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近日,多家媒體披露PVC保鮮膜含有禁用的塑化劑DEHA,引發人們對保鮮膜安全的擔憂。記者調查發現,關于“保鮮膜是否含有禁用塑化劑”的說法,在行業內也有分歧,原因是目前我國并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 “DEHA”,學名為“己二酸二酯”,是一種常用的塑化劑。關于DEHA能否在食品包裝中使用的問題,國家質檢總局和原衛生部有著不同的規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鐘凱認為,DEHA禁用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鐘凱:因為禁用依據是2005年質檢總局的文件,但2008年衛生部已經出了文件,在食品包裝里可以用,從法律效力來看,肯定是后出的國家強制標準更大一些。 不過,在國際包裝協會副會長董金獅看來,國家質檢總局的行政法規與原衛生部公布的國家標準沖突,應該以行政法規為準。 董金獅:國家標準和行政法規沖突的時候,都是以行政法規為準,不是以國家標準為準。我們和質檢總局聯系過,這個文件有效......閱讀全文
近年來,食品包裝問題層出不窮,對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造成了威脅,食品包裝不符合國家政策標準要求或生產企業為牟利而違反要求的現象,更是為消費者健康埋下了隱患,嚴重的可能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從2010年至今,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已連續4年發布"食品包裝安全隱憂產品及消費警示",涉及的問題包括過度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近日,多家媒體披露PVC保鮮膜含有禁用的塑化劑DEHA,引發人們對保鮮膜安全的擔憂。記者調查發現,關于“保鮮膜是否含有禁用塑化劑”的說法,在行業內也有分歧,原因是目前我國并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 “DEHA”,學名為“己二酸二酯”,是一種常用的塑化劑。關于D
超過兩百家臺灣廠商的逾五百種產品檢出塑化劑超標。食品、飲料及保健品類問題尤為嚴重。 (CFP/圖) 2011年5月24日,生產悅氏運動飲料的名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進原與副總葉振業舉行記者會,為飲料添加塑化劑道歉。 (CFP/圖)塑化劑事件波及大陸、香港、東南亞與美國。 (CFP/圖) “每天都
曾經的白色污染一次性發泡餐具在禁產禁用14年后突然解禁正備受質疑,而京華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同期解禁的還有直接接觸飲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包裝制品(簡稱“PVC食品包材”),這類制品是需要加入增塑劑的,而解禁理由未做任何明示。然而,同樣作為直接接觸食品的常用的PVC保鮮膜仍然被列在“限制類”。
曾經的白色污染一次性發泡餐具在禁產禁用14年后突然解禁正備受質疑,而京華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同期解禁的還有直接接觸飲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包裝制品(簡稱“PVC食品包材”),這類制品是需要加入增塑劑的,而解禁理由未做任何明示。然而,同樣作為直接接觸食品的常用的PVC保鮮膜仍然被列在“限制類”。 企業
在由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山東廣播電視臺主辦的2014年山東’3.15’晚會上,重力式輸液器、食用級軟管、搪塑玩具等部分商品再度被指增塑劑含量超標,使消費者的神經再次繃緊。筆者在隨后的走訪調查中發現,一方面,增塑劑濫用現象在一些應用領域屢禁不止;而另一方面,新型綠色增塑劑的推廣
昨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稱,國家禁用的有毒塑化劑有可能藏身保鮮膜之中,流向百姓餐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也于昨日發布報告,在被調查的16種PVC 保鮮膜樣品中,有15種樣品檢出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增塑劑DEHA。在加熱食品時,這種物質會加速釋放,影響內分泌系統。對此,專家呼吁盡快出臺
《食品安全法》實施3年,“分段管理”已呈現四大弊端 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審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君石:食品安全多套 標準“打架”給監管“帶來很大麻煩”,分段管理導致資源浪費、重復監督等問題 看到白菜想到甲醛、吃蝦想到明膠、吃著鴨血狐疑是豬血……中國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如同對中國股市的態
目 錄 食品農產品 1. 歐盟立法各方就食品標簽新規達成協議 2. 英國食品包裝指導規則PAS 223 已于7 月1 日實行 3. 美國政府責任署要求FDA加強進口海產品監控 4. 美國FDA公布關于進口食品預先申報規定的行業指南 5. 澳大利亞擬修訂澳新食品標準法典1.4.2 條標
資料圖。轉自國際金融報 2012年,食品行業依舊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行業。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讓公眾幾乎患上了“食物焦慮癥”。同時,由于集中爆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更是涉及到修正藥業、酒鬼酒等知名品牌,因而引發了較大范圍的信任危機。 “毒膠囊”重創修正“神話” 罪魁禍首:鉻 “修正藥
7月28日,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16種PVC保鮮膜15種含有禁用的塑化劑DEHA,調查還發現,一半超市熟食包裝都使用PVC保鮮膜,董金獅稱,這種保鮮膜破壞人體內分泌系統和生殖系統,導致女性性早熟和男性不育。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稱PVC保鮮膜里所含的塑化劑DEHA是規定
劣質指甲油成分標示不清,很可疑。 張筠 攝業內人士指出,劣質香水大多含有“塑化劑”。 張筠 攝南京一家超市里的保鮮膜明確標出“不含增塑劑”。一次性塑料杯的標示卻不是很清楚。 臺灣“毒飲料事件”愈演愈烈,其中含有的鄰苯二甲酸酯(DEHP,也叫“塑化劑”)成了“眾矢之的”。昨天,記者對南京市面上的臺灣
國家質檢總局對保鮮膜中含塑化劑到底合不合法作出回應 現有國標允許DEHA用于保鮮膜等制品 7月28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稱,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市場銷售的16種PVC(聚氯乙烯)保鮮膜中,15種含有“禁用”塑化劑DEHA(己二酸二乙基己基酯),報道中援引國家質檢總局2005年第155號公
業內人士透露,針對面粉增白劑的存廢,以國家糧食局為代表的主廢派和以衛生部為代表的主存派已爭論多年。 食品安全法出臺后,這一爭論進一步升級。曾有糧食系統領導拍著桌子質疑面粉增白劑是否確有必要,“離了增白劑,是蒸不成饅頭、搟不成面條、烙不成大餅還是炸不成油條?” 這是一份關乎十幾億人食
根據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委員長會議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20日向社會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和建議,以更好地修改、完善這部法律草案。 這是新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全文公布、廣泛征求意見的第一部法律草案。 食品安全法(草案)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根據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委員長會議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二十日向社會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和建議,以更好地修改、完善這部法律草案。 這是新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全文公布、廣泛征求意見的第一部法律草案。 食品安全法(草案)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
近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16種PVC保鮮膜15種含有禁用的塑化劑DEHA,這種保鮮膜破壞人體內分泌系統和生殖系統,導致女性性早熟和男性不育。不過中新網生活頻道記者在網上發現,在淘寶和阿里巴巴等電商網站上還存在一種PVE材質的保鮮膜,食品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稱,此種材質
全國白酒塑化劑超標平均2倍?中酒協昨晚聲明—— 中國白酒塑化劑含量遠低國外標準 跌停的白酒股們大概都在抱怨自己的同行,塑化劑超標事件不止讓酒鬼酒(47.58,0.00,0.00%)一家站在了風口浪尖。 這篇題為《致命危機: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的報道自昨日上午發布
豆漿機潤滑油污染、紫砂煲重金屬超標、熒光爆米花桶、氧化鈣干燥劑爆炸……近年來,因食品接觸材料含有有害物質而引發的安全事件,屢屢敲擊著公眾敏感的神經。食品接觸材料被看作是食品安全的延伸,但其被重視程度遠不能與食品安全相提并論。 寧波余姚某電器企業出口到意大利的一批價值3.4萬多美元的三明治爐,因
2013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奪了大眾的目光,屢禁不止的食品問題,速生雞、含鋁炒瓜子、有毒奶粉……一再逼近公眾的心里防線,讓百姓吃的誠惶誠恐。這一年在食品安全領域發生了哪些讓人揪心的事件,這些事件又是如何善后的,在這2013即將結束的日子,東方網為您盤點。央視曝光45天"速生雞"用違禁藥物催肥 曝
5月28日,臺北市衛生局免費為民眾檢測食品中的塑化劑。 為讓消費者安心,臺灣超市都要求廠商提供其產品的安全證明。圖為5月30日,7-11超市在店內貼出安心聲明。 臺灣食品業的塑化劑地震波還在島內持續擴大,遭難的食品行業已從最初的飲料業流向面包、餅干、蛋糕等烘焙業。另有
圖片來源于網絡 回放: “PVC保鮮膜有毒”的消息近日在網絡上再次引發關注。早在2013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就已調查曝光“15個品牌的PVC保鮮膜含有禁用塑化劑(增塑劑)”,這種塑化劑對人體有很大危害。而時隔5年,國內市場上目前仍存在著70%的PVC保鮮膜。 疑問: PVC保鮮膜毒性如
食品安全問題不是制定一個法律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整體工程,需要全社會去投入和建設,這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巡視員李援 蘇丹紅、三聚氰胺、皮革奶、面粉增白劑……在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的今天,這些"意外"事件一度讓百姓感覺心憂憂。民以食為天,食以
彭亮 王東(化名)改口了。 “這兩天,問我什么是DEHP的客戶更多了。”王東說。十天不到,王東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完全翻了個個兒。之前的回答是“DEHP就是DOP,同一種東西,歐美叫DEHP,其他地方叫DOP”;現在的回答則是“DEHP我們沒有,內地很少用那個,多數都用DOP,是不是同一種東
臺灣塑化劑風波 ●2008年1月 臺灣一項研究發現,島內孕婦體內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代謝物濃度過高。學者指出,部分塑化劑被用做化妝品“定香劑”。 ●2008年5月 有報道稱,臺北市衛生部門前往攤商、夜市等地抽驗化妝品,結果有半數含有鄰苯二甲酸脂類等塑化劑禁用物質。 ●2011年
在食品安全法審議通過期間,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尤其對食品添加劑的領域,特別提到了面粉的增白劑,認為應該慎重使用。對于面粉增白劑的擔憂,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2006年,國家糧食局在其網站上進行消費者調查,87%的被調查者不愿意接受添加化學增白劑的小麥粉。時至今日,消費者早已是罵聲一
在《食品安全法》中,“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指包裝、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用的紙、竹、木、金屬、搪瓷、陶瓷、塑料、橡膠、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觸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的涂料。” 作為食品的“貼身衣物”,食品
9月1日起,監管部門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制品生產、銷售和經營中使用的無證查處,同時又有一些新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標準開始或即將實施——— 法制網記者 韓樂悟 9月1日起,所有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必須通過“QS”市場準入才能上市銷售,否則將予以查處。這意味著,從這天
嬰兒用的塑料奶瓶遭到歐盟封殺,昨天京城已有商家對PC奶瓶采取下架處理,但很多消費者由此關心兒童用的水壺、成人用的水杯、碗具是否會有隱患?記者昨日走訪北京市場發現,“樂扣樂扣”的幾款水杯,各種品牌的太空杯也多是源自PC材料,而大多數國產商品都未標明是否含雙酚A的提示。 部分產品注明
臺灣塑化劑事件愈演愈烈,波及兩岸三地,迄今為止已經波及飲料、方便面,牽連玩具、指甲油、塑料制品。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好像已經被塑化劑包圍了,而塑化劑的危害:影響男童性發育,讓陰莖變細、尿道下裂、睪丸下降不全等等,又一再地刺激著人們的眼球。 那么,塑化劑容易藏于何處?我們容易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