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的李蘭娟(Lanjuan Li)院士是我國傳染病學領域杰出的領軍人物,其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已有40多年。她不僅是我國人工肝的開拓者,創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曾獲得重大突破。還首次提出了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近日,李蘭娟院士課題組宣布她們不僅對分離自腦脊液的耐藥山羊葡萄球菌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還首次獲得了從酵母中提取出的面包乳桿菌的基因組序列草圖。兩篇研究論文發布在《Genome Announc》雜志上。 Whole-Genome Sequence of Multidrug-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caprae Strain 9557, Isolated from Cerebrospinal Fluid 山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prae)是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中的一員,......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浙江大學的李蘭娟(Lanjuan Li)院士是我國傳染病學領域杰出的領軍人物,其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已有40多年。她不僅是我國人工肝的開拓者,創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 型肝炎曾獲得重大突破。還首次提出了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
記者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獲悉,由該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院士領銜的H7N9禽流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論文《人類感染活禽市場來源的新發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臨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組特征》日前正式發表于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這標志著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研究成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會作國情咨文報告時提出精準醫學一詞,迅速成為新年伊始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很多人不禁要問,奧巴馬口中的精準醫學長什么樣子?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啟動精準醫學計劃?精準醫學的概念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提出的,卻因他的大名而成為2015年醫學界最熱的關鍵詞。今年
精準醫學的概念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提出的,卻因他的大名而成為2015年醫學界最熱的關鍵詞。今年,各種形式的醫學學術會上,精準醫學都成為必不可少的“座上賓”。 什么是精準醫學? ——在生命科學和醫學實踐所處的重要轉折點上應運而生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國會作國情咨文報告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于繪制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志著基于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
在深圳,背靠鹽田青翠的北山,有這樣的一家基因測序機構,基因測序規模在全球達到最大。 它是華大基因。有人說它會是下一個華為,下一個騰訊。 它的員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每個月平均卻有3份學術論文登上“CNNS(即《Cell(細胞)》、《Nature(自然)》、《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從率領團隊完成水稻第4號染色體的精確測序,到發現幾百個與水稻性狀有關的遺傳位點,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韓斌,通過破譯水稻“遺傳密碼”為全球育種專家提供了培育優良水稻品種的“金鑰匙”。 水稻第4號染色體的精確測序圖 1
大姑娘出嫁——頭一回!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 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
談到重金屬污染,公眾首先想起的就是鎘大米及其危害,而這只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起點。他們想搞清楚,受到重金屬污染時,植物內部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植物的哪些響應機制與重金屬污染有關。更現實一點,有沒可能讓重金屬污染集中在蔬菜或水稻的非食用部位,從而減少其對人體的影響? 這些正是廣東省首批領軍人才、華
時隔六年,素有“科學狂人”之稱的基因測序教父級人物克雷格·文特爾(J.Craig Venter)冒著京城“紅色警戒”的霧霾再次來到中國。 雖年過七旬,文特爾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回答記者提問總是面帶微笑。這位曾參加過越戰的科學家是頂級的基因測序專家。40多歲時進入美國國立衛生院(NIH),9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與玉米、小麥、土豆被稱為“世界四大主糧”。在過去的50年里水稻尤其是秈稻(indica )的改良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果。其中一項重大的突破是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中國及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開發出了一系列半矮桿水稻品種,促成了水稻的“綠色革命”。 此后,半
2012年12月13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以及華大基因共同主辦的“深圳國際生物科技創新論壇暨展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成功開幕。本次展會以“生物產業鏈上的高成長機會”為主題,旨在深入探討以生物基因資源為源頭、以生物科技創新為牽引,貫穿從科學研究到技術創新到產業發展的生物領域全新思
9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包括NIBS邵鋒研究組解析細胞炎性壞死的關鍵分子機制,還有北京大學在Nature Methods上發表的5-醛基胞嘧啶測序新技術等。 NIBS邵鋒研究員近年來發表了多項重要成果,最新這一項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組
黃三文,1971年出生于湖南岳陽。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6年碩士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2005年獲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副所長,國家“973”項目“主要蔬菜重要品質性狀形成的遺傳機理與分子改良”首席科學家、國際黃瓜基因組計劃首席科學家、國際茄科基
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12月18日舉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會上揭曉。 2012年度高校這十大科技進展是:安徽醫科大學主持的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分析發現汗孔角化癥、掌跖角化癥和少毛癥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學主持的強激光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持的先
2011年11月17日,第一屆蛋白質組學研討會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成功召開,研討會邀請了程書鈞院士、徐平研究員等 8位國內蛋白質組學及疾病研究領域著名的學者,做了關于蛋白質組學和生物醫學相關的精彩報告。學者們綜述
分子診斷與治療是當代醫學發展的必然 縱觀醫學診斷和治療學科的發展歷程,正是由于包括物理學、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在內的一個個猶如星斗般燦爛的重大發現和發明,才使得醫學診斷與治療學科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與完善。 分子診斷學發展歷程 以DNA雙螺旋結構的模型提出為標志,分子
2月6日出版的《自然》集中發表了國際癌癥基因組聯盟(ICGC)泛癌全基因組分析協作組(PCAWG)完成的6篇論文,分別聚焦泛癌全基因組數據畫像、腫瘤體細胞突變的路徑圖譜、非編碼區的驅動突變特征、基因組結構突變的特征模式、復現腫瘤的演化歷程和多組學薈萃的RNA變化規律六個方面。同日,PCAWG還在
于軍,紐約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博士,師從臺灣中研院院士孫同天教授;博士后研究追隨美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領導者和設計者之一,著名基因組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aynard V.Olson。 1993年,于軍參與“
單細胞測序被評為2013年年度技術 2014 年首刊,《Nature Methods》雜志將2013年度技術(Method of the Year 2013)授予了單細胞測序(single-cell sequencing)。同時,雜志還介紹了2014年值得關注的技術,包括
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得突破,為解決鎘污染土地種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進方案。這項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的。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農作物育種,如今已經成為國際科學競賽新的熱門領域,國內外都有前沿消息傳來。下面,我們特約請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春介紹有關這方面的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謝曉亮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2年1月17日揭曉。 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2018年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 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
2013年出現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波及多個省份,感染者病情進展迅速,病情兇險,病死率高。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率團隊在H7N9診治中獲得重大發現,相關部門的安評和檢定結果顯示,李蘭娟團隊研究發現的疫苗株各項指標均符合“流感疫苗種子”的要求。3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