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科學》:大腸桿菌突變率比預想的高1000倍

    葡萄牙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有益突變發生的頻率比之前預想的要高上1000倍之多。這將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細菌能快速對抗生素產生抵抗性。相關論文發表在8月10日的《科學》雜志上。 領導該項研究的是葡萄牙古爾班基安科學研究所(Gulbenkian Science Institute)的Isabel Gordo。她和同事研究了大小不一的大腸桿菌菌群,發現有數以千計的突變被人們忽視,而原因在于有更好的突變將它們掩蓋了。因為在諸如大腸桿菌這樣無性生殖的巨大群體里,適應進化是一種勝者通吃的游戲。一旦某個個體產生了某種突變,使其在與同類的競爭中占到優勢,那么它的基因組就會在整個族群里占統治地位,并且會進行一種選擇性清掃(selective sweep),這樣往往就會使那些只能提供較小適應性反應的突變丟失。 進化生物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作無性干涉(clonal interference),并......閱讀全文

    當所有生物都產生了抗生素耐藥性 會是怎樣的情景

      一. 原始洞穴內發現抗藥性微生物  大約4百萬年前,在特拉華盆地(即現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卡爾斯巴德洞穴國家公園)形成了一個洞穴。從那時起,這個洞穴就自絕于天地,維持著孤立、原始的生態系統,沒有任何動物接觸過它,直到1986年人類發現這個洞穴。  但令人詫異的是,當科學家分析洞穴墻壁上的細菌時發現

    2016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100篇論文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統計了過去一年中發布的270萬篇學術論文,整理并公布了2016年的論文Altmetric指數百強榜單,列出了那些在社會公共領域引起最強烈關注或討論的科學研究。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國現任總統發表的醫保評估報告,有引力波與比鄰星B這樣的重大天文學發現,有最早的生

    腸道微生物組進展一覽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2018年微生物領域都有哪些驚人發現?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環球科學》2011年十大科學新聞評選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分子生物學常用實驗技術(page 1)

    第一章質粒DNA 的分離、純化和鑒定 第二章DNA 酶切及凝膠電泳 第三章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的制備和轉化 第四章RNA 的提取和cDNA 合成 第五章重組質粒的連接、轉化及篩選 第六章基因組DNA 的提取 第七章RFLP 和RAPD 技術 第八章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和擴增產物克隆 第九章分

    用化學常識解釋轉基因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MALDI-TOF在診斷傳染性疾病中的應用

      Christopher Doern博士是西南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兒科病理學助理教授,達拉斯兒童醫學中心臨床微生物學主任,該兒童醫學中心是美國第一家應用MALDI-TOF串聯質譜法鑒定微生物的兒科實驗室。2013年7月29日Christopher Doern博士于2013

    限抗令升級,飼用抗生素如何減停

       9月21日,出席聯合國大會的193個成員國簽署宣言承諾加強管制抗生素,聯手減少“超級細菌”的傳播。  大約兩周之前,9月5日,在中國杭州落下帷幕的G20峰會發布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其第四十六條明確指出,“我們將推動謹慎使用抗生素,并考慮在抗生素可負擔和可獲得性方面的巨大挑戰及其對公

    可怕的超級耐藥病菌來了,誰之過

      自從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青霉素,人類便開啟了使用抗生素的時代。抗生素幫助人類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緩解了細菌感染帶來的威脅。  然而,隨著細菌與抗生素接觸頻率增加,前者對后者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生素對耐藥菌的療效降低或無效,進而產生了耐藥細菌。但是,近年來,不斷有研究顯示,人體內出

    基因突變新模式?這項研究正在挑戰達爾文

      1944年,哥倫比亞大學的遺傳學博士生伊夫琳?威特金做實驗時出現了一個偶然的失誤。她在紐約冷泉港實驗室做的第一個實驗中,不小心用致死量的紫外線照射了數百萬個大腸桿菌(E. coli)。當她第二天回去檢查樣品的時候,那些大腸桿菌都死了——除了其中一個樣品中的四個細胞,它們存活了下來,并且能夠繼續生

    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超級細菌沒得治?25歲華裔女博士發明了一種利器!

      88年前,蘇格蘭的細菌學家首次發現了青霉素,那個時候,它有一個“洋氣”的名字,叫做“盤尼西林”。恰逢二戰開始,于是青霉素在這場戰爭中拯救了無數士兵和百姓的生命。那時,它被稱為“救命藥”,和原子彈、雷達并稱為“二戰三大發明”。  這一發現為我們拉開了“抗生素時代”的序幕,在那之后,科學家們陸陸續續

    對付抗生素:細菌多種方法進化出相同耐藥性

      圖片展示了兩類大腸桿菌菌株(野生型和GASP)在平坦表面生長時彼此競爭的狀態。 野生菌株是綠色,GASP是紅色。 當科研人員把細菌放入到更為復雜的微液體儀器時,他們觀察到了菌株迅速進化出不同類型的抗藥性變異。  致病細菌能夠進化出抗生素耐藥性的能力,在世界范圍內對人類健康造成越來越多的威脅。科學

    細菌隱藏的對付抗生素的秘密武器

      圖片展示了兩類大腸桿菌菌株(野生型和GASP)在平坦表面生長時彼此競爭的狀態。 野生菌株是綠色,GASP是紅色。 當科研人員把細菌放入到更為復雜的微液體儀器時,他們觀察到了菌株迅速進化出不同類型的抗藥性變異。  華盛頓2014年9月9日—致病細菌能夠進化出抗生素耐藥性的能力在世界范圍內對人類

    解讀為何腸道菌群是開發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療法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曾經在研究中被他們所忽視的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被再次重視起來,多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腸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有關聯,比如風濕病、機體衰老、炎癥甚至癌癥等;當然了腸道菌群也是研究人員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關鍵靶點,科學家們往往會利用機體腸道菌群來治療諸如肥胖、糖尿

    生命不能承受抗生素之殤

       蔣志海制圖  曾有一項世界規模的宏基因組研究顯示,含耐藥基因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這意味著人類有可能回到沒有抗生素的時代,醫療體系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會退回到抗生素發明之前的境地,輕微的細菌感染都可能引起致命的后果。  ■本報記者 張晶晶  超乎現代人想象的一件事情是,在20世紀初,地球上

    對話Life Tech:Ion Proton臺式基因組測序儀

      著名的生物技術公司Life Technologies(納斯達克股票代碼:LIFE)3月28日宣布,在中國推出新的臺式基因測序儀:Ion Proton?。借助該技術產品,只需 1000 美元即可在一天時間內完成個人全基因組測序。    這一新型測序儀采用了新一代半導體測序技術。此前推出的同樣基于這

    2016科學儀器重大專項指南發布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天,科技部發布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詳情如下。  附1:申報相關要求和規定  附2:“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為

    2013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生物醫學領域收獲頗豐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最高獎4人 一等獎48項——2019年陜西省科學技術獎結果公布

      2019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專業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現將通過專業評審的4項省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260項陜西省“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建議獎勵項目在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和陜西省科學技術廳網站公布。最高科學技術獎建議獎勵人選(4人)序號候選人提名單位1安芷

    感染病科專家解析超級細菌:中國買抗生素太隨便

    葉曉光教授在小谷圍論壇上為讀者揭秘超級細菌  10月18日報道 超級細菌的出現并不是人類的末日,但人類對抗生素這種抵御細菌感染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卻加速了超級細菌出現的速度,增加了致病細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昨日,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葉曉光教授,出席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行的第三

    真核表達文庫的構建與篩選實驗

                實驗材料 宿主細胞 質粒或λ噬菌體表達載體 包裝提取物 電轉化感受態大腸桿菌

    真核表達文庫的構建與篩選實驗

    類似方案 1、方案 2 描述了在真核表達載體上進行 cDNA 文庫構建與篩選的方法, 流程分為以下兩個階段:1. 在真核表達載體上構建 cDNA 文庫;2. 在真核表達載體上構建的 cDNA 文庫的篩選。本實驗來源于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第三版)上冊,作者:黃培堂。實驗材料宿主細胞質粒或λ噬菌體表達載體

    對抗耐藥致病菌,中國科學家在行動

      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指出:“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中國科學家應該作出貢獻。我們將開展我國細菌耐藥發展趨勢和耐藥機制研究,促進新型抗感染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并提出應對策略。”圖片來源:Pixabay  “超級細菌”會不會出現  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朱寶利看來,出現“超級細菌”的

    Science雜志最受關注的文章(1月)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美國化學會C&EN評選出2015年頂級化學成果

      新年將至,又到了年終盤點的時候。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C&EN網站也端出了一席年終大餐:2015年化學領域最受矚目的研究成果。其實,在過去的這一年中一直關注X-MOL的讀者朋友也許會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成果已經在X-MOL平臺報道過了。不過,我們覺得,在這節日的氣氛中,讓這一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雙向凝膠電泳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于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志和英國《自然》雜志聯合宣布,他們繪制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規律和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雙向凝膠電泳

    許華林 張曼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于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志和英國《自然》雜志聯合宣布,他們繪制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雙向凝膠電泳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于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志和英國《自然》雜志聯合宣布,他們繪制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