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子水平的生命(Life at the atomic level) 冷凍電鏡技術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其影響自不必多說。 同時,生物探索特推出專題《冷凍電鏡新晉諾獎,想進一步了解就來看這個專題》,詳細介紹冷凍電鏡是如何被開發出來的,其發展歷程上的里程碑事件以及冷凍電鏡在中國的發展,并盤點一下這兩年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發表在CNS上的研究文章。 2、單堿基基因編輯(Pinpoint gene editing) 最近David Liu炙手可熱,前腳剛剛入選《Nature》年度十大人物,后腳入選《Science》年度突破。而昨天David Liu還發表了一項重要的成果。 單堿基基因編輯在過去的幾年里取得了不小的進展,而最受關注應該是今年David Liu課題組解決了A?T堿基對轉換成G?C堿基對的難題,結合此前的G?C堿基對轉換成T?A 堿基對的成果,應該說該研究極大地豐富了單堿基編輯系統,使得制備單堿基突變的遺......閱讀全文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
《科學》雜志每年會評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最為重要的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奪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幫助破獲多起懸案的法醫系譜技術、#MeToo 運動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賀建奎前兩天被《自然》雜志評為年度人物后,其主導的基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日前,美國光學學會(OSA)宣布了2020年度新當選會士名單,共有94位光科學家新當選為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其中中國科學家共有15位。 美國光學學會(OSA)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光學領域權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是美國光學學會授予該領域
2016中國人工智能大會今天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先生做了《關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思考》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我國人工智能面臨重大發展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制定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戰略規劃,推動人工智能諸多利好政策及時落地,建設我國自主的人工智能體
《科學》期刊公布了2017年最令人類激動的10大科學突破,科學儀器界的朋友們,也許你正在使用其中的幾種科技繼續求索,其中,我們還看到了中國在量子通信方面的翹楚地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分享2017的這些美好時刻,希望2018全球在科學界求索的人們,帶給人類更多的驚喜。Top10冷凍電鏡標志年科技讓人
《Science》通過賀建奎的前公關助手Ryan Ferrell,追蹤采訪與賀建奎相關的人物,用碎片信息拼出了整個事件的大致輪廓——這位本來做測序公司的生物物理學家如何轉向并讓首例基因編輯嬰兒橫空出世?他如何起步、獲得經費、與同行進行交流、同行當時的建議是什么、事后又如何評論此事? 2017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技術儼然已經成了眾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從技術改良、疾病治療到作物改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離不開這項才進入科研領域短短幾年的技術。張鋒、胚胎編輯、George Church等熱詞讓CRISPR在2015年“屢次刷屏”。 筆者從去年開始關注CRISPR技術,
CRISPR在生物醫療領域拋頭露面至今不過數年,就已經憑借著它在基因編輯中的靈巧身手名利雙收:有人稱它“基因魔剪”,有人稱它“上帝之手”;更重要的是它對資本的巨大吸引力,加速了這把小剪刀的臨床轉化。 這幾天有家名叫Editas Medicine的公司頻頻見諸中外各大醫療、財經媒體,它是CRIS
2018年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 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
世界經濟論壇在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發布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興技術榜單(Top 10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7)",其中包括液體活檢,從空氣中提取飲用水技術,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的“人工樹葉”等一系列突破性技術入選。 該榜單由世界經濟論壇
2019年6月27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 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國大陸有16人當
2月20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與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7項重大科學成果入選,包括: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Altmetric Top 100榜單揭曉,2019年哪些研究是全球討論熱點?一起來看看吧!氣候危機、人工智能和疫苗是2019年最熱的研究。 從人工智能的普遍應用,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氣候緊急狀態,今年最具爭議的話題都能在今日發布的“Altmetric百篇論文”(Alt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2015年年末,Science回顧了重大的科學突破、社會事件、年度圖片。緊接其后,Science又撰文對2016年熱門事件和研究熱點進行預測和分析,思考哪些話題將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光彩?相應地,又有哪些事件將會有所冷卻從而轉移? 商業氣象數據 Vs 政府氣象數據 政府機構,例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東方人的思維更偏向于實用主義,比如大家常認為創新來自于應用驅動;世界上還有一種創新首先來自于技術或理論的突破,然后再去尋找應用的方向,布魯克的timsTOF便是后者。2016年發布Trapped Ion Mobility捕集離子淌度質譜后,引起了組學和臨床領域科學大咖們的廣泛興
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12月18日舉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會上揭曉。 2012年度高校這十大科技進展是:安徽醫科大學主持的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分析發現汗孔角化癥、掌跖角化癥和少毛癥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學主持的強激光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持的先
現如今,科學家已經證明,遺傳物質就像音樂樂譜一樣,指揮著銅樂,弦樂,打擊樂器等創作出交響樂來,當單個細胞中的基因開啟時,我們可以通過技術組合揭示細胞是如何發揮其特殊的作用,從而以驚人的力量,逐個細胞,實時追蹤生物和器官的發育。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
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日前在京揭曉。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主任辦公(擴大)會終評和項目公示,北京大學主持的單個納米顆粒光學檢測新原理研究等10個高校科技項目,獲評本年度高校科技十大進展。 據介紹,“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自1998年
說起冷凍電鏡,小編想不管是研究生還是教授大咖,可能和科研有那么一丁點聯系的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因為它實在太出名了!基于冷凍電鏡產出的科研成果很多都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頂刊上(羨慕臉),堪稱NSC神器。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生命科學領域,特別是結構生物學的飛速發
說起冷凍電鏡,小編想不管是研究生還是教授大咖,可能和科研有那么一丁點聯系的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因為它實在太出名了!基于冷凍電鏡產出的科研成果很多都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頂刊上(羨慕臉),堪稱NSC神器。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生命科學領域,特別是結構生物學的飛速發
理解任何多細胞生命系統的前提是理解“細胞”,今天,單細胞研究已經不再只是紙上談兵了,全球已經有許多實驗室展開了單細胞研究。 生物通報道:12月21日Science雜志公布了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今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除此之外,今年的十大科學突破中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2009年,基因組定向捕獲工具的出現,讓外顯子組的捕獲成為可能。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外顯子組測序比全基因組測序更有優勢,特別是對罕見的單基因疾病。不僅僅是費用更低,數據的闡釋也更為簡單。因此,外顯子組測序也在2010年被《Science》雜志評為年度十大突破。 數百篇已發表的文章,也證實了外顯
2015年11月13日,兩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新增名單發布,共計61名杰出科學家入選此次院士榜單。其中,備受生物界矚目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名單也新鮮出爐,從30位候選名單中歷經“終選”機制新增院士12名,包括三名女科學家。12名新增院士中,有5位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地方研究院,1位(王福生院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