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報告存在造假問題。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學者,除1篇是化學領域的研究外,其余63篇均來自醫學生物學領域,特別是臨床醫學領域。 今年3月底,英國BMC(生物醫學中心)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同樣以中國科學家論文為主,且來自臨床醫學領域。受訪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醫院職稱評定等體制機制,是臨床醫學成為同行評議“重災區”的主要癥結。 “這些被撤的論文,大部分來自大學的附屬醫院,而且是相對較好的醫院。” 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教授孫學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論文數量是醫院排名的指標之一,醫院通常會將壓力轉嫁給醫生,把發表SCI論文作為醫生評職稱的一大指標,加之我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規模本身也相對較大。 臨床醫生的頭上壓著“看病”和“科研”兩座大山。“我國的臨床醫生本身就比國外的臨床醫生忙得多,一些人幾乎沒有精力做實驗發論文。”北京大學醫學......閱讀全文
在同行評議大會上,對同行評議領域的研究逐漸被其他研究所排擠。 1978年,Drummond Rennie是《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一名年輕編輯,老板指示他在澳大利亞的巡回演講中接替自己的位置,討論關于科學出版的問題。在出發前幾天,Rennie派他的行政助理到圖書館隨意挑選30本醫學期刊,并從
數據分析可以增強對科學論文的審查,但出版商必須首先同意公開此類信息。 同行評議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整個學術界每年要花7000萬個小時代表學術期刊為同行審稿。這些工作一般沒有經濟回報,也很少能得到應有的認可。 共享同行評議及其背后的數據有助于期刊杜絕學術出版中的造假、低效和系統性偏見。
一場因“開放獲取”引發的“學術戰爭”已經爆發。 過去兩年,由700家德國學術機構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先后向國際學術出版商存續了上百年的付費訂閱模式發起沖擊。 “開放獲取”(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又譯作開放存取),意味著研究文獻免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
2008年5月16日,湯姆森科學論文檢索的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的SCI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首次超過日本位居第四,而且只比位居第二的英國少將近4000篇,比位居第三的德國少400篇。這一數據說明中國的科學實力已經位居世界第四了嗎? “不能! 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SCI論文
2011年第7期《醫學信息》(中旬刊)雜志出現了“鴛鴦刊”,雜志的名稱、期號、封面和封底完全一樣,但內容完全不同。圖為兩本“鴛鴦刊”的目錄頁。記者 來揚攝 “同一期雜志,一本上面有我的文章,另一本上面卻沒有。這感覺太奇幻了。” 華北某制藥公司員工朱明杰(化名)的論文被刊發在了一本
大部分雜志編輯都知道,邀請一位忙碌的研究人員評議文章有多困難。這也是《酶抑制和藥物化學雜志》編輯誤讓作者——當時就職于韓國東國大學的藥用植物研究人員Hyung-In Moon——評審自己文章的原因。 這些評審可能本身并不會受到關注:最有利的是一些有關如何提高論文水平的建議。不同尋常的是他們要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近日,因論文同行評議造假,Springer出版商撤銷了旗下十本雜志中的64篇論文。 Springer發出稱,Springer的編輯發現了偽造的郵箱地址,隨后進一步調查發現了造假的同行評議。經過更加深入的調查Springer認定64篇論文牽連此事。
據《自然》報道,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細胞生物學家Robert Insall教授在《e生命》上發表論文指出,生物醫學領域論文數量越來越多,論文的質量及信譽卻在下降。 Robert Insall通過采訪20位匿名美國資深科學家,對目前利用同行評議系統處理過量研究數據進行了反思。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細
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于8月18日撤回旗下10本學術周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過程造假。大多數涉事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 科技日報記者8月20日就此事向施普林格集團發去電子郵件,并得到了施普林格醫學及生物醫學出版執行副總裁威廉·柯蒂斯(William Curtis)的回復。 科技日報
1 引言 學術評價者學術界之大事也,事關國家科技的良性發展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提高;也關乎科研人員的入職、職稱的提升、資助和獎勵的獲取等切身利益,不可不察也。 2010年6月17日,英國著名刊物《自然》(Nature)以《評價的評價》為題發表了一篇社論,對本期中發表的三篇有關學術評價的文章加以介紹和
瘋狂的牛仔 Hoss Cartwright 曾是《國際農業創新及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的編輯,不過他這次找了個好借口沒有參加去年的第五屆世界病毒學大會:因為他根本不存在啊。 此
外媒稱,德國一家著名出版社上周宣布,由于調查顯示論文的同行評議報告存在造假問題,將撤回64篇科研論文。此事在全球成為頭條新聞——而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的是這些作者的身份。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8月25日報道,基于在施普林格出版社網站上對被撤回論文的搜索,64篇論文的作者絕大多數來自中國。這
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近日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涉嫌論文“造假”。在詹啟敏遭到質疑的25篇論文中,大體可分為三類:實驗圖像重復,違反動物實驗倫理以及實驗結果或存在常識性錯誤,還有個別為引物無效或缺失。 在PubPeer上,目前詹啟敏團隊對四篇論文進
灰霾到底會不會導致肺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對此的回答是“肯定的”,在他看來,灰霾不光是對呼吸系統,對心血管、腦血管、神經系統都有影響,但是首當其沖的還是呼吸系統。北京10年來肺癌增加了60%,應該說空氣污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然而,這一觀點近日卻遭到科普名人方舟子炮轟,方
愛思唯爾對涉嫌濫用同行評議來增加個人論文引用量的審稿人展開了調查。來源:Pixabay 最近,荷蘭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對數百名審稿人開展了調查——懷疑他們故意操縱同行評議流程,以增加自己文章的被引量。 這些審稿人涉嫌慫恿被審稿件的作者引用自己的研究,以換取正面的審稿意見——這種
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大幅增長。然而,國外期刊撤稿事件頻發,也將矛頭直指國內第三方機構提供種種論文服務的灰色產業鏈。第三方機構提供的學術論文潤色、代投、代寫等服務涉及怎樣的灰色產業鏈?如何規范管理?如何讓學術界遠離“臟”論文的侵蝕?本報就此推出系列調查報道。 20
中國主要的基礎研究機構正在嚴打那些利用假同行評審來發表論文的科學家們,要求嚴重違規者返還研究經費。11月12日國家媒體首次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學會(CAST)發布了一項聲明:其已調查了數十名涉及同行評審欺詐的科學家。調查結果凸顯了中國許多肆無忌憚的論文代理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它們負責兜售代寫或欺詐
發表論文 比肩諾獎 今年5月,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了一篇被稱為可比肩諾獎的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向現有最時興的CRISPR-Cas發起了挑戰。 這一成果曾經轟動一時,韓春雨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指其無博士學位、無留學背
發表論文 比肩諾獎 今年5月,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了一篇被稱為可比肩諾獎的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向現有最時興的CRISPR-Cas發起了挑戰。 這一成果曾經轟動一時,韓春雨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指其無博士學位、無留學背
博安農和現代舞團BLM在一起 經過17封電子郵件的往來和不厭其煩地修改,一篇來自非洲的學術論文,終于被《神戶醫學科學期刊》接受了。 但出人意料,論文作者并沒有接過這一屬于日本著名大學神戶大學的學術期刊遞來的橄欖枝。他牛氣哄哄地回信說:“很抱歉,我們在修改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因此
12月13日,美國期刊《內科學年鑒》(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同時刊出兩篇文章,直指近期發生的惡性論文剽竊事件。令人驚訝的是,抄襲并發表論文者竟是該刊的審稿人,所抄內容正是早些時候被審查的稿件。原作者直言不諱地發表了至剽竊者的信函,期刊也發表社論表明了立場。 在
韓春雨論文爭議事件持續至今,不少學者提出質疑。對此,刊登論文的英國期刊《自然·生物技術》在給新華社記者的最新回應中說,還在繼續調查這一事件,“目前沒有做出進一步的決定”。 中國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及其團隊5月在全球著名學術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上報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
今年5月,這位非名校的普通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了一篇被稱為可比肩諾獎的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向現有最時興的CRISPR-Cas發起了挑戰。 這一成果曾經轟動一時,韓春雨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指其無博士學位、無留學背景、無院士頭銜),成為
美新期刊旨在讓論文遞交簡單便捷。 當前并不缺乏發表病原體和免疫學原始論文的期刊,但是一個新同行評議期刊有著獨特的作者友好型管理:把論文遞交過程減少到幾分鐘以內,并在數日內作出評審。 在一篇相關報道中,美國紐約冷泉港實驗室1月15日宣布進行類似嘗試,以簡化9本同行評議期刊的遞交程序。“交稿流程常
這一過程耗費了他們生命中的很長一段時間,妨礙了對工作、資助和終身教職的申請,并且減緩了研究成果的傳播。 當Danielle Fraser首次將論文提交并等待其發表時,她對即將到來的痛苦經歷全然不知。 Fraser花了約18個月研究上千個在過去3600萬年間遍布北美的化石標本。如今,她獲得了一
近年,隨著PLoS ONE這艘超級航母的成功打造,開放存取(Open Access)也越來越普及,這標志著免費閱讀、下載全文文獻的時代的來臨。這種方式對于讀者來說,是相當幸福的。當然,除了PLoS ONE外,還有眾多OA期刊。這里,小探為大家推薦一些常用OA期免費閱讀、下載SCI全文文獻的平臺,
5月21日,GEN網站發布了“Top 10 Under 40”榜單,評選出了10位40歲以下的生物制藥研究和商業領域的領軍人物。除了大家所熟知的CRISPR先驅張鋒,中國青年科學家——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研究員劉宇辰也入選了該榜單。以下是10位入選者的相關介紹:Feng Zhang
近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一個綜合性經費法案,這標志著該國國會朝著聯邦經費資助的研究項目應公開其成果的方向邁出了一小步。但是,這個為期一年的條款只適用于特定機構,其中,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研究巨頭已經有了一個相似的政策。 相關條款淹沒在長達1582頁的法案中,屬于覆蓋勞動部、健康和人類服務
圍繞著發表在2004年《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研究論文所進行的長達十年的爭論,或許終于能宣告結束。 1月21日,Science雜志的主編Marcia McNutt發表了一篇“關注”性評論文章,稱Science將有可能或是撤回或是糾正這篇論文——在文章中,作者們描述利用RNA組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