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調查發現市場上九成鮮蘑菇被增白劑污染
蘑菇一直被認為是富含營養的健康食品,但最近一名小學生調查發現,如今市場上的鮮蘑菇超9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長期吃這樣的蘑菇將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 調查蘑菇的孩子是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他是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的小學員,實驗是在農大的微生物實驗室做的,由校外專家――農大農學院高衛芳博士指導,使用的方法是實驗室常用的檢測熒光增白劑的方法:暗室中紫外線條件照射觀察熒光。 張皓一共選擇了16種消費者常吃的食用菌樣品,包括口蘑、金針菇、白靈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雙孢菇、木耳等,采樣地點既有超市、商場,也有大型批發市場。產地既有北京本地的,也有來自福建、臺灣的。樣品中還有兩份標注“有機”的以及兩份干蘑菇。 實驗表明,除一份“有機金針菇”樣品和兩份干蘑菇外,其他樣品都檢出含有熒光增白劑。也就是說,93%的鮮蘑菇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了。熒光增白劑主要殘留在菌傘邊緣和菌柄根部。干蘑菇樣品中......閱讀全文
小學生調查發現市場上九成鮮蘑菇被增白劑污染
蘑菇一直被認為是富含營養的健康食品,但最近一名小學生調查發現,如今市場上的鮮蘑菇超9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長期吃這樣的蘑菇將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 調查蘑菇的孩子是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他是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的小學員,實驗是在農大的微生物實驗室做的,
“漂白蘑菇”官方調查與小學生實驗差異大引熱議
近日,北京市小學生張皓調查發現“蘑菇被漂白”事件,已發酵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繼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發布“食用菌合格率為97.73%”的市場抽檢結果后,中國食用菌協會5月4日又在媒體上表示“不相信小學生的實驗結果”。 相反,在一家網站發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選擇“相信小學生”
蘑菇檢測:協會不相信小學生 我不相信協會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經過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實驗后發現,市場上的鮮蘑菇超九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專家說,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11月30日報道)消息傳出后,再次引發民眾對食品衛生安全的關注。北京市食品辦、北京市工商局和中
鮮菇漂白事件官方民間數據差距大謎底仍未揭開
就“鮮蘑菇被漂白”申請公開政府信息一事,昨天,北京市工商局向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給予電話回復稱,調查結果已通過該局官網公布,稍后會郵遞書面文件。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兵表示,對工商局“沒有解釋為何學生張皓的調查數據與該局數據差別之大”表示遺憾
小學生查出鮮蘑菇9成漂白 工商局稱不具科學性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對市場上的鮮蘑菇調查發現,市場上的鮮蘑菇超九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專家稱,增白劑被人體過量吸收,會成為潛在的致癌因素。 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稱,張皓的實驗及調查結果“不具科學性”。 張皓是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的學
野生蘑菇易中毒,食用菇該怎么買?
2016年6月23日,粵北翁源縣發生5人(1名成人,4名青少年兒童)誤食野生蘑菇的嚴重中毒事件,其中造成2人死亡,3人在重癥監護室(ICU)搶救。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毒菇專家李泰輝研究員和鄧旺秋博士對患者家屬采集和食用的野生蘑菇樣品進行鑒定,確認其中含有兩種劇毒蘑菇:裂皮鵝膏(Amanita
漂白蘑菇調查:網民普遍相信小學生 不信工商局
何兵?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主任 工商局信任度為何比小學生還低 漂白蘑菇官方調查與小學生實驗差異大,網民普遍相信小學生 近日,北京市小學生張皓調查發現“蘑菇被漂白”事件,已發酵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繼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發布“食用菌合格率為97.73%”的市
中國政法大學一機構向官方申請公開“鮮蘑漂白”信息
11月30日,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就“鮮蘑被漂白事件”,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請公開政府信息。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兵表示,11月30日下午已經將申請快遞到市工商局辦公室,“希望市工商局能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給予回復”。鮮蘑是否漂白屬應當告知社會的重要政府信息 該“政府信息公開申請
蘑菇表面熒光增白物質是包裝污染
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1日公布了近期對北京市場蘑菇產品熒光增白物質的專項監測結果,3個樣品表面檢出熒光增白物質,抽檢合格率為97.73%。據專家分析,蘑菇表面熒光增白物質來自包裝污染。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北京一名小學生調查發現,如今市場上的鮮蘑菇超九成都被熒光增
蘑菇抽檢合格率97% 專家稱熒光增白物質為包裝污染
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12月1日公布了近期對北京市場蘑菇產品熒光增白物質的專項監測結果,3個樣品表面檢出熒光增白物質,抽檢合格率為97.73%。據專家分析,蘑菇表面熒光增白物質來自包裝污染。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北京一名小學生調查發現,如今市場上的鮮蘑菇超九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長期吃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