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后谷氨酸受體減少會產生逆向信號誘導突觸前神經遞質釋放的增加以維持突觸傳遞功能,這個調控過程稱為突觸穩態。突觸后受體如何跨突觸逆向影響突觸前結構和功能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突觸結構和功能的紊亂與精神分裂癥、自閉癥及智力發育遲緩等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密切相關,解析突觸后谷氨酸受體如何調控突觸前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可以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目前關于突觸穩態調控的結構基礎了解的很少。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張永清研究組與生物影像平臺中心的降雨強研究組密切合作,以果蠅神經肌肉突觸為模式體系,通過超分辨共聚焦顯微成像和電子顯微成像技術解析了突觸后受體減少誘導突觸前穩態過程的結構變化。 在野生型果蠅中,神經肌肉突觸活性區含有一個電子致密結構稱為T-bar。細胞骨架蛋白Brp是哺乳動物CAST/ERC家族成員ELKS蛋白在果蠅中的同源蛋白。它是T-bar結構的關鍵組成成分,Brp缺失會導致活性區組裝缺陷。超分辨顯微成像......閱讀全文
突觸后谷氨酸受體減少會產生逆向信號誘導突觸前神經遞質釋放的增加以維持突觸傳遞功能,這個調控過程稱為突觸穩態。突觸后受體如何跨突觸逆向影響突觸前結構和功能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突觸結構和功能的紊亂與精神分裂癥、自閉癥及智力發育遲緩等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密切相關,解析突觸后谷氨酸受體如何調控突
突觸后谷氨酸受體減少會產生逆向信號誘導突觸前神經遞質釋放的增加以維持突觸傳遞功能,這個調控過程稱為突觸穩態。突觸后受體如何跨突觸逆向影響突觸前結構和功能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突觸結構和功能的紊亂與精神分裂癥、自閉癥及智力發育遲緩等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密切相關,解析突觸后谷氨酸受體如何調控突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摘 要 圍繞學習、記憶、情緒及應激等心理因素與復發的關系,應用阿片類物質心理依賴研究條件性位置偏愛,條件性位置厭惡,Morris 水迷宮量化覓藥動機模型,行為及條件性行為敏感化等多種動物行為模型,從情緒相關學習、記憶在成癮行為中的作用,不同神經核團與神經遞質系統活動性的改變,應激相關因素易化
自1月22日以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已先后公布了16個重大研究計劃2017年度項目指南,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共7個。具體如下: 備注: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重大研究計劃擬資助總直接費用并未在指南中直接標出,是根據信息計算所得 何為“重大研究計劃”? 據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
4.1 與LTP間接相關的物質 4.1.1 細胞凋亡學習與記憶是大腦主要的高級神經功能之一,是由不同而又緊密聯系的神經元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保持神經元的健康和腦細胞的可塑性是學習和記憶的先決條件。已有研究報道,大鼠認知功能受損可能與海馬神經元的凋亡有關,腦細胞過早凋亡可引發腦萎縮、老年癡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的研究人員采用活體共聚焦和雙光子成像等多種技術,發現了靜息態小膠質細胞與神經元之間的雙向功能調節,這首次證明了神經元電活動可以調控靜息態小膠質細胞的運動,并揭示了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活動的穩態調節,為神經-免疫交叉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關成果公布在 Develop
人的大腦中約含有100億個神經元,它們通過神經突觸這一個獨特而又基本的結構實現信息傳遞交流和整合。突觸前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進入突觸間隙之后會與定位于突觸后膜的神經遞質受體相結合,引起突觸后神經元活性變化,從而實現神經信息的跨細胞傳遞。這一過程的調控異常被認為是神經精神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中樞神經系統是脊椎動物調控最復雜、最嚴謹的器官之一,控制著感覺感知、情緒調節和機體維持等基本神經活動,以及思維、認知和意識等高級神經活動。大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夠存儲大量的信息,即學習和記憶能力,在阿茲海默病等神經精神疾病的患者中,學習和記憶能力的異常是重要的臨床表征之一。神經元之間相互形成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
來自清華大學,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一種α/β核心神經元能作為一道“門”維持長時程記憶形成,而任何能開啟這一門控的經歷都能有助于形成長時程記憶,這為解析如何形成長期記憶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公布在Current Biology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3月2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三分之二的致癌突變歸因于隨機DNA復制錯誤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梅爾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提供證據證實隨機的不可預測的DNA復制“錯誤”導致將近三分之
突觸是掌管神經系統信號傳遞的關鍵結構。成年大腦中突觸的結構可塑性,即突觸的形成和消失,被認為是長期記憶形成的基礎。長時程在體成像觀察表明:中樞神經系統中大部分軸突或樹突以及突觸的結構相當穩定,但受傷、豐富環境培養或長時間的感覺刺激會導致軸、數樹突分支的產生和消失,這種產生和消失往往伴隨著新突觸的
人的大腦是由約100億個神經元(即神經細胞)組成,這些神經元通過突觸這種特化細胞間連接結構進行信息交換。突觸前神經元通過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結合于突觸后膜的神經遞質受體,引起突觸后神經元的電生理變化,從而實現神經信號的跨細胞傳遞。在大腦內,興奮性的信號傳遞主要是由突觸前膜釋放的谷氨酸(神經遞質
#aabbccdd2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2{border:1px solid #666666} 序號
#aabbccdd3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3{border:1px solid #666666} 序號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阿爾茲海默癥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 Neurosci:新研究揭示大腦結構與阿爾茲海默癥以及自閉癥的關系 DOI: 10.1038/s41593-020-0602-1 近日,來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Wellcome-MR
編號 獎種名稱 等級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雖然表觀上簡單,盤繞螺旋(coiled coil ) 模體是高度專一的,并在理解三級結構及其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最常觀察到的盤繞螺旋形態——平行二聚態,其一般的結構類型仍有待全面的描述。盡管如此,其結構已呈現出在某些特定位置需要某些特定類型氨基酸的嚴格規則。本實驗來源「現代蛋白質工程實驗指南」〔德
盤繞螺旋結構的設計和優化技巧 實驗步驟 本節討論盤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自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細胞自噬現象以來,人們獲知衰老、癌癥可能與我們身體的最小組成單位——細胞受損有關,但其詳細機制如何,一直未有定論。這一生命之謎陷入長久僵局。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這一領域打開新的大門。本文將從細胞自噬的發現、發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細胞受體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Luismmolina/iStock 【1】Nature:中國科學家利用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功揭示T細胞受體復合物的分子結構 doi:10.1038/s41586-019-1537-0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