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蚊子是多種烈性病毒的主要攜帶者和傳播者。這些蚊媒病毒感染人體后可以引起多種烈性的臨床癥狀,諸如腦炎、腦膜炎、出血熱等,重度感染可以導致非常高的死亡率。蚊媒病毒在宿主和蚊蟲之間傳播循環(圖1)。在這個過程中,蚊子可以通過叮咬吸血從病人的血液中獲取病毒,病毒進入到蚊子體內,感染蚊子中腸的上皮細胞,繼而擴散并感染蚊子的唾液腺,使蚊子具備攜帶及傳播病毒的能力。因此,蚊子的腸道組織是病毒首先接觸并感染的器官。實際上,蚊子的腸道可有效抵御病毒感染,是病毒感染蚊蟲的最主要生理屏障,蚊蟲的腸道屏障可有效決定蚊蟲對病毒的易感性。圖1. 蚊媒病毒傳播循環 蚊蟲腸道中存在種類豐富、數目眾多的腸道微生物菌群。之前,清華大學程功實驗室已經鑒定出多種維持蚊蟲腸道微生物菌群穩態的分子機制,包括:鑒定出多種C型凝集素是維持蚊蟲腸道微生物菌群穩態的關鍵分子(Pang et al., 2016, Nature Microbiology, 1: 1......閱讀全文
登革熱是目前世界上傳播流行最為廣泛的病毒性傳染病之一。登革病毒由蚊蟲攜帶并且傳播給人。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已有100多個國家及地區出現登革熱的感染流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世界大約由25億人生活在受登革熱感染威脅的區域,每年有3.9億人被登革病毒感染或重復感染,有50-100萬人入院治
2017年3月1日,國際微生物學頂級學術期刊《自然 微生物學》 (Nature Microbiology)以長文 (Article) 的形式在線發表了“A Mesh-Duox pathway regulates homeostasis in the insect gut (Mesh-Duox信號
2017年3月1日,國際微生物學頂級學術期刊《自然 微生物學》 (Nature Microbiology) 以長文 (Article) 的形式在線發表了“A Mesh-Duox pathway regulates homeostasis in the insect gut (Mesh-Duox
登革熱是目前世界上傳播流行最為廣泛的病毒性傳染病之一。登革病毒由蚊蟲攜帶并且傳播給人。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已有100多個國家及地區出現登革熱的感染流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世界大約由25億人生活在受登革熱感染威脅的區域,每年有3.9億人被登革病毒感染或重復感染,有50-100萬人入院治
許多蚊媒傳染病,如登革熱、寨卡熱、西尼羅腦炎等,是由蚊蟲感染病毒后再通過叮咬傳播給人類,已經對人類及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和負擔。蚊蟲腸道是這些蚊媒病毒首先接觸并感染的器官,其腸道屏障可有效決定蚊蟲對病毒的易感性。 許多蚊媒傳染病,如登革熱、寨卡熱、西尼羅腦炎等,是由蚊蟲感染病毒后再通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程功課題組發現可對一種蚊蟲腸道共生菌——粘質沙雷氏菌進行調控,從而影響蚊蟲傳播病毒的能力。研究結果日前發表于《細胞宿主和微生物》。 以血液為食的蚊子可攜帶和傳播上百種烈性人類病毒。病毒通過宿主血液進入蚊子體內,并感染蚊子腸道的上皮細胞,進而擴散到蚊子的唾液腺。“世界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程功課題組發現,對一種蚊蟲腸道共生菌——黏質沙雷氏菌進行調控,可影響蚊蟲傳播病毒的能力。研究結果日前發表于《細胞—宿主和微生物》。 蚊子可攜帶和傳播上百種人類病毒。病毒通過宿主血液進入蚊子體內,并感染其腸道的上皮細胞,進而擴散到蚊子的唾液腺。“蚊媒病毒與蚊蟲之間有嚴格
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蚊子共生菌群利用C型凝集素(lectins)抵消腸道免疫維持了腸道菌群穩態。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3月14日的《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程功(Gong Cheng)研究員。程功研究員主要
2016年6月2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程功研究組在《自然 微生物學》 (Nature Microbiology)以長文 (Article) 形式發表題為“Flavivirus NS1 protein in infected host sera enhances viral acquisition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衛生部已向世衛組織通報手足口病疫情 中新網5月3日電 中國衛生部今天發出《關于安徽阜陽發生手足口病疫情的情況通報》。通報說,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對安徽阜陽手足口病疫情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召開專門會議進行研究部署。當地各級政府和衛生部門積極應對,采取了各種措施
被網友們親切稱為“糖丸爺爺”的顧方舟去世了,許多媒體紛紛寫文章紀念。對于顧方舟團隊在研制糖丸臨床檢驗階段的故事,很多媒體有如下描述: 1961年,顧方舟向周恩來總理匯報 “為了孩子,他選擇豁出去!歷盡千辛萬苦,第一批脊髓灰質炎疫苗終于生產出來并在猴子身上實驗成功!但問題來了,在猴子
重組蛋白是研究生物學過程的重要工具。需要使用表達系統來對其進行制備。合適表達系統的選擇取決于重組蛋白的特性、重組蛋白的預期應用以及該系統能否生產足夠量的蛋白質。作者: 伯吉斯等,主譯:陳薇,本實驗來自「蛋白質純化指南」實驗步驟一、引言選 擇 合 適 醜 組 蛋 白 表 達 方 法 對 于 能 否 及
實驗步驟 一、引言 選 擇 合 適 醜 組 蛋 白 表 達 方 法 對 于 能 否 及 時 獲 取 所 需 數 量 和 質 量 的 重z組蛋白非常關鍵。選 擇 了 錯 誤 的表達宿主可 能 導 致 蛋 白 質錯 誤 折 疊 或
腸道菌群微生物組學是近年來研究熱點,腸道菌群在維持宿主生理平衡和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人和動物疾病治療方面具有極大的應用前景。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可調節宿主基因表達。隨著研究的深入, 腸道菌群和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也越來越多被發現,特別是通過表觀遺傳影響宿主的基因表達。如最新研究發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生物醫學合作研究項目共接收項目申請183項,根據雙方項目指南的要求和相關規定,予以受理以下158個項目申請。#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申請人單位名稱18161101162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在HIV-1感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81301412,81422028,81571975) 等資助下,清華大學醫學院程功研究員團隊首次發現了登革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在病毒“宿主-蚊”傳播循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闡明了NS1蛋白促進病毒感染蚊蟲的分子機制,回答了“登革病毒如何從宿主傳播到蚊蟲”這一重
教技司[2011]9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科司、國務院僑辦文教宣傳司: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經專家評審并公示,共有212個項目獲準立項(具體名單見附件)。為做好項目實施工作,現將有關
翻譯后修飾蛋白質的定性和定量實驗 實驗步驟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 Microbiol:腸道微生物調控諾如病毒感染過程 doi:10.1038/s41564-019-0602-7 高度傳染性的諾如病毒會引起腹瀉和嘔吐,并且因迅速在人口密集的空間中傳播而臭名昭著。每年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寨卡病毒疫情暴發的罪魁禍首。3月2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程功及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田懷玉等人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發現在病毒污染水體中孵化的蚊子,可直接感染寨卡病毒。 “這一途徑讓病毒傳播周期大大縮短,可導致寨卡病毒在自然界中快速流行。”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尋找寨卡病毒疫情暴發的罪魁禍首。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程功及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田懷玉等人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提出在病毒污染水體中孵化的蚊子,可直接感染寨卡病毒。 “這一途徑讓病毒傳播周期大大縮短,可導致寨卡病毒在自然界快速流行。”程功對
一、前沿生物技術主題 1.蛋白質測序新技術新裝備及配套試劑國產化 (1)陣列毛細管柱蛋白質分離-陣列點樣裝置 研制二維陣列毛細管分離新裝置,第一維分離柱可分離48個餾分,第二維維陣列毛細管分離柱可同時分離48個流份;開發陣列紫外檢測器; 研制多柱點樣頭并行點樣器和流份收集器;開發
時光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2019年就要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6xc.com.au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學家在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鑒別出10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程功研究組首次發現了登革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在病毒“宿主—蚊”傳播循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闡明了NS1蛋白促進病毒感染蚊蟲的分子機制,回答了“登革病毒如何從宿主傳播到蚊蟲”這一重要科學問題。相關成果發布于《自然—微生物學》。 蚊媒傳染病是通過蚊媒叮咬傳播給人類及動物宿主的一類
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人體正常的腸道細菌種類有500~1000 種。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100萬億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體細胞總數也不過10萬億個,這意味著胃腸道內的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還多10倍。 腸道細菌不僅數量龐大,種類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