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電氣和光學工程師設計了一個適應通信和光傳輸的新平臺。來自新南威爾士大學、阿德萊德大學、南澳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利用一個新的傳輸波長實驗驗證了他們的系統。和目前被用于無線通信的波長相比,該波長擁有更長的帶寬容量。試驗結果日前發表于美國物理聯合會(AIP)所屬《應用物理快報—光子學》雜志,為通信和光子學技術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了太赫茲輻射。其擁有比微波更短的波長,因此具備數據傳輸的更高帶寬容量。更重要的是,太赫茲輻射提供了更集中的信號,從而改善了通信基站的效率并且減少了移動信號塔的功率消耗。“我認為,進入太赫茲頻率將是無線通信的未來。”上述論文作者之一Shaghik Atakaramians表示。不過,科學家一直無法開發太赫茲磁源,而這是將光的磁性應用于太赫茲器件的必要一步。 研究人員探尋了同物體發生相互作用時太赫茲波模式如何發生變化。在此前研究中,......閱讀全文
Orbitrap的性能答疑 有些對Orbitrap有興趣但尚存疑慮的人們,還有幾個問題。Makarov耐心地回答了小編代問的這些問題。Orbitrap未來會替代FT ICR或TOF么? Makarov自信地回答:“顯而易見,Orbitrap已經替代了FT ICR,因為我們一個
【導語】作為我國第一代出國留學學習前沿質譜理論和技術的研究人員,李剛強先生在國外從事質譜儀器研發近30年,并參與完成了多個質譜儀的研發歷程,包括德國Spectro公司早期的ICP-MS、美國Leco第一代等離子體飛行時間質譜產品、安捷倫公司高靈敏度LC-TOF產品及Ion Funnel技術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它們可能是地球上最強大的望遠鏡。它們沒有穹頂、巨大的鏡面和可操縱的射電接受碟,只有簡單的天線零散陣列,它們中一些可能只有1人高,一些看上去就像機器蜘蛛或奇異的花園家具。分別位于北歐、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這些天線陣列并不指向特定的天空目標。相反,它們被動地接收發射過來的信號,并將信號傳輸給真正的探測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3月14日,牛津儀器“新型納米技術先進工藝研討會”在上海浦東假日酒店舉辦,本次研討會邀請了業內專家學者就納米制造、新工藝技術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學術交流,讓在場的參會人員受益匪淺,更深入了解了牛津儀器在納米技術方面的新產品、新進展和新應用。分析測試百科網受邀參加了
極區冕洞的太陽風初始外流在漏斗狀開放磁結構的高度形成 過去幾年中,美國宇航局多次發出警告:2013年太陽會再次蘇醒,達到其活動高峰,可能會爆發更多強太陽風暴。如果一切成真,人類又沒有得力的應對措施,它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太陽打“噴嚏” 地球就“發燒” 1859年
——PerkinElmer質譜資深科學家沈世達博士訪談 【導語】如果您關注LC/MS,一定會熟悉ESI(電噴霧)這個詞匯,不僅由于 ESI發明者John Fenn教授獲了Nobel獎,還因為當今世界上幾乎每臺LC/MS都在使用它。可您真的了解ESI么?了解在ESI以后衍生發展的各種離子
——訪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 李冰教授 【導語】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上,有一批數十年專注于地質科學研究的奉獻者,他們在國土資源勘察、地球化學、資源開采等眾多與國計民生、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領域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儀器技術是他/她們手中重要的科學工具
2009年11月7日上午8時許,由中國質譜學會有機質譜專業委員會與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的,2009年中國有機質譜年會于北京外研社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來自全國質譜界專家、質譜廠商技術專家、青年研究者和學生300余人。 2009年中國有機質譜年會開幕式現場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農業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
2008年3月23日,軍事醫學科學院儀器測試分析中心主任張學敏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在全球科技界權威學術雜志《自然—免疫學》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CUEDC2蛋白質通過招募PP1滅活IKK激酶》的文章,引起了科技界的關注。當筆者與文章的作者們交
2008年3月23日,軍事醫學科學院儀器測試分析中心主任張學敏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在全球科技界權威學術雜志《自然—免疫學》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CUEDC2蛋白質通過招募PP1滅活IKK激酶》的文章,引起了科技界的關注。當筆者與文章的作者們交流的時候,他們始終在談工作的團隊———軍事醫學科學院儀器測試分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電子顯微鏡,簡稱電鏡,其發展史可追溯至1932年由德國科學家 Max Knoll發明的世界上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然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只有形成完整的電子、光學理論基礎,電鏡才能形成實體。因此電鏡的理論基礎可回溯至1834年法拉第首次在皇家學會會報上發表的關于闡述
一、前言 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突飛猛進,深刻的改寫了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案,為人類健康帶來莫大的福音。但如果新技術的不正當利用,也帶來令人頭痛的新問題。比如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本來是腎病貧血患者和癌癥化療貧血患者增加血液中紅細胞百分比的良藥,也
摘要: 賽默飛世爾特約 生物通撰稿 一、前言 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突飛猛進,深刻的改寫了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案,為人類健康帶來莫大的福音。但如果新技術的不正當利用,也帶來令人頭痛的新問題。比如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本來是腎病貧血患者和癌癥化療貧血患者增加血液中紅細胞百分比的良藥,也是早期最成功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