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養活了世界上40%的人口,提供了人類所需熱能和蛋白質的20%。我國是世界上小麥生產和消費大國,常年種植面積為2,400萬公頃左右,年產量近1.3億噸。生產上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亞基因組,其基因組大(約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而復雜,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復序列,致使基因組測序研究困難重重,進展緩慢。追本溯源,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約為5 Gb)是普通小麥和其它多倍體小麥(如野生和栽培的四倍體小麥、Timopheevii 和 Zhukoviskyi小麥等)中A基因組的原始二倍體供體。因此,烏拉爾圖小麥在多倍體小麥進化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核心作用。圖: 小麥A基因組7條染色體從禾本科共同祖先基因組起源的演化模型 針對小麥結構基因組解析這一科學難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小麥基因組研究團隊與遺傳發......閱讀全文
作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小麥養活了全球40%的人口,提供人類營養所需的20%的熱能和蛋白質。 隨著基因組學的發展,水稻和玉米的基因組相繼被破譯,但關于小麥基因組的測序研究依然困難重重、進展緩慢,小麥基因組成了橫在科學家面前的一座大山。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發表于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的論文稱,該所研究團隊已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制。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制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并發表于《自然》之后,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
在深圳,背靠鹽田青翠的北山,有這樣的一家基因測序機構,基因測序規模在全球達到最大。 它是華大基因。有人說它會是下一個華為,下一個騰訊。 它的員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每個月平均卻有3份學術論文登上“CNNS(即《Cell(細胞)》、《Nature(自然)》、《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內容:一、遺傳標記 二、DNA分子標記 三、染色體原位雜交 四、DNA分子標記的應用 長期以來,植物育種中選擇都是基于植株的表型性狀進行的,當性狀的遺傳基礎較為簡單或即使較為復雜但表現加性基因遺傳效應時,表型選擇是有效的。但水稻的許多重要農藝性狀為數量性狀,如
作為人類的主要食物,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植物基因組比較大,表現出多種倍性,還存在著大量的重復區域,故植物基因組的測序工作一直進展緩慢。 如今,得益于新型的測序技術,比如PacBio和Oxford Nanopore的長讀長測序技術,許多植物在2018年收獲了基因組,或者說
科技創新驅動改革發展,創新成果改變你我生活。2018年上半年,我國在科學領域取得不少新突破和新發現,這些新成果不斷刷新公眾的科技感知力,也正在改變你我的生活。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我國誕生 重大腦疾病治療有了新前景
實驗概要植物生物學研究數據庫實驗步驟http://bioinf.scri.sari.ac.uk/cgi-bin/plant_snorna/home 英國 Top 植物種的snoRNA基因數據庫。 綜合 http://bioinformatics.psb.ugent.be/webt
一個由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為小麥的一個基因組繪制出了首幅物理圖譜,這一成果將有助于科學家培育出更高產和抗旱的小麥新品種。 基因組物理圖譜是指有關構成基因組的全部基因的排列和間距的信息,它是通過對構成基因組的DNA分子進行測定而繪制的。繪制物理圖譜的目的是把有關基因的遺傳
《科學》:有助于培育出更高產和抗旱的小麥新品種 一個由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為小麥的一個基因組繪制出了首幅物理圖譜,這一成果將有助于科學家培育出更高產和抗旱的小麥新品種。 基因組物理圖譜是指有關構成基因組的全部基因的排列和間距的信息,它是通過對構成基因組的DN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最近,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科學家們,對小麥中調節基因活性的遺傳性分子變化,進行了首次全基因組范圍的調查,這可能成為提高作物育種技術的一種新工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Genome Biology》。延伸閱讀:權威期刊發布首個小麥單體型圖譜。 表觀遺傳標記是一種化學標簽,將自己附著在DNA上
盡管安全性一度遭到質疑,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基因測試新技術 新概念造影劑“納米MRI燈” 巴西轉基因大豆 記錄DNA數據 具隱身效果的膜材料(模擬效果圖) 耐水性超薄太陽能電池 美 國 基因編輯技術火熱 干細胞研究獲突破 美科學家開展了該國首個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
摘要:綜述了RAPD技術的一些理論性問題,包括RAPD與其它分子標記技術相比的優點,影響結果重復性的因素,顯性標記產生的原因,條帶取舍的標準等。提出在實驗中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方法:嚴格控制反應條件,采用單倍體和單劑量標記,系統學研究中要結合其它方法進行分析,定位基因時要選用合適的群體等。
1月14日,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銜,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參與的一項研究,成功破譯了飛蝗(Locusta migratoria)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迄今人類破譯的最大動物基因組。基于基因組信息,這項研究還揭示了飛蝗食性、遷飛和群聚的奧秘。研究成果
2.第二代分子標記2.1 SSR標記技術 在真核生物基因組中存在許多非編碼的重復序列,如重復單位長度在15~65個核苷酸的小衛星DNA(Minisatellite DNA),重復單位長度在2~6個核苷酸的微衛星DNA(Microsatellite DN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實驗材料:小麥 試劑、試劑盒:β-巰基乙醇 &nb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微衛星(Microsatellite,MS)又稱短串聯重復(Short Tandem Repeats,STR)或簡單序列重復(Simple Sequnce Repeat,SSR),是指基因組中以少數幾個核苷酸(多數為2-4個)為單位多次串聯重復組成的長達幾十個核苷酸的序列。其中最常見的是雙核苷酸
封面故事:埃平森林的農田鳥瞰圖景 英國全國范圍的研究揭示了得到土地終極價值的策略 一項新的研究強調,通過考慮土地的多種用途——并不只是那些像農業生產這種會產生眼前利益的用途——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最終會產出更多的價值。組成我們多種生態系統景觀的樹木、土壤、平原和水路會產生讓社會受益的范圍廣
在農業生產中,性狀相關的基因定位對于科學育種十分重要,傳統的遺傳重組定位具有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但傳統方法周期長、耗費大。隨著二代測序的發展,DNA測序速度大大加快、成本大大降低,使得通過測序法進行的基因定位(mapping-by-sequencing)成為越來越多動植物研究的主要手段。對合適的樣本
小麥赤霉病,是世界范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有小麥“癌癥”之稱。令人振奮地是,我國科學家在攻克小麥赤霉病上已邁出了關鍵一步。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將其轉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3.9 芯片數據介紹對簡單的實質等同性實驗來說,一個比較轉基因系與對照之間基因表達的散點圖就已足夠了。文獻 [ 5 ] 中參與兩個實驗的樣品都標注在圖15. 2中。結果用 GeneSpring 軟件包顯示,繪制了每組比較小麥系之間每個基因成對的平均強度,并突出顯示少數感興趣的基因(統計上顯著差異表達
3.9 芯片數據介紹對簡單的實質等同性實驗來說,一個比較轉基因系與對照之間基因表達的散點圖就已足夠了。文獻 [ 5 ] 中參與兩個實驗的樣品都標注在圖15. 2中。結果用 GeneSpring 軟件包顯示,繪制了每組比較小麥系之間每個基因成對的平均強度,并突出顯示少數感興趣的基因(統計上顯著
“惠及千家萬戶的科技是最酷的科技。”今年3月22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調研指導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時有感而發,對北京農科城給予褒獎。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與北京市政府簽署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協議,希望北京農科城成為推動改革和創新先行先試的示范區。3年之后,北京農科城已將一家家跨國公司
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簡稱FCM)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對細胞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如細胞大小、內部結構、DNA、RNA、蛋白質、抗原等進行快速測定并可分類收集的技術。該技術超越了傳統顯微分析技術,能在瞬間對大量細胞進行準確的分析。這種快速有效的細胞分析技術已廣泛應用于
3.流式細胞術在高等植物中的應用3.1應用于植物中的特殊性由于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差異,例如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特殊細胞器以及中央液泡等,因此流式細胞術應用于植物細胞時,在樣品制備、染色、儀器的改造等方面都應適應植物細胞的上述特點。3.1.1制備植物染色體懸液的材料1984年De Laat和
3. 微衛星分子標記技術的應用 微衛星DNA 作為遺傳標記具有很大的優越性。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微衛星標記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而且還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3.1 微衛星多態性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表現出來的各種遺傳變異,在本質上就是DNA 的差異,因此通過研究DNA的變異來分
一場特大暴雨過后,種植大戶范學連的示范地里幾百畝京科968玉米全泡在了水里。 這回怕是要絕產了,老范沮喪地想,抱著一線希望向新品種提供者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主任趙久然求救。 “我去看了之后覺得還有希望,讓他在一周內將水排完,并加強中后期管理。秋后老范平均畝產還達到了1300多斤,逢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