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達到錄取分數線,有時間作出高質量研究?”“本科生獨立寫論文都困難,何況高中生了”“潛規則都快變成‘明規則’了”……就在“蘇小妹”學術不端事件剛剛謝幕后不久,一篇題為《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論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的文章又引發了網友們的關注和激烈討論。從辛辣諷刺的言語中,不難窺見公眾對于自主招生人才選拔和評價方式的不滿,更有極端評論甚至要求廢棄自主招生。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為高考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主招生對很多學生的人生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而近日接連出現的高中生論文造假、學術不端事件也確實引發了整個高等教育界的審視與思考。那么,高中生論文造假現象究竟揭示出了哪些深層“病原”?高校究竟要選拔何種人才?人才選拔又面對著哪些困境呢? 論文專利并沒有想象的重要 應該說,近些年來,論文造假已經不算是一個新話題了,此次之所以引起人們如此的重視,只是因為實施這一不當行為的人群已經從教授到大學生,如今又從大學生變成了高中生。為......閱讀全文
從2008年10月16日收到舉報信之日記起,浙江大學在5個月的“陣痛”后,終于服下“一帖猛藥”。 浙大校長楊衛3月15日通報稱,“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牽涉的三位學者——浙大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被開除出教師隊伍,賀所在的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現任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任期屆滿,
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近日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涉嫌論文“造假”。在詹啟敏遭到質疑的25篇論文中,大體可分為三類:實驗圖像重復,違反動物實驗倫理以及實驗結果或存在常識性錯誤,還有個別為引物無效或缺失。 在PubPeer上,目前詹啟敏團隊對四篇論文進
不知何時開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專家深陷“造假門”,學術界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而種種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鐘一樣告誡后來者——科研沒有捷徑。 接下來,我們看看那些曾經轟動一時的學術造假事件。 學術女神STAP細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兩篇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引發了全球
龔自珍曾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普通高考之外,各高校的自主招生不失為一種選拔優秀人才的方式,但其中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前日,“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高考答題卡被調包”事件甚囂塵上,河南省紀委監察委已經通報調查結果:4名考生答題卡均為本人書寫,不存在人為調包試卷和答題卡現象。隨
學術貴在創新。為名為利去抄襲、篡改論文,是對科學的背叛,也是研究者對存在價值的自我否定和毀壞,為人所不齒。解決屢禁不止的論文造假問題,不僅要靠嚴厲的事后懲治讓造假者名譽掃地,更要從根本上在全社會確立正確的學術衡量標準,根除造假滋生的溫床,給創新者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 美國:讓抄襲者無所遁形
論文署名缺乏規范是當前學術界的一大痼疾。唐春成繪良好科學道德風尚的形成需全社會付出努力。李二寶 繪 徐匡迪簡介 徐匡迪院士是冶金領域著名的科學家,是我國噴射冶金技術的開拓者,曾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上海市市長、中國工程院院長,被英國皇家工程院、瑞典皇家工程院、美國工程院和俄羅斯
論文導向,在科教界不算新話題,卻是一個至今尚未解決的大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有高校把SCI論文引入科研績效考核體系以來,論文日益成為評判科研機構、高校乃至醫院的最為重要的標尺,甚至到了“唯論文論英雄”的程度。盡管近些年來科教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大聲疾呼,但“論文指揮棒”依然大行其道。 那么
劉堯劉堯 如果沒有學術啄木鳥機構依據法規介入學術生態治理,要恢復學術生態平衡,終究難以見到實效。結果可能是,一個造假者倒下,還可能有無數個造假者野蠻生長。 廈門大學教授傅瑾因偽造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文憑被辭退,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陸駿履歷造假被開除……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
1 先說幾句題外話吧。 你可能還記得,2019年12月份,中國學術界出過一個大新聞——中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指控學術論文造假。短時間內,他實驗室發表的數十篇論文被人指出,可能存在圖片拼接、一圖多用等問題。這個話題,我在巡山報告里也有所涉及。 引用一段: “我仔細閱讀
2015年,中國學術界接連經受了三次撤稿風波。一次是3月份,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國學者之手。第二次是8月份,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已經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64篇論文。最近的一次是10月份,全球學術期刊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
7月29日,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的博客上,刊登一篇長達6500多字的名為“”的文章,還將打假論文抄襲原稿全部貼出。文章稱,2007年9月從四川大學畢業并保送北大就讀碩士研究生的胡震,本科生畢業論文造假,而錢思進歷時一年進行學術打假。 學術打假向來引人關注,而此次北大教授親自打假,對
近日,中國學者被大規模撤稿事件有了新進展。集中撤銷107篇中國作者論文的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今年7月起將不再被SCI收錄。至此,撤稿事件的兩大“主角”都被處理,事件似乎可以畫上一個句號。 然而,中國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之事近年來并非罕見。僅2015年,便有三個國際出版集團撤銷了100余篇中國
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競爭,有競爭就需要有評價。然而,對人進行評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高等教育領域中也不例外。教師評職稱、評頭銜要數論文,引人才又要看頭銜……論文不夠怎么辦?學術“造假注水”便滋生出來。 這樣的惡性循環,引起了黨中央的注意,在2018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人才
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研究員被指控學術剽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爭議。 最近顏寧就此事在微博中發表看法,她說:“對學術不端事件處理得越公開、越清晰,人們去觸犯這些道德標準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對這些事進行認真公開的處理的話,再多的學風建設和學術規范教育都是徒勞。” 事情起于2020年7月2日,
01學生寫123頁PDF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張裕卿教授學術造假 11月,一份長達123頁的舉報材料在網絡熱傳,作者自稱“原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呂翔”,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學術造假”。 包括實驗、論文多次造假,指導學生將他人論文改寫成自己的論文,利用學生研究成果為自己
李真真走上講臺,一開始就講起了去年4月21日的撤稿事件。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撤銷《腫瘤生物學》發表的107篇論文。論文作者全部來自中國。“這次撤稿創下了多項紀錄:國外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多,單個期刊撤稿總量最多,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總量最多。” 李真真是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
武漢兩名小學生姐妹的“喝茶抗癌”項目獲三等獎再引爭議,其父親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教授表示:“沒有參與女兒實驗”,武漢科協調查后表示: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并得出報告結果。武漢市選拔賽專家組一致認可《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成果并推薦。 據悉,李紅良曾被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多次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 科研誠信是
在一些地方和單位,論文成為唯一的科研評價指揮棒。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制度等“軟件”保障。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經費投入穩步增加、儀器設備更新換代,我國科技“硬件”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軟件”環境改善則相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英國《自然》雜志2018年1月報道,中國已成為世界發表科學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在數量最多后,中國科學界更加提倡提高論文質量;其次值得反思的是:這些論文大都發表在國外的SCI期刊上。為何我國每年要投入近20億給國外的出版機構和論文產業鏈?最終的答案無疑是:我國要發展自己的學術期刊
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青年長江、杰青、優青、青年千人……雖然沒有一頂“帽子”,微軟研究院理論組主管研究員陸品燕依然當上了上海財經大學的教授。兩年時間,這所學校賦予他極大的自主權,他牽頭的上財理論計算機科學中心也不負眾望,成為全球知名計算機排行榜“計算機科學排名”中2008~2018年亞洲第一、世
筆者非常喜愛音樂和樂器,最近看了一些中央電視臺的民族器樂大獎比賽的節目。在觀看過程中,筆者不僅為參賽者的精湛技藝和才藝所折服,而且也為大賽評委的公正感到十分欣慰。顯然,這樣的比賽為我國民族音樂的普及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和基礎。可以看出,中國音樂界和中央電視臺對這次比賽做了充分的準備。毫無疑問,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在中國科協年會上的一番呼吁引發了廣泛關注。他說,醫生的首要職責是治病救人,要警惕“做1000臺手術和救100個病人不如發1篇論文”的現象。 近年來,醫生論文造假現象時有發生。今年4月,107篇中國論文被施普格林·自然旗下的《腫瘤生物學》雜志
根據最新發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收錄集刊(2017-2018)目錄》,一批知名高校學報被“踢”出了所謂C刊“核心版”,淪為“擴展版期刊”,包括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等。同濟校報主編、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在微博上聲明,怒
對購買論文、論文內容造假、提供虛假同行評議專家和虛假同行評議意見的主要責任人,視情節取消1—7年承擔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資格和晉升職務職稱資格;對于參與多篇論文造假等情節嚴重的,永久取消其申報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等資格…… 就在上周,107篇中國論文被《腫瘤生物學》撤回事件有
“在當前復雜的社會和浮躁的學術環境下,科學道德建設面臨挑戰,必須引起全體院士的高度重視。”6月8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再次敲響了院士道德建設的警鐘。與此同時,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對于社會普遍關注的院士兼職、社會活動頻繁等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著名學術打假網站 PubPeer 這次盯上了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 近日,有網絡消息指出:著名學術質疑網站 Pubpeer 陸續刊登了詹啟敏的 25 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這些陸續被曝光的論文涉及將相同圖片 PS 后應用于不同實驗甚至不同文章中、捏造實驗數據和嚴重違反動物倫理
交納數百元乃至上千元,就能在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甚至論文的撰寫都可以有人代筆。這在高校學生中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多年前,就有研究報告稱,我國論文買賣已形成產業,規模達10億多元。 學術論文本應是學術創新的核心載體,怎會成為明碼標價的商品
“如果我真想造假,不會犯這么低級的錯誤。”北京時間9月8日21時,因論文事件受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臟病研究所嚴厲處理的王志國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電話采訪時一再聲稱,他沒有在這些論文中造假。他同時指控造成論文撤稿的人是一名實驗室技術員,“我們有確鑿證據,至少有兩篇論文的問題出自此人
論文造假成風、大量高校科研人員行政化、一個博導帶二三十個博士生……7月26日,出席第六屆世界華人論壇的專家學者對國內高等教育領域的一些現象提出了不乏尖銳的批評,并就此發表了他們的真知灼見。大學辦學目標沒有劃分 對教師評價指標太單一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是100多年歷史、學術影響大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