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永遠在路上”:風口浪尖上的馬兜鈴酸
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10月中旬發表的一篇論文將馬兜鈴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馬兜鈴酸是否致癌的激烈爭論。 馬兜鈴酸是一種有機酸類化合物,廣泛存在于馬兜鈴屬及細辛屬等馬兜鈴科植物中。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馬兜鈴屬的中草藥具有利尿、抗感染、消炎和抗蛇毒等功效。包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有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尋骨風、朱砂蓮、細辛和關木通等。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和中成藥曾用于治療風濕、痛風、傷口化膿等多種病癥,并廣泛應用在減肥和減輕女性經期癥狀上。 但是現代醫學發現馬兜鈴酸會損害腎臟。最初報道見諸1964年,因只是個例未引起醫務界重視。上世紀90年代,比利時研究發現,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減肥藥導致女性腎損害,被稱為“中草藥腎病”,引起世界關注。2003年,中國多家媒體報道龍膽瀉肝丸使用藥材關木通所含馬兜鈴酸可導致腎病后,當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出通知,取消關木通的藥用標準。 最新研究又認為馬兜鈴酸可能......閱讀全文
馬兜鈴酸致癌有新證
很多人借助草藥補充劑來改善健康狀況。在東亞地區,人們堅信傳統醫學的療效,未經加工的草藥和現代藥品被一起陳列在藥房中。但是兩項新研究指出,在某些補充劑中發現的一種成分可能會致癌。 正在被討論的這種成分是馬兜鈴酸,這是在多葉、多花的葡萄藤中發現的一種被稱作馬兜鈴屬的化合物。幾個世紀以來,馬兜
Nature子刊:中草藥成分馬兜鈴酸致癌
這項研究由國際癌癥基因組腎癌協會(CAGEKID,生物通譯)領銜完成,揭示了腎癌與一些中草藥中常見成分:馬兜鈴酸之間的重要關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2003年,新華社記者朱玉發表的一篇報道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這篇題為“龍膽瀉肝丸,清火良藥還是致
研究稱證實馬兜鈴酸致癌-強于煙草和紫外線
兩項7日發表在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的研究稱,馬兜鈴酸會導致人體發生大量基因突變,從而引發癌癥,其致癌性強于煙草和紫外線。 馬兜鈴酸天然存在于馬兜鈴、尋骨風、天仙藤和朱砂蓮等馬兜鈴科植物中。20多年前,含有這類成分的中草藥減肥藥被發現會導致腎損害,后來人們又發現它還增加罹患尿路癌癥的
論文“馬兜鈴酸導致肝癌”-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還能吃嗎?
論文稱:不同國家地區肝癌中馬兜鈴酸突變比率。紅色越多,代表肝癌發生和馬兜鈴酸導致突發相關。 這兩天,“馬兜鈴酸”成了熱詞。很多人其實并不懂得什么是馬兜鈴酸,但是被一篇在網上傳播甚廣的科技文章嚇到了。10 月 18 日,有專業雜志發表封面文章,提示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高發的重要原
急性馬兜鈴酸腎病研究新進展
??? 急性馬兜鈴酸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急性腎小管壞死,然而,既往的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尿蛋白量較多,甚至出現大量蛋白尿及低蛋白血癥;電鏡可見腎小球足突階段性融合。因此,我們推測,馬兜鈴酸除主要損傷腎小管外,也可能損傷腎小球。??? 馬兜鈴酸為硝基菲類化合物,具有細胞毒性作用。由于馬兜鈴酸進入體內
簡述馬兜鈴酸的物理性質
利用熱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中萃取獲得的馬兜鈴酸為有光澤的褐色片狀結晶,利用甲醇萃取獲得的馬兜鈴酸則為橘黃色棒狀結晶。馬兜鈴酸類化合物味微苦,可溶于乙醇、氯仿、乙醚、丙酮、冰醋酸、苯胺或堿液,微溶于水,幾乎不溶于苯或二硫化碳。 帶光澤的棕色葉狀結晶(二甲基甲酰胺-水),溶于乙醇、氯仿、乙醚、丙酮、
馬兜鈴酸與肝癌有關嗎-食藥監總局回應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近日就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發表的文章《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亞洲其他地區肝癌相關》做出回應。 此次馬兜鈴酸引發熱議,主要是文章將其與肝癌關聯,在科學界也引起了廣泛討論。它究竟與我國肝癌患者的發病有關系嗎?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介紹,根據流行病
馬兜鈴科新種“文山馬兜鈴”正式發表
近日,2020年首個以“文山”命名的高等植物——文山馬兜鈴正式發表,相關成果刊登于植物分類學期刊《臺灣杉》。 2019年3月,文山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師何德明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蔡磊等人在文山市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時,發現一種正在開花的馬兜鈴屬植物。通過采集標本、拍攝照片、查閱大
關于馬兜鈴酸的毒性成分分析研究
馬兜鈴酸類化合物中,主要的毒性成分為馬兜鈴酸Ⅰ和馬兜鈴酸Ⅱ,其在硝基還原酶的催化下,一部分被還原為馬兜鈴內酰胺,另一部分在還原過程中進一步與DNA作用,形成加合物。 在馬兜鈴酸類衍生物對豬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毒性研究中發現,各衍生物毒性的強弱與其化學結構有關。硝基是馬兜鈴酸類衍生物中最主要的毒性基
治病良藥還是癌癥元兇?馬兜鈴酸致肝癌調查
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近日登上權威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封面。論文稱,在中成藥里廣泛存在的馬兜鈴酸成分和亞洲人的肝癌相關。與此同時,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藥品名單在坊間流傳。馬兜鈴酸真的會導致肝癌?含馬兜鈴酸的藥是否都不能吃了?我們的傳統中藥又是否安全?記者進行了調查。 “一種草藥的黑暗
食藥監總局:將對含馬兜鈴酸產品進行專項檢查
業界近日對馬兜鈴酸與肝癌相關性的熱議引發民眾關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就此回應稱,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直接關系公眾健康,關系中醫藥事業發展。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監管,對上市的含馬兜鈴酸產品進行專項檢查,加強檢驗檢測,嚴厲打擊違法生產、經營行為。 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日前對媒
Br-J-Pharmacol:馬兜鈴酸腎病進展的新機制
馬兜鈴酸腎病(AAN)是一種進行性暴露性疾病,以腎小管萎縮和纖維化為特征,最終發展為終末期腎病和惡性腫瘤。能源危機作為纖維化的一個假定原因的分子機制尚未闡明。鑒于馬兜鈴酸(AA)通過代謝產物與(脫氧)腺苷和(脫氧)鳥苷的外環氨基共價結合形成DNA和RNA加合物,作者在此假設類似的AA加合物可能與
新華社記者調查: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的來龍去脈
一篇關于馬兜鈴酸可能導致肝癌的科研論文連日來引起激烈爭論。馬兜鈴酸是亞洲一些地區肝癌高發的原因嗎?各國對馬兜鈴酸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新華社記者就此采訪了論文作者、第三方專家等。 “一種草藥的黑暗面” 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10月中旬發表一篇封面論文,題為《臺灣及更廣亞洲地區的肝癌與馬兜鈴酸及
《科學》子刊稱中藥致癌-社交媒體炒冷飯?
近日,一篇題為《Science子刊:魚腥草等中藥含強致癌成分,國外早被禁,中國人還在吃》的文章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 再往下看,原來主角不是魚腥草,而是此前已經“火”過一陣的馬兜鈴酸。這篇文章稱,發表在《科學》子刊《科學轉化醫學》上的論文主要內容是分析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對肝癌的影響,論證很多被廣
現代科學“永遠在路上”:風口浪尖上的馬兜鈴酸
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10月中旬發表的一篇論文將馬兜鈴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馬兜鈴酸是否致癌的激烈爭論。 馬兜鈴酸是一種有機酸類化合物,廣泛存在于馬兜鈴屬及細辛屬等馬兜鈴科植物中。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馬兜鈴屬的中草藥具有利尿、抗感染、消炎和抗蛇毒等功效。包含馬兜鈴酸的中藥
中草藥與癌癥有關
你知道你的草藥補充劑中都有什么嗎?兩項新的研究揭示馬兜鈴酸——這是在許多中草藥中存在的一種天然的化合物——會在人體中觸發大量的基因突變,而這些突變可能會導致癌癥。文章的作者發現的“分子特征”可被證明是一種有用的方法,以發現未受懷疑的馬兜鈴酸攝取。馬兜鈴酸來自馬兜鈴屬植物,它多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全世
從前處理到上機分析,馬兜鈴酸檢測完整解決方案
Styra AAs固相萃取柱+Velox色譜柱分析中成藥中的馬兜鈴酸 I 馬兜鈴酸 (AAs)為硝基菲類有機酸類化合物。這類有機化合物天然存在于諸如馬兜鈴屬及細辛屬等馬兜鈴科植物中。其中馬兜鈴酸I是馬兜鈴屬植物中毒性最強的成分。另有研究發現,不但馬兜鈴酸具有很強的腎毒性,其代謝產物馬兜鈴內酷胺
PCR檢測方案助力馬兜鈴酸快速檢測-保障中藥材安全使用
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及其課題組找到一種用于識別傳統草藥中是否含有馬兜鈴酸的方法,該項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上。 馬兜鈴酸來自馬兜鈴科植物,是一種具有腎毒性和致癌性的化學物質。研究顯示由馬兜鈴酸引發的基因突變高于比煙草和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自2001年開
上海藥物所用馬兜鈴酸誘發腎臟毒性機制有新發現
馬兜鈴酸(AA)是馬兜鈴酸腎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的致病原因,最新研究顯示它也可能是巴爾干地方性腎病(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 BEN)的致病原因,已經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但其導致腎毒性的機理并不清楚。上海藥物所安
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找到快速檢測中草藥馬兜鈴酸方法
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及其課題組找到一種用于識別傳統草藥中是否含有馬兜鈴酸的方法,該項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出版集團的《科學報告》上。 馬兜鈴酸來自馬兜鈴科植物,是一種具有腎毒性和致癌性的化學物質。研究顯示由馬兜鈴酸引發的基因突變高于比煙草和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自2001年開
不吐不快:中藥“毒”性不等于有毒
中藥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中藥有毒無毒,關鍵是能否對證治療。只要對證治療,有毒的藥也安全;不對證治療,無毒的藥也有害 最近,“馬兜鈴致癌”事件沸沸揚揚。此事源起發表在《轉化醫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文章提示馬兜鈴酸或為肝癌發生的風險因素,但并沒有提供馬兜鈴酸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
傳含馬兜鈴酸中成藥仍在售-專家稱對多數人安全
“馬兜鈴酸造成的腎損傷無法恢復,目前36種含有馬兜鈴酸的治療咳嗽胃疼為主的中成藥依然在合法出售。”近日,“積水潭燒傷科阿寶”的一條微博再次讓“馬兜鈴酸”成為爭論話題。對此,有專家表示,在炮制和組方過程中,兩種方法可減弱或消除馬兜鈴酸的毒性。 十年前馬兜鈴酸曾激起風波 雖然“積水潭燒傷
科技傳播不能“標題黨”了之
5月1日,《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癥,已被批準臨床使用》一文火遍網絡,文中提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這被許多人解讀為科學家團隊一舉攻克了癌癥早發現早治療的世界難題,“滴血測癌”也在
反式脂肪酸致癌無明確證據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日前發布消息稱,被稱為“餐桌上的定時炸彈”的反式脂肪酸,危害被夸大。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居民日常飲食中對反式脂肪酸的攝入比僅為0.34%,遠低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1%限值。 2010年,媒體報道反式脂肪酸存在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等極大風險,引起恐慌。為科學回應
從基因標簽挖掘癌變誘因,實現癌癥預防
2015年,世界最大的癌癥慈善機構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投資超1億英鎊,以期在5年內實現對抗癌癥的“七大挑戰”。其中,“挖掘癌癥突變下的基因標簽”作為挑戰之一入列其中。這一挑戰主要是通過研究DNA突變信號,挖掘預防癌癥的方法。 導致癌癥的原因:外因?內因? 2015年1月,Science發表一篇文
“貫葉馬兜鈴”模擬臭蟲氣味自我保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924.shtm貫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delavayi)是金沙江干熱河谷特有的受威脅植物。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的動植物受威脅生態關系專題組在開展
Nat-Commun:全基因組測序剖析腎癌形成的遺傳結構
近日,來自麥基爾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腎癌發病的遺傳結構,或為揭示馬兜鈴酸暴露和腎癌的發生率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定的依據,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文章中研究人員主要對一種名為透明細胞癌的腎癌進行研究,透明細胞癌占所有成人細胞癌的2.4%,每年
雌激素、避孕藥、咸魚致癌?最全致癌物清單你怎么看?
日前,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了官方版“致癌物”完整清單,其中不乏餐桌上的常見食物咸魚;備受爭議的馬兜鈴酸也榜上有名;此外,避孕藥也被點名。清單一出,立刻引發熱議。這些“致癌物”還能不能吃?業內人士對此有何看法? 咸魚不是首次上榜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所對已進行致癌研究的化學物分為四類:1類,
那些美味“致癌食物”還能吃嗎?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跟條咸魚有什么區別?”是周星馳在港片里的著名臺詞。最近,這條“咸魚”突然翻身成了網紅,刷爆朋友圈,只因與“致癌物”掛上了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國家食藥監總局近日發布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這份官方版清單總共分為一至四類,其中,1類致癌物清單列出“對人
簡述馬來酸恩替卡韋片的致癌性
在小鼠和大鼠口服恩替卡韋的長期致癌性研究中,藥物暴露量大約分別是人類最高推薦劑量(1.0mg/天)的42倍(大鼠)和35倍(小鼠)。在上述研究中,恩替卡韋致癌性出現陽性結果。 在小鼠試驗中,當劑量至人體劑量的3至40倍時,雄性和雌性小鼠的肺部腺瘤的發生率增加。當劑量至人體劑量的40倍時,雄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