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平專訪: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解密人體第二基因組
2007年12月美國《科學》雜志預測:人體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將可能是國際科學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個重要領域之一。就如何研究共生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等問題,4月剛剛出席了巴黎國際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聯盟籌委會會議的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趙立平接受了《科學時報》的采訪。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承擔人類微生物組重要測序任務 《科學時報》:為什么要開展人類微生物組研究? 趙立平: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決定人體健康,目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分析人的基因組成與疾病易感性和藥物敏感性的關系上。但是在人體內發揮作用、影響我們生老病死的不僅有人的基因,還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的基因。 人體內有兩個基因組,一個是從父母那里遺傳來的人基因組,編碼大約2.5萬個基因;另一個則是出生以后才進入人體、特別是腸道內的多達1000多種的共生微生物,其遺傳信息的總和叫“微生物組”,也可稱為“元基因組”,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有100萬個以上......閱讀全文
趙立平專訪: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解密人體第二基因組
2007年12月美國《科學》雜志預測:人體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將可能是國際科學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個重要領域之一。就如何研究共生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等問題,4月剛剛出席了巴黎國際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聯盟籌委會會議的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趙立平接受了《科學時報》的采訪。 深圳華大基因
上海交大趙立平ISME雜志揪出肥胖的元兇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趙立平教授在新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有可能導致肥胖的細菌,這項研究表明利用飲食改變人類中的微生物有可能能夠對抗這一疾病。相關論文發表于Nature出版集團(NPG)與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ISME)聯合創辦的新刊物《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
趙立平教授關于啟動“國際華族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的建議
日前,梅斯醫學獲悉,上海交大教授、我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趙立平提出了啟動“國際華族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的建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腸道菌群為代表的人體微生物組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學術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吸引了全球眾多科學家的目光。趙立平教授是國內系統開展微生物分子生態
趙立平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近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教授趙立平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美國微生物科學院每年都在全球范圍內遴選出數十名院士,以彰顯他們在微生物科學研究或微生物學技術服務及公益事業中作出的卓越貢獻。趙立平是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學者。
趙立平教授Nature子刊:節食與長壽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科學家們證實了,節食長壽小鼠與這些小鼠腸內的微生物類型存在關聯。這一發表在近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的研究發現,揭示了通過低熱量飲食在我們的腸道中建立適當的微生物類型而促進長壽的一項新機制。 法國卡昂大學食品毒理學教授Jean
趙立平撰文談腸道菌群與慢性病的關系
6月17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志,在NEWS and VIEWS欄目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的文章。 應該刊編輯部的邀請,針對《自然》和《科學》雜志最近發表的有關人體元基因組的論文,趙教授評價了這些論文在理解腸道菌群與慢性病的關系的意義。文章指出,下一階段人體元基因組學研究
專訪趙立平-|-減肥之道,請先照顧好你的腸道菌群
少吃多運動是許多人深信不疑的減肥妙法,可是科學家發現,僅僅靠”管住嘴,邁開腿“還不能讓人變得苗條起來。肥胖的背后其實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奧的生物學機理,我們吃下去的每日三餐,不僅提供了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還養活了人體內大大小小的腸道微生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微生物決定了我們機體的健康程度。如果腸道
“科研玫瑰”趙書紅:她在基因組上“跳舞”
她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同事眼里敬業的女博士,孩子心中的好媽媽。從事科研工作20余載,她一直對“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這句話有著深刻的理解,對豬遺傳育種研究保持精準的“定位”。她就是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趙書紅教授。 這個“做事潑辣”的女孩很
今日視點:美國為何啟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
美國白宮13日宣布啟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這是奧巴馬政府繼腦計劃、精確醫學、抗癌“登月”之后推出的又一個重大國家科研計劃。小小的微生物,為何能成為美國的國家級大型科研計劃?美國政府將如何實施這個計劃?最終的目標又是什么? 啟動資金超5億美元 微生物存在于人體、植物、土壤、海洋等各種環境中
張亞平院士CellResearch發表基因組研究重要成果
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云南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通過收集來自世界各地58個犬科動物的基因組序列,揭示出了家犬的自然史。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12月15日的《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上。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Ya-Ping Zhan
-新研究發現可維持人體腸道菌群平衡的長壽基因
我們的腸道細胞擁有數萬億細菌,數量超過我們身體的其他細胞,這些細菌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加強我們的免疫系統。 這個復雜的細菌生態系統,稱為腸道微生物群,維持腸道菌群有助于防止壞細菌繁殖,而菌群失調也必將導致我們生病。 近日,美國諾瓦托市巴克衰老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以果蠅作為研究標本,
趙立欣代表:為科研“她力量”發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555.shtm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34個研究所中,趙立欣是為數不多的女性所長。氣質溫婉、身形纖瘦的她卻始終沖鋒在“三農”的第一線,在工作中是一位妥妥的“拼命三郎”。因為在農作物秸稈、禽類糞便等農業
上海交大教授發現“肥胖細菌”:肥胖“元兇”找到
“人要是發胖,哪怕喝涼水都會長肉。”不少減肥的人士會有這種感慨。究竟什么導致肥胖?近來上海交大教授發表的一篇學術成果顯示,一種叫做陰溝腸桿菌的腸道細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兇之一。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證明腸道細菌與肥胖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 這一成果是上海交大趙立平教授領導的實驗室實驗證明的,并發
迄今最久微生物基因組草圖出爐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演化學研究報告,近乎完整地構建出了一種口腔細菌的基因組,這個有48000年歷史的微生物的基因組,是迄今為止歷史最悠久的微生物基因組草圖,研究同時揭示了尼安德特人的飲食結構。 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和現代人類的DNA序列非常相似。他們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1
中美德科學家共同呼吁啟動“國際微生物組計劃”
當前的微生物學研究如同‘盲人摸象’,由于各國的研究方法和標準不統一,使得數據難以比較及整合,這種‘碎片化’現狀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具有獨特生理代謝優勢的微生物,在解決地球各類危機中所起到的作用已完全超乎我們的想象——從污水處理到氣候變暖,人類如今所面臨的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糧食安全、疾病流
上海交大但亞平課題組發現光電導器件瞬態響應內在機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但亞平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CS Nano》上發表其最新研究成果《Analytical Transient Responses and Gain-Bandwidth-Products of Low-Dimensional High Gain Photodet
肥胖“元兇”找到了!
“人要是發胖,哪怕喝涼水都會長肉。”不少減肥的人士會有這種感慨。究竟什么導致肥胖?近來上海交大教授發表的一篇學術成果顯示,一種叫做陰溝腸桿菌的腸道細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兇之一。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證明腸道細菌與肥胖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 這一成果是上海交大趙立平教授領導的實驗室實驗證明的,并發
Nature子刊探討節食的影響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小鼠研究中探討了終身節食對于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證實節食能夠幫助動物建立起結構平衡的腸道微生物群結構體系,減少腸道中的抗原量而使得宿主受益。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7月16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
宏基因組如何指導微生物分離培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科技創新團隊受邀撰寫綜述文章,闡述了宏基因組指導未培養微生物分離培養的機遇與挑戰,系統總結了基于宏基因組分離培養未培養微生物的方法。相關綜述文章發表在《微生物》(Microbiome)。 隨著宏基因組測序技
趙沁平談ChatGPT:科技創新不能只求效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716.shtm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沁平在中國數字經濟百人會組織的ChatGPT研討會上指出,ChatGPT對我國科技創新有兩點啟示。 第一方面,趙沁平表示,Chat
中國科學家發現“致胖細菌”追尋藥食同源
重新發現腸道細菌 微生物組學是當今生命科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種細菌是肥胖的病因。這個拿自己做試驗的科學家成功減肥的故事,也從腸道微生物學的角度,尋找到一個詮釋古老中醫藥理論的新途徑…… 合體的毛衣下沒有隆起的肚腩,72公斤,對于身高173厘米、年滿5
華大基因完成腸道微生物基因組關聯分析
從物種、功能及生態群落上展示腸道微生物與結直腸腺瘤及結直腸癌的關聯特征,這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奧本多夫醫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多家單位最新的聯合取得的科研進展。3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研究對結直腸腺瘤、結直腸癌的早期
全球微生物模式基因組測序計劃獲進展
近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Research)在線發表了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關于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數據庫gcType的論文。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 模式菌株(t
-IMI:生物研究須打破“碎片化”現狀
以微生物為研究的“鑰匙”,解開地球生物群落的秘密,全球科學家必須打破研究“碎片化”的現狀。日前出版的《自然》雜志的評論欄目,刊登了一篇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學特聘教授、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營養系統生物學實驗室主任趙立平與德國馬普研究院布萊梅海洋研究所的尼克爾·杜比利艾教授、美國
趙皖平代表:加快我國農業光伏技術研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62.shtm隨著近年來光伏裝機成本大幅降低和落實雙碳戰略的需要,農業光伏越來越凸顯推廣應用價值。在一系列政策的激勵下,我國農業光伏裝機規模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趙皖平代表:打造平臺優勢促進數字農業發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82.shtm據統計,2022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313.8億元,同比增長9.2%,較2021年提升6.4個百分點。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萬億元,同比增長3.6%。農村電商在推動農產品“
趙立堅回應所謂美國抗疫全球第一:呵呵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7月12日的例行記者會。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提問:彭博社日前發布新一期的“全球抗疫排名”,美國排名第一,成為“全球第一抗疫大國”,中國排名第八。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趙立堅說:“這幾天我的好幾位同事和朋友都在問我,彭博社這個報告是不是印錯了?他們還問在他們心中‘一向權威
這位大學教授為何辭職向科技部發起申訴?
今天的朋友圈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趙立平所發的微信,成了熱門轉發帖,因為—— 他申請食品重大專項因形式審查不合格被淘汰出局,理由是:根據申請指南,他的研究內容沒有全覆蓋!(申請的健康食品研究項目的申報書沒有提到要研究食品的色香味形,雖然他的標書中有課題與感官評價技術相關) 而當他電話咨詢時,有
微生物所等發表植物基因組編輯研究綜述
序列特異性核酸酶使得基因組編輯成為可能,快速推動了基礎和應用生物學的發展。CRISPR-Cas9系統自出現以來,作為可轉化植物的基因組編輯工具已得到廣泛應用。CRISPR-Cas9對基因組靶位點進行定向切割,造成DNA雙鏈斷裂。DNA雙鏈斷裂主要通過兩種高度保守的機制進行修復,即非同源末端連接
華大基因參與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組研究項目
華大基因3月22日宣布將參與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組研究項目EarthMicrobiomeProject(簡稱“EMP”),將負責EMP亞洲地區所有樣本的收集和鑒定,并對整個項目提供DNA提取、擴增、建庫、宏基因組測序,以及研發生物信息學分析流程所需的計算資源。 EMP將對來自全球的20萬個樣本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