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社論——《創新游戲》(The innovation game),回顧歐洲過去10年科研戰略計劃并展望其下個10年的科研創新目標。以下為主要內容: 過去10年,歐盟為經濟增長和福利改善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計劃,比如通過建立歐洲研究區域(European Research Area),克服國家研究經費流動和養老金轉存的困難,使科學家能在各個國家之間自由流動。此外,歐盟成員國還一致同意,到2010年止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的3%用于科研發展的目標。 但10年過去,計劃未見明顯成效。政府不愿充分讓渡自主權是一個原因,此外,許多國家在增加公共研究經費問題和激勵私人研究方面上也并未作出多大努力。 幸而,在歐洲最新一項被稱為創新聯盟(Innovation Union)的戰略計劃里,歐洲委員會仍堅持在下個10年里實現這些基本目標。這是絕對正確的做法,因為只有達成這些目標,歐洲才能有實力參與到未來的競爭......閱讀全文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成就紀實 王曉東(右三)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有望用于治療各種程序性壞死相關疾病 邵峰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對敗血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大樓外景 錢學森、錢三強、竺可楨、李四光、周培源……這些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科學家。新中國成立以來,以這些科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蛋白質,英文名稱“protein”,是生物體中廣泛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時值春暖花開,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尋訪,本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的“蛋白質”,不僅充滿科學的奧妙和神奇,而且彰顯出其應有的活潑、活性與活力,恍若走進一所“夢工廠”。那么
從中國科學家的基因編輯技術到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從中國科研之星到中國基礎研究態勢,全球頂級科學雜志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期密集刊文,關注中國科技,并制作了“中國的科學特輯”,罕見地僅以一個國家的科研進步,作為探討和介紹的重點。 《自然》雜志網站6月22日刊文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科研國家,在過去
在當今科技全球化時代,我們關心國際科技的進展,國際也隨時注視著我國科技的動向。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同我國科技進展相關的兩項指標在國外引起注意,最先是《自然》發表文章強調“中國研發強度超越歐洲”,隨后美國兩年一度的《科學與工程學指標——2014》報告在“學術性科學與工程學研究的產出”一節中重點指出,
3月的上海,迎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玉蘭花開滿街頭,帶來濃濃的春意。對食品領域來說,如何在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的同時,生產出更多創新產品,讓大家吃的更營養、更放心,更美味,是整個行業共同的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必定離不開科技創新。3月20-21日,由《食品工業科技》雜志社聯合食品伙伴網共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臻強盛,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整體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伴隨著來自國內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說,我國的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常態”。 那么,這種新常態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種“新常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科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曾獲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世界總會讓年輕人占領。 曾經和喬布斯一起演講的小天才Thomas Suarez今年還在讀初中,現在他在名叫MakerBot的機器人創業公司研究3D打印機。而出生于1997年的鄒奇奇,8歲出版了12萬字故事集《飛揚的手指》轟動美國,2013年登上TED時她已有“女權主義者”標簽和贏得諾貝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NPG)11月26日凌晨以中英文兩種語言面向全球發布了題為《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的白皮書,其目的旨在為處于關鍵發展期的中國科研“把脈”。這是國際出版商在中國推出的第一份該類報告,其依據的是NPG近期對1700多名分屬不同學科和來自中國各地的一線科研人員進行的
2002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自友教授的研究成果“基于行為的城市交通流時空分布規律與數值計算”獲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7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教授(左3)團隊慶賀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200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潘建偉教授在
對實驗室而言,大科學裝置很重要,但實驗室不能僅僅有裝置的建設,只有科學家和科學問題的有機結合才能出成果。科學是人做出來的,機器只是個手段。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必須加快探索產學研體制機制改革。”圍繞這一主題,由上海市市長楊雄率領的上海市政府代表團于當地時間8月底訪問美國。代
2012年初,英國《自然》雜志刊發了一篇題為《傳統文化阻礙中國科研》(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的文章,認為孔子和莊周文化崇尚孤立,抑制好奇心,對科學研究沒有好處。 文章刊發后,隨即引發國內媒體和學術界廣
人們期待通過創新賦予自然、社會更豐富的多樣性,賦予自身更多發展機會;否則,不論創新的成就對于行為者來說如何巨大,對于自然、社會都只能是一種折騰。 激烈的沖突、頻繁的折騰、無盡的改革,不可能發展好教育;騷動的校園、蠢動的學生、不安的教師,只會導致不忠誠于教育的學校。
黨管人才是歷史實踐的必然回歸 走高技術跟蹤路線30年了,實踐證明,不重視基礎研究、單純跟蹤將永遠落后。發現和發明是自古華山一條路,還是條條道路通羅馬?世上事殊途同歸是經常有的。當然創新比跟蹤難得多,難在何處?是體制問題,還是隊伍能力所限? 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
今年適逢學術期刊誕生350周年,從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秘書亨利·奧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創辦世界第一份學術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匯刊》)算起,全世界至今已有幾萬
2014年11月12日,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進入“新三板”上市,成為國內首家石墨烯上市企業。 2013年2月,諾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爵士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接受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名譽理事長馮冠平饋贈由中國制造的全球首款石墨烯觸屏手機。 ■創新驅動發展 “這
以石墨烯為基礎的新型晶體管,為我國未來實現超高速晶體管奠定了基礎;“嫦娥四號”實現月球背面成功著陸;5G商用將世界帶入高速互聯時代;“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出大規模光量子計算芯片,使量子計算機獲得超凡計算能力成為可能……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這些不斷刷新的“重大科研成果之最”,彰顯著中國科研從昔
“成為一名教師是我的初心。”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翁強,用最簡短的話語向《中國科學報》表達了他一直以來的淳樸追求。“教師是知識的化身。立德樹人,這是一份崇高的職業。我將所有傾注其中,只為成為一名無愧良心的好教師。” 翁強做到了。 十佳導師、教學名師、優秀教師……他用30多年的時光
R&D投入不僅到位還要用在刀刃上 “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2.5%。部分人大代表在審查報告時認為,要確保這2.5%的投入到位,并且要把錢花好、花到位。 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代表說,在“十二五”規劃的指標中有十八個約束性的指標全部完成。預
編者按:近日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成為中國創新事業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戰略,也成為國內外高度關注的熱點。那么,國外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呢?《科技日報》為此請駐外記者采訪國外一些權威人士,撰寫了系列報道。 中國的崛起,使美國對中國的關注已經從經濟領域擴展到多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編者按:2011年,中國在重大科技領域的成就可謂碩果累累。不管是在天空、地面,或是水中,科技工作者們不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一不反映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無一不體現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在中國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邁入2012年,人們期待著科技能夠讓生活變得更
今年以來,美國以301調查為名,對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關稅,肆意挑起中美經貿摩擦,并罔顧事實,編造中國“強制技術轉讓”理由,一方面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一方面限制中國高技術產品對美出口,以圖遏制中國高端產業發展和創新的腳步。 然而,謊言終究不是事實。在日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行的聽證會上,針對160
【編者按】 《世界首款石墨烯產品出爐,中國石墨烯技術領先全球》《英國雜志密集關注中國科技》《中國真牛!這8個行業領先全世界》《外媒:“中國式創新”將對世界產 生深遠影響》《“中國制造”力保全球競爭力》……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為中國創新“點贊”的文章在網絡熱傳,讓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