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可見近紅外吸收峰的超碳納米點制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制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系數低的限制,并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道的最高值,在開發基于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碳納米點具有發光性能優異、水溶性好、生物相容性高、低成本、易修飾等諸多優點,在生物醫療領域展現了獨有的優勢和應用前景。然而,由于缺少有效的能帶調控手段,現有的碳納米點光學吸收主要集中在紫外到藍光波段,吸收帶拖尾延伸至近紅外區,導致其在近紅外區的光吸收系數很低,這嚴重限制了其在長波長波段,特別是生物組織光學窗口的實際應用。針對這一難題,曲松楠課題組通過控制表面電荷分布不均的碳納米點的組裝,獲得了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峰(λmax = 700 nm)和高光熱轉換效率(53%)的超碳納米點組裝體。在該超碳納米點組裝......閱讀全文
強可見近紅外吸收峰的超碳納米點制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制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系數低的限制,并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道的最高值,在開發基于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
具有強可見近紅外吸收和高光熱轉換的超碳納米點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曲松楠研究員課題組首次研制出在可見-近紅外區具有強吸收和高光熱轉換效率的超碳納米點,該工作突破了碳基納米材料在可見到近紅外波段的吸收系數低的限制,并實現近紅外區高達53%的光熱轉換效率,為該類材料國際上報道的最高值,在開發基于碳納米點的光熱治療試劑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該
長春光機所研制出具有高效近紅外吸收/發射的碳納米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突破了碳基納米點在近紅外波段發光效率低的難題,首次研制出具有高效近紅外吸收/發光特性的碳納米點,實現了基于碳納米點的活體近紅外熒光成像,并在近紅外-Ⅱ區(1400nm)激發下同時實現了雙光子近紅外發射和三光子紅光發射,在基于碳基納米點
近紅外水分儀的吸收原理
近紅外水分儀是根據近紅外波長會被水分子吸收的原理,分析某特定波長的近紅外能量變化。 水分子不是靜止的:當遇到特定的能量帶時,它們會振動。水分子中兩個氫原子與氧原子的鍵會伸展、收縮、或以其它形態扭曲。需要外來的能量引起這些振動,需要的能量遍及整個電磁光譜的特定波段。在整個光譜的不同部位,有一些吸
碳碳單鍵,碳碳雙鍵在紅外光譜中有振動吸收嗎
有的。碳碳單鍵在1300-1500cm-1,雙鍵在1600-1700
碳氮雙鍵的紅外吸收帶是多少
中δ值區δ90-160ppm(一般情況δ為100-150ppm)烯、芳環、除疊烯中央碳原子外的其他SP2雜化碳原子、碳氮三鍵碳原子都在這個區域出峰。(3)低δ值區δ<100ppm,主要脂肪鏈碳原子區:①不與氧、氮、氟等雜原子相連的飽和的δ值小于55ppm;②炔碳原子δ值在70-100ppm,這是不飽
超均勻無序波導和近紅外硅光子學器件
近日,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們推出了超均勻無序平臺實現近紅外(NIR)光子設備來創建、探測和操縱光。 他們在一個絕緣體上的硅(SOI)平臺上建造了這個裝置,以演示在一個不受晶體對稱性約束的靈活的硅集成電路結構的功能。 科學家們報告了被動器件元件的結果,包括波導和諧振器與傳
紅外光譜為什么沒有表示碳碳單鍵的振動吸收
一般同核雙原子對的振動在紅外光譜上都很弱,而且結構越對稱紅外活性越弱,所以C-C碳碳單鍵在紅外光譜上表現不出振動吸收峰。同理,C=C,C≡C在紅外光譜中幾乎觀察不到吸收峰。類似的,如O2氧氣,N2氮氣等,都沒有紅外吸收峰。相對而言,在Raman光譜中,同核雙原子對的Raman活性很強,會有較大的Ra
蘇州納米所發表干細胞示蹤近紅外熒光納米探針研究綜述
基于干細胞的再生醫學療法是目前治療人類組織、器官缺損和病變所引起的重大疑難疾病最具前景的方法,并已經在骨、心臟、肝臟、眼等組織修復的臨床治療研究中獲得了巨大成功。干細胞再生醫學的成功需要我們明晰移植干細胞在體內的分布、存活和分化行為以及相應的旁分泌功能等。而了解移植干細胞在活體內的這一系列行為,
碳氮雙鍵的紅外吸收帶的范圍多少
碳氮雙鍵的紅外吸收帶的范圍:1690~1640碳氮雙鍵 double-bonded carbonic acid能與被萃取物形成溶于有機相的萃合物的化學試劑。
碳納米管在腫瘤診斷與治療研究中的進展
?摘 要 碳納米管具有獨特的結構及性質,被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本文對碳納米管在生物醫學特別是腫瘤早期診斷以及治療方面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分析了現有的研究特點,并展望了該領域的發展趨勢。?關鍵詞 碳納米管, 碳納米角, 生物醫學, 腫瘤, 診斷, 治療,評述?1 引 言碳納米管(CNTs)自19
近紅外光譜儀測量物質對紅外輻射的吸收率
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是一種測量物質對紅外輻射的吸收率(或透過率)的分析儀器。由于每種物質都有一個特征吸收譜—它只在某些波長上有吸收而在其它的波長上沒有吸收,所以可利用特征的吸收譜來進行物質的定性分析。此外,物質的總量與吸收總量成正比,因此利用吸收譜還可以進行物質的定量分析。? ? 近紅外光
分子光譜學術會議巨獻:紅外/近紅外/超快光譜新技術
2018年10月20日,第二十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18年光譜年會開幕式暨40周年慶典在青島舉辦(相關報道:慶祝中國光譜40年 構建中國光譜新時代)。在第一天的大會報告之后(相關報道:古人學問無遺力 今有分子光譜百家鳴),組委會也安排了精彩分會報告。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合作媒體為您帶來紅外
新型近紅外激發納米探針成功監測生物鉀離子濃度變化
4月18日,《科學進展》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高靈敏和特異的納米探針用于近紅外鉀離子成像》的研究論文,報道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杜久林研究組、熊志奇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施劍林、步文博研究組的一項合作
近紅外發光量子棒可用于構建多模態納米探針
隨著多模態成像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開發與多模態成像系統相應的新型多模態造影劑,即只需一次注射一種造影劑,便可實現兩種或多種成像功能。目前磁共振成像(MRI)采用非侵入性監測方式深入組織,可提供解剖的細節和高質量的軟組織的三維圖像,但是其靈敏度相比放射性或光學方法而言較低;近紅外熒光成像 (N
蘇州納米所受邀發表近紅外II區活體熒光成像展望
近紅外II區熒光(1000-1700 nm, NIR-II)極大克服了傳統熒光 (400-900 nm) 面臨的強的組織吸收、散射及自發熒光干擾,在活體成像中可實現更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空間分辨率,被視為最具潛力的下一代活體熒光影像技術。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王強斌團隊經
近紅外線照射碳納米管可殺死癌細胞
京都大學的研究小組日前發表公報說,用近紅外線照射碳納米管,產生的活性氧和熱量能殺死癌細胞。 碳納米管是由碳原子層卷曲而成的長而中空的管狀物,直徑通常為幾納米到幾十納米。碳納米管具有很多新奇性能,比如韌性高、導電性強等,其在眾多領域的應用前景引起廣泛關注。 此前的研究顯示,碳納米管能有效吸收近
該選近紅外?還是中紅外?
? 在論壇里,看到過某同學的疑問:很多文獻都選擇4000~400 cm-1 的中紅外,但也有選擇近紅外的,選擇的依據是什么?不同的人研究同樣的樣本,卻分別選用中紅外和近紅外。又是怎么選擇的呢?中紅外和近紅外的譜圖信息有什么差別? 以此問題為引子,筆者實話說,看到問題的瞬間,并不能做到答案脫口
農業土壤中總有機碳和總氮的近紅外檢測
傳統農業的現代化由于采用了施化肥、控制雜草、土壤耕作新方法以及選擇高產品種等手段已經大幅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農藝技術可以可觀的影響土壤的肥力。如果精確農業中的農作物生產是持續和有成本效益的,就需要更多的有關土壤成分的信息。使用化學方法對土壤進行分析是準確的,但是需要很多的時間和人工,而且成本高,并且
紅外線是否分近紅外、中紅外、遠紅外
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近紅外線、中紅外線、遠紅外線。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2.5-3)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2.5-3)~(25-4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25-40)~l500μm 之間。近紅外線或稱短波紅外線穿入人體組織較深,約5~10毫米;遠紅外線或稱長波紅外線多被表層
分析近紅外光譜儀中近紅外光譜原理
近紅外光譜儀主要是依靠近紅外光譜原理來進來一系列的測量,而近紅外光譜又是由于分子振動的非諧振性使分子振動從基態向高能級躍遷時產生的,記錄的主要是含氫基團X-H(X=C、N、O)振動的倍頻和合頻吸收。不同團(如甲基、亞甲基,苯環等)或同一基團在不同化學環境中的近紅外吸收波長與強度都有明顯差別,NI
分析近紅外光譜儀中近紅外光譜原理
近紅外光譜儀主要是依靠近紅外光譜原理來進來一系列的測量,而近紅外光譜又是由于分子振動的非諧振性使分子振動從基態向高能級躍遷時產生的,記錄的主要是含氫基團X-H(X=C、N、O)振動的倍頻和合頻吸收。不同團(如甲基、亞甲基,苯環等)或同一基團在不同化學環境中的近紅外吸收波長與強度都有明顯差別,NIR
近紅外漫透射原理
設計了番茄專用環形光源,自行搭建了番茄可見一近紅外漫透射檢測系統,并對番茄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及總糖(TS)進行了快速無損檢測研究 。結果表明:基于自行搭建的可見一近紅外漫透射系統采集的光譜經 SG平滑預處理的SSC預測模型結果最好,R和R分別為0.9956和0.9760。經SG平滑后一階導數
近紅外的應用范圍
現代近紅外光譜(NIR)分析技術是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分析專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學領域被譽為分析“巨人”,它的出現可以說帶來了又一次分析技術的革命。 近紅外區域按ASTM定義是指波長在780~2526nm范圍內的電磁波,是人們最早發現的非可見光區域。由于物質在該譜
紅外硫碳儀
紅外硫碳儀是一種基于紅外檢測原理的新型碳含量測定儀器。樣品經高溫燃燒后,其中的碳轉化成CO2,CO2被引入紅外檢測池,由于CO2吸收一定量的紅外能量,從而引起儀器檢測端信號的變化。根據朗伯-比爾定律,即可計算出樣品中碳和硫的含量。
基于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實現精準探溫
近紅外熒光比率型溫度傳感具有較大的組織穿透深度、較低的背景熒光干擾及無創探測等優點,因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為了避免熒光探測信號相互串擾,傳統的近紅外熒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采用兩個無交疊的熒光發射強度之比作為溫敏參數。然而,光在生物組織中的衰減系數具有波長依賴性,因而兩個無交疊的熒光
蘇州納米所硫化銀近紅外量子點細胞成像研究進展
自1998年Alivisatos和聶書明等首次提出將量子點(Quantum dots, QDs)作為熒光標簽應用到生物醫學研究中,量子點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標記與成像納米光學探針,在分子檢測、細胞標記和活體成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可見熒光量子點對活體組織的穿透能力較
紅外,近紅外波長范圍分別是什么
近紅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見光(ⅥS)和中紅外光(MIR)之間的電磁波,按ASTM(美國試驗和材料檢測協會)定義是指波長在780~2526nm范圍內的電磁波,習慣上又將近紅外區劃分為近紅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紅外長波(1100~2526nm)兩個區域。
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近紅外吸收區別
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近紅外吸收區別,多的就是乙烯基的吸收。 1.3000-3100的乙烯基碳氫伸縮振動。強度微弱。 2.1600-1680的碳碳雙鍵伸縮振動,強度也是弱。如果不對稱性強,強度會增大。
AFM納米碳管探針
納米碳管探針??? 由于探針針尖的尖銳程度決定影像的分辨率,愈細的針尖相對可得到更高的分辨率,因此具有納米尺寸碳管探針,是目前探針材料明日之星。納米碳管(carbon nanotube)是由許多五碳環及六碳環所構成的空心圓柱體,因為納米碳管具有優異的電性、彈性與軔度, 很適合作為原子力顯微鏡的探針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