絕。 由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依托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風險交流課題承辦的本次轉基因科普展,以“走近轉基因”為主題,采用圖片、畫冊、展板、實物等多種形式
專家表示非法轉基因種植應明確問責對象
某環保組織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稱,遼寧省新民市、法庫縣、黑山縣等多個玉米主產區,發現大面積未經國家批準種植的非法轉基因玉米。 該環保組織成員在田間隨機采樣發現,超過93%的玉米樣品含非法轉基因成分;從超市及雜糧批發市場隨機采購后檢測發現,超過95%的玉米制品均被檢測出非法轉基因成分。 目前,
歐盟專家重申MON863轉基因玉米無害
據法國媒體7月14日報道,歐盟食品安全局專家經過調查再次聲明,美國孟山都公司的MON863轉基因玉米安全無害,提出相關質疑的法國專家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學性。?今年3月,法國生物學家塞拉里尼在美國《環境污染與毒理學文獻》雜志上發表論文說,雌性實驗鼠在食用MON863轉基因玉米后開始變胖,而且肝功能受損;
中國科學院專家研究如何構建國家能源新體系
全球范圍內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問題已經形成共識,并達成了二氧化碳減排的約束性政府間協議。我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2030年前后碳排放達到峰值,205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0%。然而,中國科學院專家研究分析認為,2050年目標難以單純依靠現有技術的累積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逝世
2022年9月23日,華南理工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佑啟在香港逝世,享年88歲。張佑啟校友是華南理工大學優秀人才的杰出代表,被學術界公認為有限元法的先驅者之一,數十年矢志不移,在工程領域和教育領域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 公開資料顯示,張佑啟,中國科學院院士,1934年9月18日生于香港,19
專家解析熱點疑問-吃轉基因食品致絕育系謠言
專訪國內外生物技術專家解析熱點疑問 不久前有經濟學者在電視訪談節目中稱,轉基因玉米讓老鼠長腫瘤、美國連牲畜都被禁止喂食轉基因飼料。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再度成為社會焦點。一些人質疑:轉基因食品致癌或讓人“絕育無后”?老外不吃轉基因食品?對此,記者采訪了部分國內外生物技術專家及業內人士,求證
農科院專家:外形辨轉基因“純粹是忽悠”
轉基因大豆不發芽、夏季產的胡蘿卜是轉基因、轉基因的土豆削皮后不變黑、細長又很亮的大米值得警惕……近日,不少關于如何通過外形辨別轉基因作物的文章在網上風傳。 僅僅看這些外觀形狀,真的就能識別轉基因嗎,究竟什么樣的食品才是轉基因?昨日,多位專家表示,這些憑借外形辨別轉基因的方法,缺乏科學依據,
專家談轉基因技術:不能過分夸張也不能無視發展
轉基因技術,以實現跨物種的基因交流和目標基因的定向轉移,解決常規育種技術難以克服的抗病蟲、耐逆、產量、品質等方面而著稱于世。 據了解,目前,世界各國已累計批準21種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應用,涉及100多個轉化體,13類目標性狀,其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著重于發展抗性轉基因
土豆切開不變黑是轉基因土豆?專家告訴你真相
最近,網上瘋傳這樣一則消息,“中國的土豆切開后不變黑,是轉基因土豆!而美國的土豆切開了會變黑。”事實果真如此?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山東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教授藺新英指出,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土豆切開后會變黑,是由于土豆含有酚類化學物質和多酚氧化酶,在切開的過程中,所含的酚類化學物質流
中國轉基因專家的背景和中立性遭受嚴重質疑
“轉基因”是中國近幾年繞不開的話題。實際上,安全未獲考證時,此類食品已經充斥在老百姓的 中。近日中國轉基因專家的背景在網上曝光,因其中多數人身份與贊助推進“轉基因 化”的洛克菲勒 和轉基因巨頭孟山均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廣大網友對其能否保持科學的中立性產出巨大的懷疑。
食品安全專家批駁“轉基因食品改變人類基因”
轉基因產品安全問題等方面引發的論戰持續升溫,人民網推出《激辯轉基因》系列微訪談。今日(11月11日)上午,在第六期微訪談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一部主任徐海濱指出,轉基因食品改變人類基因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有網友認為:“轉基因產品是完全違背自然規律、由實驗室和工廠生產出的一種讓商家謀利
30多位國際專家聚首討論轉基因食品是否可持續
“發展與環境安全論壇·食品安全與可持續農業2014”26日在京閉幕。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30多位來自美國、英國、瑞士、丹麥、德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阿根廷、印度和中國的專家和農業實踐者共聚北京,分享新技術在各國應用的新經驗,還特別關注了已有30多年歷史的轉基因作物研發、生產
首位女性外籍專家獲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
凱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獲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證書頒發儀式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她是該獎項自2007年設立以來首位女性獲獎者。 2015年度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日前揭曉,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凱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KatharinaKohse-Hoinghaus)教授成為本年度三
中國科學院外籍專家成功提取誘導多能干細胞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科研專家研究發現,人體尿液中的腎管狀細胞是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理想來源之一,因為它的提取方法比其他辦法更簡單,且質量高。 此研究成果是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外籍科學家Miguel Esteban博士領導的21名研究人
中國科學院專家:目光應投向資源豐富的深海大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陸上資源的日漸匱乏以及深海開發技術的不斷進展,各國紛紛將目光投向深海大洋,石油、可燃冰、錳結核、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生物基因庫等等,人類向海洋進軍的腳步日漸深入,競爭也愈來愈激烈,深海資源勘查技術正向著大深度、近海底的方向發展。以美國為首的
專家認為以反草甘膦反轉基因不合邏輯
6月26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環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OEHHA)將草甘膦列入“加利福尼亞州已知可導致癌癥”化學品清單,7月7日起將正式生效。此次裁決僅是漫長的行政程序中的一環,最后結果還尚未可知,據悉,相關草甘膦生產商不服判決還將上訴。 致癌說:孤證造就的反轉危言 草甘膦學名N-(膦酰基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