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0歲,因“間斷性頭痛4年,進行性加重2個月伴全身性抽搐發作1次”于2012年8月21日入院。患者4年前間斷出現頭部鈍痛,考慮學習疲勞導致,未在意;2個月前臥床后疼痛加重,1 d前出現劇烈頭疼,發作癲癇,出現意識不清。體檢:左側嗅覺減退,余未見明顯神經系統陽性體征。 行CT檢查示:左側額葉近側腦室前角區見混雜密度占位。進一步行MRI檢查示:左側前中顱窩底見一3.4 cm ×2.6 cm×5.0 cm大小占位性病變,T1WI呈等及低信號,T2WI呈高、低混雜信號,壓水壓脂像呈等及低信號,增強呈不均勻強化,鄰近腦組織見片狀TI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增強無強化,雙側腦室及第三腦室增大,中線結構略向右后側移位。診斷考慮為神經鞘瘤。 入院后6 d在全身麻醉下行冠狀切口左額開顱腫瘤切除,術中見腫瘤位于左側前顱凹底,向后累及前床突,與前顱凹底硬膜有少許粘連,局部硬膜明顯受壓出現破損,腫瘤界限清楚,呈灰紅色,......閱讀全文
患者男性,20歲,因“間斷性頭痛4年,進行性加重2個月伴全身性抽搐發作1次”于2012年8月21日入院。患者4年前間斷出現頭部鈍痛,考慮學習疲勞導致,未在意;2個月前臥床后疼痛加重,1 d前出現劇烈頭疼,發作癲癇,出現意識不清。體檢:左側嗅覺減退,余未見明顯神經系統陽性體征。?行CT檢查示:左側額葉
患者,男,36歲,以“間斷性頭痛3個月、加重2d”入院。疼痛位于枕部,以晨起為著,休息后無明顯緩解。發病以來,無明顯惡心、嘔吐及發熱癥狀。患者既往體健,入院時意識及精神狀態正常,查體顱神經未見異常,四肢感覺及運動無明顯異常。?影像學表現:磁共振(MR)平掃左側小腦半球見大小約4.4 cm×3.4
?患者男,38歲,因"頭痛進行性加重1年"入院。患者頭痛呈持續性、搏動樣,主要位于雙側顳部,左側明顯,與體位無關,重時難以入睡。曾在安丘市人民醫院行抗炎、抗病毒治療,癥狀無減輕,且進行性加重,有時伴惡心、嘔吐,但無發熱,無意識改變,無視力變化,無胸痛,無抽搐,無肢體感覺及活動異常。1年前曾因左耳痛在
臨床資料患者,女性,30歲,因間斷胸悶、氣促1年,頭痛3天而入院。現病史:患者3天前受涼后出現頭痛,以額、頂部為主,呈持續性,難以忍受,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左眼有異物感,就診XX市眼科醫院,行異物取出術,術后出現左眼充血腫脹,伴有畏光、流淚,無發熱、咳嗽咳痰、腹痛腹瀉、尿頻尿急尿痛不適,門
【一般資料】女性,37歲,工人【主訴】發作性頭痛七年,加重兩天。【現病史】患者慢性病程,反復發作。現癥見:頭痛劇烈,呈**樣疼痛,以頭頂及雙側顳部疼痛為主,伴惡心嘔吐,伴眼眶周圍疼痛,畏光畏聲,持續數小時后緩解,每月大約發作兩次,頭痛反復發作,多因情緒緊張,勞累誘發,每遇月經期癥狀嚴重,無神志不清,
導讀:自1988年的第1版國際頭痛疾患分類(ICHD)到2013年的第3版測試版,均按照頭痛發作的臨床特點將偏頭痛與叢集性頭痛予以明確的區分。但在臨床上,仍然可見不典型的患者,同時具備叢集性頭痛和偏頭痛的臨床特征,給臨床處理帶來挑戰。本文就1例典型患者的臨床情況,結合文獻復習,對此予以分析。病例回顧
病例回顧患者女,50歲,因“頭痛10年伴左眼視物模糊5小時”入神經內科。患者既往有頭痛病史十余年,位于左側后枕部為主,嚴重時累及前額部及眼眶周圍疼痛。每年發作3~5次,每次持續數日至半月不等,發作時頭痛持續4~72小時不等,呈左側搏動性頭痛,伴有畏光、畏聲,發作時不敢活動,發作前無視覺或感覺先兆。本
【一般資料】 男性,32歲,工人 【主訴】 間斷性乏力2年余,加重1周 【現病史】 約2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乏力癥狀,嚴重時站立困難,當時無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于當地醫院就診,檢查后低鉀,給補鉀治療后好轉。2年來,上訴癥狀反復出現,以勞累后癥狀明顯,口服“氯化鉀緩釋片”
患者女,28歲。因“間斷頭痛頭脹1年余,月經不調半年”為主訴入院。術前行鼻咽部3D-CT檢查見蝶鞍略擴大,鞍背受壓,鞍區、左側鞍旁見大小約2.8 cm×2.2 cm軟組織密度影,向上突入鞍上池內,左側海綿竇受累,鄰近顳葉受壓(圖1a)。MRI:鞍區可見異常信號影,T1WI為等信號(圖1b),
1.病例介紹?病例1: 患兒, 女,13歲, 因頭痛伴嘔吐3d、發熱1d入院。患兒春季起病,入院前3d出現間歇性頭痛,以前額部為主,伴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非噴射性,5~6 次/d。入院前1 天出現發熱,體溫達39℃,無寒戰,偶有胡言亂語,無抽搐及昏迷。既往體健,無心臟病史,近期無外傷及拔牙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