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生物礦化納米結構實驗室掛牌
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掛牌 2010年9月6日,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行了“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Laboratoire International Associe Franco-Chinois de Bio-Mineralisation et Nano-Structures, 簡稱LIA_BioMNSL)”第一屆科學指導委員會會議暨實驗室揭牌儀式。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法國原子能總署的9個實驗室聯合成立。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趙平副所長主持了會議和揭牌儀式。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所長朱日祥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副局長常旭研究員、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生命科學局副局長馬蒂尼·德費教授、法國駐華使館科技參贊包若柏先生、生物局國際合作處處長弗蘭克·巴居斯教授出席了會議并講話......閱讀全文
中法生物礦化納米結構實驗室掛牌
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掛牌 2010年9月6日,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舉行了“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Laboratoire International Associe Franco-Chinois de Bio-Mineral
科學家通過生物礦化可控制備蛋白無機雜化納米結構
生物礦化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如牙齒、骨骼、磁小體等的形成。受其啟發,近年來,以生物分子為模板進行礦化也成為材料學家可控合成新材料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納米影像、高靈敏傳感、腫瘤無創診療、疫苗、催化、電池等領域均有重要應用價值。 病毒納米顆粒(virus-based nanoparticle)是
框架核酸誘導精確礦化結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仿生納米孔道結構的設計與構建目前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并且為生物分析、合成化學和限域催化等提供了新的可能。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顏顥等合作提出了一種框架核酸誘導的團簇預水解策略,將經典硅化學引入DNA結構體系,成功實現了精確可控的DNA——二氧化硅固態納米
“納米催化材料與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
7月23日,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和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建“納米催化材料與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蘇州納米所舉行。蘭州化物所薛群基院士,黨委書記、副所長趙秀茹,蘇州納米所所長楊輝,黨委書記、副所長劉佩華,以及雙方科技處、聯合實驗室相關科研人員參加了揭牌儀式。 揭牌儀式上,薛群
蘇州納米所與蘭州化物所共建納米催化材料聯合實驗室
蘇州納米所與蘭州化物所共建“納米催化材料與技術聯合實驗室” 3月31日下午,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與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在蘇州舉行了共建“納米催化材料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簽字儀式。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出席簽約儀式并講話。 施爾畏對兩所聯合共建實驗室的做法給予充分肯
中國學者PNAS文章:生物感磁研究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41330104,41621004,41374074)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中-法生物礦化與納米結構聯合實驗室生物地磁學研究團隊林巍副研究員、潘永信研究員等與合作者在微生物礦化和生物感磁的起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
空間智能化聯合實驗室揭牌
8月29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共建空間智能化聯合實驗室協議簽約暨揭牌儀式在上海舉行。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于英杰和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院長于海斌簽署了共建空間智能化聯合實驗室協議,并為聯合實驗室揭牌。 作為中科院在微小衛星和智能制造領域的總
低維度溴化錫鈣鈦礦的光致結構轉化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的研究對光電材料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理論上,通過改變材料的組成與結構,三維、二維、一維乃至零維的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材料均可組裝。具體來說,金屬鹵化物八面體通過共點連接得到結構式為ABX3的三維結構(如CH3NH3PbBr3),通過有機分子層的包夾得到層狀或波紋狀二維材料(如
多功能生物納米結構用于癌癥治療
納米結構在應對癌癥等具有復雜病理環境和高度異質性的疾病方面日益顯示出獨特優勢。基于生物分子的納米結構具有多種天然的生物功能,其獨特的生物相容性、超分子屬性、靶向性、響應性和可編程性等特征為智能納米藥物的精準構筑提供了新機遇,近年來在癌癥治療領域備受矚目。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聶廣軍課題組長期
蘇州納米所與空客合作成立“航空納米材料聯合實驗室”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與空客(北京)工程技術中心在蘇州工業園區簽署合作協議,同步成立“航空納米材料聯合實驗室”,首次在國內形成納米材料與航空領域的深度合作,旨在探索納米復合材料技術在航空領域的研發和應用,推進航空領域先進材料發展,為飛機設計制造等航空工業提供技術支撐。
納米活礦石和納米礦晶有什么區別
納米礦晶是黑色顆粒的,成分中包含大量活性炭,所以成本比較低,價格比較便宜,一般30元一箱。納米活礦石是黑白雙色顆粒,成分主要以海泡石、凹凸棒晶、電氣石等礦物質成分為主的,不含有活性炭等雜質,所以售價較高,是目前最好的一種除甲醛產品。不過,購買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真空包裝的,散裝的和非真空包裝的都接觸大量
鹵化鈣鈦礦型納米立方的鈣鈦礦型超晶格
【引言】與熒光不同的是,超熒光是幾個最初不相干的光激發偶極子的集體發射,它們由它們的共同光子場耦合,其特征是快數量級的輻射衰減和Burnham-Chiao振蕩行為的出現。以前,這些特征已經在氣態(HF氣體)或在有限數量的固態系統中實現。鹵化鈣鈦礦納米晶超晶格中的超熒光,最近被證明具有最簡單的堆積
納米技術與統計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
12月13日,由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聯合組建的納米技術與統計科學聯合實驗室在京成立。正像美國工程院院士、佐治亞理工學院吳建福教授介紹的那樣,在美國他曾多次組織過“納米技術與統計科學”的學術研討會,但成立“納米技術”和“統計科學”相關的聯合實驗室,在國際上也是創新的。這樣
地質地球所在優化人源磁性鐵蛋白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源磁性鐵蛋白納米顆粒是一種具有重要生物醫學應用價值的超順磁性納米材料。利用基因工程重組的人鐵蛋白H亞基是模板仿生礦化合成的納米顆粒,具有分散性好、粒徑均一、磁性強、生物相容性好等特點,尤其是它們還具有天然的腫瘤靶向性、過氧化物酶活性等功能。前期研究發現,人源磁性鐵蛋白在腫瘤的核磁影像和病理分
納米與生物材料全球頂尖實驗室
眾所周知,納米材料和生物材料屬前沿新材料,代表著未來材料科學的發展方向。由于這兩種材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各個國家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發競爭可謂白熱化。 美國將信息材料、生物醫用、納米材料、環境材料和材料技術科學等列為重點發展方向,日本重點加強信息通信、環境、生命科學和納米材料方面的優勢,歐盟
地質地球所在優化人源磁性鐵蛋白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源磁性鐵蛋白納米顆粒是一種具有重要生物醫學應用價值的超順磁性納米材料。利用基因工程重組的人鐵蛋白H亞基是模板仿生礦化合成的納米顆粒,具有分散性好、粒徑均一、磁性強、生物相容性好等特點,尤其是它們還具有天然的腫瘤靶向性、過氧化物酶活性等功能。前期研究發現,人源磁性鐵蛋白在腫瘤的核磁影像和病理分析
地質地球所發現磁性鐵蛋白顆粒核的納米尺寸效應
磁性納米顆粒在巖石磁學、環境磁學、生物醫學和納米材料學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生物源磁性納米顆粒由于具有結晶好、粒度均一和生物相容性好等優點而備受人們青睞。鐵蛋白是生物體內廣泛分布的儲鐵蛋白,蛋白殼外徑約10-12 nm,內徑約8 nm,是理想的納米反應器,被用于磁性納米顆粒的仿生礦化及應用
天津首個生物制藥聯合實驗室成立
前些日,國津九智醫藥科技公司和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實驗室揭牌,這標志著天津投資規模最大的生物制藥企業國津九智與中科院以重要植物生物活性物質的生物轉化為研究方向之一的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合作的開端,對生物醫院研究成果的順利產業化轉換有重要意義。同時啟動的“白藜蘆醇微生物細胞工廠的構建”項
中澳功能納米材料聯合實驗室在廈大揭牌
中國—澳大利亞功能納米材料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日前在廈門大學隆重舉行。 根據中澳聯合功能納米材料實驗室合作協議,廈門大學與昆士蘭大學將通過研究資源、設備和信息共享,研究人員互訪交流,研究生聯合培養等方式,建立有效的合作關系。 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功能納米材料中心是由昆士蘭大學、澳大利亞國
面向創新應用的先進納米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揭牌
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與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共建“面向創新應用的先進納米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行。 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吳林志出席儀式,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數學與力學學院院長亞歷山大·拉佐夫教授、面向創新工程應用先進納米材料力學實驗室主任魯斯蘭·瓦里耶夫教授等俄方代表
科研人員開發鄰域納米結構生物傳感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55.shtm葡萄糖檢測和實時連續監測對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診斷和預防,以及制糖和發酵過程中的可控生產至關重要。在這一過程中,以葡萄糖氧化酶、普魯士藍、電極為核心的葡萄糖生物傳感設備極具前景。近日,中國
科研人員開發鄰域納米結構生物傳感膜
葡萄糖檢測和實時連續監測對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診斷和預防,以及制糖和發酵過程中的可控生產至關重要。在這一過程中,以葡萄糖氧化酶、普魯士藍、電極為核心的葡萄糖生物傳感設備極具前景。 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發出具有鄰域納米結構的新型三維介孔生物傳感膜,大幅提高了葡萄糖生物傳
微生物礦化和感磁運動起源于太古代
近日,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人員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利用譜系年代學分析方法,揭示趨磁細菌起源于距今30億年前的中太古代,早于地球大氧化事件,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既能感應磁場又能進行礦化的生物類群。相關成果于2月28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地球在太古代是否具有地核發電機一直是地球內部結構和
我國揭示稻田有機碳礦化速率與生物因子等之間的關系
在亞熱帶農田土壤中,淹水稻田土壤有機碳及微生物生物量均高于毗鄰旱地土壤,而稻田土壤中有機碳礦化速率卻低于旱地土壤。導致稻田與旱地土壤固碳差異的關鍵原因有哪些?有機碳礦化與生物及環境因子之間的作用關系如何?等問題尚不清楚,但這些問題有助于揭示稻田固碳機理及其持續固碳潛力大小。 基于此,中科院亞熱
長春應化所納米材料生物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納米材料基于光電子特性所引發的生物體系信號響應,是當前納米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明晰納米材料的能級結構、界面電子傳輸及光控物種的形成規律,有助于操控納米-生物界面下的生物舉止和行為,從而有助于設計制備智能、安全、高效的納米系統,用于癌癥等重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
北京礦化品研發基地落戶天津
日前,天津開發區(南港工業區)管委會與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簽署項目合作協議,北京礦冶礦山化學品研發與生產基地項目將落戶天津南港工業區。 據了解,該項目由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國家工程研究分中心和研發轉化中心組成,預計總投資3億元。經營范圍包括化工產品制造與銷售,技術研發、轉讓
我國學者聯合揭示納米線中晶界結構的尺寸效應
晶界是晶體材料中重要的缺陷之一。人們普遍認為在塊體晶體材料中小角晶界(取向差小于15°)由位錯墻構成,而大角晶界(取向差大于15°)則以結構單元而不是位錯的形式存在。隨著晶體材料的尺寸逐漸減小,大量存在的表面對材料的結構和變形行為會產生顯著影響。圖1 (a-d) 位錯型晶界(DGB)和(e-h)
糞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對產出于南京湯山駝子洞早更新世的糞化石進行了詳細研究,揭示了這類特殊類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為進一步探索地質歷史時期特異埋藏化石庫的形成過程特別是軟軀體生物的化石形成過程提供了新視角。5月25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
蘇州納米所等在蛋白質納米結構單功能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蛋白質納米結構因其大小均一、組裝可控、易于改造和大量制備等特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典型代表,蛋白質納米殼(例如病毒納米顆粒、鐵蛋白、熱休克蛋白等)具有空心對稱結構,在納米材料合成、納米顆粒排布、納米器件組裝、生物活性分子可控輸送等方面已顯現出誘人的應用價值。打破蛋白納米殼表
生物大分子納米結構工程:從精確組裝到精準生物傳感
生物傳感器是一類集成生物識別元件(如酶、抗體或核酸等)和物理、化學換能模塊的器件(信號轉導易與細胞中的信號轉導混淆)。生物傳感器已經廣泛用于家庭監護和現場檢測,目前的穿戴式和床邊檢測(POCT)生物傳感研究可能對疾病監控模式產生深刻影響。然而,有別于均相反應體系,生物傳感器本質上是一個異相界面反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