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3月13日,中科院南極天文中心邀請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天文臺的專家,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進行了首臺南極巡天望遠鏡AST(Antarctic Survey Telescope)的外部評審。 南極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研究員介紹了與會專家和南極巡天望遠鏡的發起過程,南京天光所黨委書記張麗萍代表研究所對各位專家對項目研制工作的支持表示了感謝。 南京天光所課題組常務副組長袁祥巖研究員匯報了望遠鏡本體的設計、研制及近期開展的低溫測試的情況,機電負責人分別報告了結構部分和控制系統的研制進展,天津師范大學商朝暉教授介紹了巡天控制和數據處理軟硬件方面的工作進展。 與會專家針對四個報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提出了諸多意見和建議。會議期間,與會人員還現場參觀了首臺AST望遠鏡的研制進展。本次評審的舉行標志著首臺AST望遠鏡進入出所前的全面調試階段,為其在冰穹A地區的順利安裝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中國需要有一個如同NASA或歐洲空間局那樣的獨立機構,直接負責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 “作為科學家,我感覺到一種恥辱,新華社早已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國2010年的發射計劃,如今各國學者都在關注,我們卻發射不了!”說話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他
經過十幾天艱苦的安裝調試,“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BSST)日前在我國南極中山站正式實現初光。 “BSST能被科研人員專注利用,將極大地彌補我國在南極地區開展太陽系外行星搜尋工作的不足。”正在南極中山站越冬值守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姜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據了解,BSST由中科院國
天文光學望遠鏡科學家 崔向群院士 用中國技術制造出世界一流的天文望遠鏡,這曾是她的目標。為此,她十年磨“鏡”,完成了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建造,實現了對世界先進水平的追趕與超越。 而今,年過六旬的她依然逐夢前行,在地球上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的南極冰
在天文研究領域,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與一位女科學家的名字連在一起——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 近日,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前夕,《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國家天文臺見到了崔向群。 崔向群認為,在大型天文儀器研究領域,中國人應該有充分的自信,走自主研發
圖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建成后的效果圖。 無論是“巨眼”還是“大耳朵”,都不足以形容從空中俯瞰后又下到谷底所帶來的震撼。 8月初,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洼地,依托喀斯特地區“天坑”而建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成功拼裝出首個反射單元。未來數月內,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南美天文中心訪問學者王靈芝和南極天文中心博士馬斌等18位科研人員,通過分析由第一臺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1近期巡天獲得的一個天區8天的測光數據,探測到560顆變源,新發現變源339顆。該工作發表的變源星表被國際(變源)星表Vizier, AAVSO收錄,同時為國
藝術想象圖:127億光年外的巨型原初星系團 在到達地球之前,這束光走了127億年。漫長的跋涉,加上宇宙的膨脹拉伸,讓它的能量微弱而暗淡。 同一時間,地球,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麥哲倫天文望遠鏡“賣力”地進行星系光譜巡天。科學家們正借助這臺設備,建立一個高紅移星系數據庫,以期解開宇宙演化形成之謎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的3位第28次南極內陸天文科考隊員4月18日向記者介紹,此次科考完成安裝、調試首臺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1以及望遠鏡能源支撐平臺;這是目前為止在南極內陸架設的最大光學望遠鏡,為我國建設南極天文臺打下堅實基礎。 與2008年初在冰穹
我國首臺“南極巡天望遠鏡”在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成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南極“冰蓋之巔”,安裝在昆侖站,目前已可以通過衛星通訊進行遠程遙控,實現全自動、連續監測銀河系內的上億顆恒星,并能夠用來搜尋太陽系外行星。 據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商朝暉介紹,我國計劃在昆侖站安裝3臺“南極巡
連日來,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在昆侖站天文區安裝、調試和維護天文臺址監測設備和天文觀測設備,調查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天文觀測條件并開展天文觀測。記者跟隨他們,深入了解了工作情況。 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位于南緯80度,海拔超過4000米。在這里,極夜可提供連續數月不間斷的觀測,
如果把光學望遠鏡比作探測深空的銳利眼睛,射電望遠鏡就像一只靈敏的耳朵,捕捉宇宙中的射電輻射,傾聽著來自遙遠空間的微弱呻吟。亞洲最大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即將建成 65米口徑可轉動射電天文望遠鏡工程正在上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嫦娥四號翩然落月,長征五號火箭一飛沖天,“雪龍2”號勇闖南極……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國科技創新精彩紛呈。新的一年,我國科技領域有何看點?哪些新技術、新產品可能走進生活? 瞄準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項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伴隨長征五號遙三火箭成功將實踐二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28屆大會正在北京召開。中國天文學界自當堅定信心,在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堅持自主發展,再造中國天文學的輝煌。 中國近代的科學和技術是向西方學習來的,但是任何一個有自尊心的民族都不會滿足于永遠跟在先進國家的后面,我們希望有一天能趕上他們,甚至在一些方面超過他們。2
“我們有能力做二三十米口徑的巨型望遠鏡。”2014年兩院院士大會間隙,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為人們描述著中國大望遠鏡的未來。 從大學畢業要求改分配到邊遠山區,到努力考上“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從放棄歐洲南方天文臺工作回國當LAMOST項目“敢死隊長”,到發起南極冰穹A天文觀測,崔向群把為國奉獻作為一種
10月16日晚間,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宣布: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于今年8月成果追蹤到一次重要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學對應信號。此次事件,讓人類首次觀測到雙中子星合并產生的引力波及伴隨其產生的電磁現象。這一最新觀測成果,讓“星際穿越”的大膽想象或許成為可能。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 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升
2016年6月21日北京時間凌晨1點,《自然》雜志發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這篇新聞特寫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號"Nature自然科研”同時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國科學之星》。從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經科學,中國的頂尖研究者們正在發揮巨大的影響——并提
航行3萬海里、歷經158天,近日載著成功完成各項科考任務的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們,“雪龍”號極地考察船順利返回上海基地碼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楊世海副研究員也圓滿完成對南極巡天望遠鏡的維護與升級。 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于2015年11月7日從上海起航。楊
有“人類不可接近之極”之稱的南極內陸冰蓋將出現一個中國的南極天文臺,這也將是我國建設的首座境外天文臺。 望遠鏡獨一無二 昨天(8月23日),在中國科協舉辦的“探秘宇宙”科學家和媒體面對面活動上,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南極天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力帆透露,天文臺的主要設備包括了5米口徑太赫
AST3—2在1月11日—1月19日獲得的M82星系的圖像。圖中綠色方框為超新星爆發的位置。該超新星在1月11日晚上的圖不可見,但在1月15日就變得較明亮。 正在漠河進行低溫測試的南極天文臺巡天望遠鏡AST3—2。 據天文博客網站《Bad Astronomy》報道,北京時間1月22日凌晨,倫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辦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重點任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為重點,
河北興隆,一個寧靜的小縣城。縣城境內,燕山主峰的南麓上,一組巨大的白色建筑靜靜佇立。在那雄偉的建筑里,藏著一雙仰望星空的明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 8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由其管理和運行的LAMOST已經圓滿完成了一期光譜巡天觀測。 1997
LAMOST望遠鏡內部拼接鏡面。LAMOST望遠鏡全景。 ■走近中國大科學工程 黑暗的燕山之巔,瞪著一只亮閃閃的眼——郭守敬望遠鏡(LAMOST),3月底,其獲得的首批220萬條巡天光譜數據正式向世界發布。 LAMOST是光譜加工廠,每個觀測夜經“流水線”生產出萬余條天體
中國實現第一次太空行走入選 北京時間12月28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對太空飛行來說,200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見證了很多重大的歷史性時刻:世界上最強大的伽馬射線望遠鏡、國際空間站上最大的太空艙、印度的第一顆月球探測器和正好是美國首位宇航員后代的太空游客都被成功送入太空。以下是20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59顆優質候選體、44顆脈沖星,這是FAST調試兩年來交出的“科學發現成績單”。國際上沒有先例可循,調試工作頗具挑戰性,FAST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為FAST矯正視力,讓它轉動“眼珠”。而在19波束接收機投入使用后,FAST巡天能力提高了五六倍,視場也擴大到原來的19倍,除了脈沖星,FAST是否有最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日前通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史生才研究員作為負責人主持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太赫茲超導陣列成像系統”項目成功獲批立項,資助總經費6000萬元,研究期限5年。 “太赫茲超導陣列成像系統”項目將主要突破具有超低噪聲的單像元超導TES和KID探測器的設計與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日前通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史生才研究員作為負責人主持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太赫茲超導陣列成像系統”項目成功獲批立項,資助總經費6000萬元,研究期限5年。 “太赫茲超導陣列成像系統”項目將主要突破具有超低噪聲的單像元超導TES和KID探測器的設計與制
青海省德令哈市以東35公里海拔3200米的戈壁灘上,一只巨大的白色“高爾夫球”聳立在光禿禿的群山之間,里面包裹著一臺望遠鏡,日夜不停地巡視著璀璨星河,要描繪出一幅壯闊而精細的銀河畫卷。 30多年前,21米高的白色圓頂剛剛立起時,遠遠看去也很像一座巨大的蒙古包。附近的蒙古族牧民很好奇,騎著馬或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