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血管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血管網織細胞瘤有囊性與實性兩種,囊腫型占60%~90%,實質型占10%~40%,來源于血管周圍的間葉組織,屬中胚葉的細胞殘余,囊內含黃色或黃褐色液體,蛋白含量高,囊壁上多數有一個紅色瘤結節,突入囊腔,顯微鏡下,腫瘤由血管和細胞兩種成分組成,即充滿血液的毛細血管網和血管間的網狀內皮細胞。......閱讀全文
關于血管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血管網織細胞瘤有囊性與實性兩種,囊腫型占60%~90%,實質型占10%~40%,來源于血管周圍的間葉組織,屬中胚葉的細胞殘余,囊內含黃色或黃褐色液體,蛋白含量高,囊壁上多數有一個紅色瘤結節,突入囊腔,顯微鏡下,腫瘤由血管和細胞兩種成分組成,即充滿血液的毛細血管網和血管間的網狀內皮細胞。
關于小兒神經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屬胚胎性腫瘤,多位于大腦半球。 Shimada分類結合年齡將病理分成4個亞型,臨床分成2組,4個亞型即包括NB(Schwannin少基質型);GNB混合型(基質豐富型);GN成熟型和(3NB結節型(包括少基質型和基質豐富型),前3型代表了NB的成熟過程,而最后一型則為多克隆性。對NB而言,細胞
關于小兒髓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髓母細胞瘤起源于小腦蚓部或第四腦室頂的后髓帆原始胚胎殘留組織,有人認為其發生是由于原始髓樣上皮未繼續分化的結果,一種可能是起源于小腦胚胎的外顆粒細胞層,這層細胞位于軟膜下小腦分子層表層,在出生后1.5年后逐漸消失;另一種可能是起源于后髓帆室管膜增殖中心的原始細胞,這些細胞可能在出生后數年仍然存在
關于血管角化瘤的病因分析
血管角化瘤因缺乏α-半乳糖甙酶而發病。本病為伴性隱性遺傳,確切的發病機制還缺乏證據,但可以確定,肢端型與凍瘡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損傷有關。陰囊型與外傷或手術后局部血管內壓力增高有關,丘疹型多發下肢,與局部靜脈壁彈性組織的先天缺陷有關。界限型有時伴有其他類型的血管畸形,因與先天因素有關。而泛發型則
關于血管母細胞瘤的簡介
血管母細胞瘤是由腦神經和脊髓神經所產生的一種高度血管分化的良性腫瘤。大多數的血管母細胞瘤是由單一病灶所產生的。然而,在一種所謂“vonHippelLindau”(VHL)疾病的病患身上,血管母細胞瘤是這個基因癥候群的一種表現。患病者終其一生,會在他們的腦和脊髓里出現許多的腫瘤。在腦中,幾乎所有病
關于小兒腎母細胞瘤的病理病因分析
腎母細胞瘤可能由于未分化形成小管和小球的后腎胚芽異常增生所致。腎母細胞瘤增生復合體(nephroblastomatosis complex)也可能是Wilms瘤瘤前病變。近年來已確認腫瘤抑制基因WT1與WT2的缺失與部分腎母細胞瘤的發生有關。 腎母細胞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了,有一定的家族性發
關于食管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食管血管瘤是因部分食管上皮或黏膜下的固有靜脈叢由于先天或后天性的血管閉塞、狹窄等因素,導致近端血管擴張形成孤立性或散在性的藍色囊狀靜脈瘤,故又有“孤立性靜脈擴張”之稱。
關于體表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毛細血管瘤是內皮細胞增殖而形成的毛細血管間隙所組成,又稱為良性血管內皮細胞瘤或嬰兒期血管母細胞性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是由襯有內皮間隙較寬的血管所組成的錯構瘤性畸形。
關于肝臟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確切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 1.先天性發育異常 肝血管瘤的發生是先天性肝臟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于肝血管發育異常,引起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學說 女性青春期、懷孕、口服避孕藥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長速度加快,認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種
膠質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膠質母細胞瘤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腫瘤位于皮質下,多數生長于幕上大腦半球各處。呈浸潤性生長,常侵犯幾個腦葉,并侵犯深部結構,還可經胼胝體波及對側大腦半球。發生部位以額葉最多見。 有研究發現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與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發生機制不同。原發性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改變以表
關于血管母細胞瘤的檢查介紹
血管母細胞瘤可以用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掃瞄來加以診斷,在這些檢查中,注射顯影劑之後,血管母細胞瘤會在腦或是脊髓中顯現出亮白色的病灶,血管母細胞瘤往往會跟一些腫瘤很像,例如腦膜瘤,轉移性腦瘤或是一些血管病變,例如動靜脈畸形,腦的血管攝影有時候可以用來幫助診斷血管母細胞瘤,因為這類腫瘤擁
關于肝內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血管瘤是一種血管先天性畸型,發生在肝臟的血管瘤較其它臟器為多見,據統計發生率約在2%左右。 肝內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內良性腫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可單發也可多發。肝內血管瘤其內部血流極為緩慢或相對靜止。
關于血管網狀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本病為一種新的免疫復合物疾病,病因及發病機制極其復雜。 1.誘發蕁麻疹性血管炎的因素不明。有報道認為是化學物質、藥物(如碘劑)等過敏反應,反復寒冷刺激以及病毒、細菌、寄生蟲等過敏原引起的超敏性血管炎。 2.循環免疫復合物的損害、抗內皮細胞抗體以及細胞免疫反應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在低分子量沉淀素
關于肝臟惡性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肝血管肉瘤是一種間質性腫瘤,惡性程度很高多數患者病因不明, Folk等調查168例其中75%的病例原因不明近年來國外報道一些與化學物質有關的肝血管肉瘤,因此受到人們的關注,認為與接觸氯乙烯有關美國一個氯乙烯廠1183名工人中有7例發生肝血管肉瘤,平均潛伏期為17年少數還可發生于服用合成類固醇雌激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確切病因不明。6%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94%為散發病例。其中25%為遺傳突變,余為體細胞突變,亦有人認為與病毒感染因素有關。從發病機制上看,位于13q14抑癌基因Rb1,雙等位基因同時突變、失活,導致視網膜母細胞瘤發生。
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血管瘤的病因和具體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其形成可能由多種原因導致,如血管形成因子與血管形成抑制因子之間的平衡失調、細胞外基質和蛋白酶表達變化、以及某些致病基因的突變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引起局部微環境的變化和內皮細胞異常轉化,從而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異常。
顱內血管母細胞瘤診治分析
?患者男,59歲。因突發抽搐于2014年8月24日入院。患者40h前無誘因下突發全身抽搐,牙關緊閉,口吐白沫,雙眼上翻,持續約6min,發作時開始神志不清,無惡心嘔吐,無二便失禁,送來我院急診途中清醒,無法回憶當時情況,無肢體活動障礙,急診給予CT、頭部增強MRI檢查及脫水降顱壓、止癇、護胃等治療。
關于肝毛細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1.先天性發育異常 肝血管瘤的發生是先天性肝臟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于肝血管發育異常,引起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學說 女性青春期、懷孕、口服避孕藥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長速度加快,因此認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種致病因素。 3.其他學說 有學者認為毛
腎母細胞瘤的病因
從胚胎學上來說,持續存在的后腎胚基未能分化為腎小球及腎小管并呈不正常的增殖、發展為腎母細胞瘤。腫瘤可以遺傳的形式或非遺傳的形式出現。若屬于遺傳形式,則腫瘤發生得更早,更易為雙側性及多中心形式。所有雙側性腎母細胞瘤及15%~20%單側病變與遺傳有關,但Belasc0等的病因復習中,遺傳因素并不重要
肝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病人多無明顯不適癥狀,常在B超檢查或在腹部手術中發現。尚無證據說明其有惡變可能。 確切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 1、先天性發育異常 肝血管瘤的發生是先天性肝臟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于肝血管發育異常
肝血管肌纖維母細胞瘤病例分析
女,64歲,腹部脹痛半月余,加重1d。高血壓病史10余年,膽囊炎病史2年。胃潰瘍、反流性食管炎、淺表性胃炎病史2年,否認糖尿病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病史。專科檢查:腹肌緊張,右上腹部及臍周壓痛(+)、反跳痛(±),肝區叩痛(±),莫菲氏征(-)。?實驗室檢查:WBC7.6×109/L,中性粒細
關于腦內血管網狀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血管網織細胞瘤有家族病史者占4%~20%,病因不清,2000年WH0將其歸為來源未明腫瘤。由于本病常并發視網膜血管瘤胰腺囊腫、嗜鉻細胞瘤等而這些病變均來源于中胚層,且具有家族傾向,因此認為它具有遺傳因素。Oertelt等認為約有5%的病例有家族史,為常染色體顯形遺傳,男女具有相同的外顯率。VHL
關于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肝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后變形,毛細血管擴張; 2.肝組織局部壞死后血管擴張形成空泡狀,壞死后的肝組織周圍血管充血、擴張,最后形成空泡狀; 3.肝內區域性血循環停滯后,致使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肝內持續性靜脈淤滯,引起靜脈膨大; 4.肝內出血、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
診斷血管母細胞瘤的簡介
在成人有小腦腫瘤癥狀者,除常見的膠質瘤外,應考慮本病的可能,如發現并發有視網膜血管瘤,內臟囊腫或血管瘤,紅細胞增多癥,或有家族史,診斷基本可以確定,但大多數病人需經CT掃描幫助診斷及定位。 CT掃描實質性腫瘤顯示為類圓形高密度影像,密度常不均勻,囊性者顯示為低密度,但一般較甚囊腫密度為高,邊緣
治療血管母細胞瘤的簡介
血管母細胞瘤可以選擇兩種基本的治療方法。第一種是開刀將影響到腦或是脊髓的腫瘤切除掉。如果病患的血管母細胞瘤可以完全切除,而且在疾病分類上不是屬于von Hippel Lindau的話,這個病患就算是治愈了。 在一些典型囊泡狀血管母細胞瘤的病患中,只有固體狀腫瘤的部分是需要移除掉,至於囊泡狀腫瘤
關于腎母細胞瘤的流行病學和病因分析
腎母細胞瘤好發于兒童,是兒童第二位常見的腹部惡性腫瘤。98%的病例發生于10歲以下,最多見于3歲以下的兒童,3歲以后發病率顯著降低,5歲以后少見,成人中罕見,約有3%發生在成人,被稱為成人腎母細胞瘤。成人腎母細胞瘤中20%發生在15~20歲,80%發生在30~70歲。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多數為
關于髓母細胞瘤的病理分析
髓母細胞瘤是柔軟易碎、實質性、邊界可辨認的腫瘤。切面呈紫紅或灰紅色。較大的腫瘤塊的中央可發生壞死,囊性變和鈣化極少見。腫瘤主要位于小腦蚓部,突入第四腦室內,并常侵犯第四腦室底。從第四腦室,腫瘤向上可阻塞導水管,向下阻塞正中孔,并可長入小腦延髓池中。小腦腳可被侵犯。文獻及資料均顯示大齡組腫瘤發生小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因
本病確切病因不明。6%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94%為散發病例。其中25%為遺傳突變,余為體細胞突變。亦有人認為與病毒感染因素有關。遺傳學類型及Rb基因的定位:90%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包括單眼和雙眼病例)表現為散發發病,10%的病例為家族性發病。 視網膜母細胞瘤可分為遺傳遺傳型和非遺傳型2大類,其
毛細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血管瘤的病因和具體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其形成可能由多種原因導致,如血管形成因子與血管形成抑制因子之間的平衡失調、細胞外基質和蛋白酶表達變化、以及某些致病基因的突變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引起局部微環境的變化和內皮細胞異常轉化,從而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異常。
關于腦內海綿狀血管瘤的病因分析
1.先天性學說 嬰兒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來源的假說。研究顯示家族性和(或)多發海綿狀血管瘤多見于西班牙裔,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變,其突變基因位于染色體7q 長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學說 認為常規放療、病毒感染、外傷、手術、出血后血管性反應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