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等提出餓死瘧原蟲或有助開發新型抗瘧藥
8月28日,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團隊和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尹航團隊合作,在《細胞》上在線發表了題為《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研究論文。同時,該研究的“姊妹篇”《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的選擇性抗瘧藥物開發》也于生物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 研究展示了惡性瘧原蟲攝取能源物質的關鍵蛋白——己糖轉運蛋白PfHT1分別在天然底物葡萄糖和一個選擇性與抑制效果都比較微弱的抑制劑C3361結合下的不同構象結構,在此基礎上,團隊成員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更高親和力的選擇性抑制劑,為該系列抗瘧藥物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基礎。青蒿素化合物出現耐藥性 瘧疾是瘧原蟲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是當今世界公共衛生的突出問題。在可寄生于人類的5種瘧原蟲中,惡性瘧原蟲可感染各個時期的紅細胞,引起嚴重的全身癥狀甚至導致死亡,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 上世紀70年代,屠呦呦等人從黃花蒿中成功提取出抗瘧效果......閱讀全文
廣州生物院抗瘧疾藥物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日,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簡稱AAC)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陳小平課題組關于HIV蛋白酶抑制劑(HIV-PI)茚地那韋治療和預防猴瘧疾感染的科研論文。該研究證實在治療HIV感染的臨床用藥劑量下,茚地那韋能
新抗瘧疾藥物將開展三期實驗
間日瘧在血液中的形態 應對瘧疾的藥物研究有了令人振奮的結果,這是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針對瘧原蟲最理想的隱匿位置而設計的新藥物。開發藥物的研究者將其命名為提富樂喹,并于近日宣布,他們從藥物第二階段測試中獲取的數據令人倍感振奮,因此藥物第三階段測試即將開展,這也是向藥物監管機構送審
ChemBioChem:一些抗癌藥物可在早期阻擊瘧疾
近日,科學家已經找到一些可以防治瘧疾的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目前正在治療癌癥的臨床試驗中。杜克大學助理教授Emily Derbyshire和同事發現30多個酶阻斷分子,稱為蛋白激酶抑制劑,可以在瘧疾癥狀開始之前就抑制瘧疾。 通過專注于瘧疾早期,即在感染患者感到惡心前進行治療,研究人員希望留給少
Nat-Chem:開發出可有效抑制瘧疾傳播的新型藥物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hemistr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等處的研究者通過對小鼠模型進行研究揭示了,阻斷瘧原蟲中一種名為NMT的酶類就可以有效抑制小鼠的疾病癥狀,研究者目前正在設計靶向作用NMT的新型分子,他們期待早日進行臨床試驗來驗證新型分子的有效性。
抗瘧疾藥物亦可打擊犯罪:檢測兇案現場的血跡
配合少量青蒿素(抗瘧藥),魯米諾(Luminol)試劑可以更好地工作。 在中科院徐國寶的帶領下,研究團隊試著將魯米諾與青蒿素結合使用,結果發現它比過氧化氫更加可靠、抗干擾能力更強。 在實驗室中,魯米諾 / 青蒿素混合試劑在鑒別血液和其它類似污漬(比如咖啡、茶漬和糖漬)的能力上更加優越。 新
NATURE:副作用阻礙抗瘧疾藥物在塞拉利昂的推廣
在12月初,在塞拉利昂公共衛生工作者給252萬人發放了抗瘧疾藥物。這一工作是為了遏制接近歷史最高峰的瘧疾發病人數,并且反過來,也是為了減少埃博拉病毒的誤診病例數量,因為部分的瘧疾患者具有與埃博拉患者相似的癥狀。政府計劃在1月中旬發放另一批抗瘧疾藥物。 但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限制這種稱為大規模
世界瘧疾日——零瘧疾從我開始-|-盤點瘧疾研究最新進展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五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諾氏瘧原蟲。一旦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進入人體,它們先在肝臟中增殖,隨后侵入紅細胞,在那里,它們導致所有的瘧疾癥狀。瘧疾能通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影響
抗瘧疾藥物氯奎寧或可有效抑制癌癥的侵襲轉移
近日,來自法蘭德斯大學聯辦生物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對實驗動物進行研究時發現,抗瘧疾藥物氯奎寧或具有明顯的抗癌效應,截至目前,研究者們推測氯喹可以增加癌細胞對化療的敏感性。研究者表示,氯奎寧同樣可以使得腫瘤組織的異常血管正常化,結果從一方面來講會增加癌細胞的屏障功能,進而阻斷癌細胞的擴散和轉移;
抗瘧疾藥物青蒿琥酯可用來治療直腸結腸癌
每年全球有男性癌癥病例746000人,女性癌癥病例614000人,結腸直腸癌患者(CRC)就約占10%。 在英國, 每天有110新病例被診斷為結腸直腸癌,其中包含一些掙扎在死亡邊緣的老年患者。即使他們接收最好的治療和預后,也不會將直腸結腸癌患者的5年平均存活率提高至超過60%。 對于全球范圍
屠呦呦青蒿素仍然是當前治療瘧疾首選藥物
近日,屠呦呦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IF=72)在線發表題為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的展望文章,系統總結了最近在治療瘧疾是所遇到的困難,同時給出了解決方案。最后,屠呦呦等人提到,被發現及使用四十年后,
世衛專家:青蒿素類藥物是抗擊瘧疾“有效武器”
當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美國拉斯克臨床研究獎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瘧疾項目協調員帕斯卡爾?林瓦爾德23日在日內瓦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青蒿素類藥物的問世為人類抗擊瘧疾的戰斗提供了“有效武器”。 林瓦爾德表示,過去10年全球死于瘧疾的人數下降了38%,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瘧疾
PLoS-Med:開發出針對兒童的新型瘧疾聯合藥物療法
近日,發表于國際雜志PLoS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西澳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一種青蒿素-萘醌藥物組合或許可以用于治療患無并發癥瘧疾的兒童。 瘧疾是一種以蚊為媒介進行傳播的寄生蟲病,其每年可導致將近60萬人死亡,許多不同種類的寄生蟲均可以引發瘧疾,而在某些地區,比如在巴布亞新幾
怎樣預防瘧疾?
瘧疾的預防,指對易感人群的防護。包括有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個體預防系瘧區居民或短期進入瘧區的個有,為了防蚊叮咬、防止發病或減輕臨床癥狀而采取的防護措施。群體預防是對高瘧區、爆發流行區或大批進入瘧區較長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個體預防的目的外,還要防止傳播。要根據傳播途徑的薄弱環節,選擇經濟、有效,
科學家發現可防控非洲瘧疾等蚊子傳播疾病的藥物
國際知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傳染病》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藥丸可以使人的血液對蚊子產生毒性并殺死它們,這將有利于防控蚊子傳播瘧疾等疾病。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組由英國主導的研究團隊將139名來自肯尼亞的志愿者分成三組。瘧疾患者被隨機選擇三天服用600mcg/kg或300mcg/kg伊維菌素或服
Nat-Commun:科學家開發出抵御瘧疾的新型改良藥物
???????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弗萊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抗瘧疾藥物阿托伐醌與其靶向蛋白結合的分子機制,文章中,研究者利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對攜帶活性成分的蛋白質進行了三維結構的解析,藥物阿托伐醌和氯胍的聯合作用常用于在世界范圍內預
科學家發現可防控非洲瘧疾等蚊子傳播疾病的藥物
國際知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傳染病》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藥丸可以使人的血液對蚊子產生毒性并殺死它們,這將有利于防控蚊子傳播瘧疾等疾病。 一組由英國主導的研究團隊將139名來自肯尼亞的志愿者分成三組。瘧疾患者被隨機選擇三天服用600mcg/kg或300mcg/kg伊維菌素或服用安慰劑。結果
瘧疾細胞圖譜,極大加快瘧疾研究和療法開發
瘧原蟲是瘧疾的致病因子,是具有不同形態發育階段的單細胞生物,每個階段都專門生活在極其不同的環境和宿主細胞類型中。這種形態多樣性的基礎是對它的緊湊基因組的嚴格調控,不過大約40%基因的功能仍然未知,這阻礙了有效藥物和疫苗開發的速度。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允許構建發育過程、細胞多樣性
瘧疾腎病的概述
瘧疾腎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和水腫,4種瘧疾均可并發此癥,但以三日瘧較多見。瘧疾所致的急性腎衰竭患者,可有高熱、大量出汗、攝入水量不足導致有效血容量降低,繼而代償性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加,腎血管強烈收縮,導致腎血流量明顯降低,則可引起或加重腎功能不全。[1]
瘧疾腎病的診斷
1、瘧疾的診斷 (1)多數病例在發熱前有時間長短不一的寒戰或畏寒。 (2)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持續數小時,然后很快下降,繼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小時測量體溫1次,分析體溫曲線,則可發現夜間的體溫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溫以下。 (3)發作有定時性,發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且有一定的規
瘧疾的鑒別診斷
對于癥狀不明顯的瘧疾,或疑似瘧疾的其他疾病,應進行鑒別。瘧疾有發熱和肝、脾腫大癥狀,應與有此特征性癥狀的其他疾病相鑒別。 1、與常見疾病鑒別 (1)血吸蟲病既往史中曾有在血吸蟲病流行區接觸過疫水和有尾蚴皮炎史。發熱和肝、脾腫大、消化道癥狀有腹瀉、黏血便等,常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吸蟲病試劑盒
瘧疾中醫診療技術
? 瘧疾是由雄性按蚊叮咬人體,將其體內寄生的瘧原蟲傳入人體所致的原蟲病。人類瘧疾有4種,由4種不同的瘧原蟲引起,即間日瘧、三日瘧、卵形瘧和惡性瘧原蟲所致。傳染原為現癥病人和無癥狀帶蟲者。唾液中含有孢子的雌性按蚊叮咬人是其傳染途徑。病人病前有在瘧疾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接受過
瘧疾腎病的病因
人類對幾種人體瘧原蟲普遍易感。瘧原蟲感染是本病的惟一誘因。人們發現同一時期內瘧疾流行區腎臟病發病率遠高于非流行區。臨床和組織學研究,在患者腎小球內免疫復合物中有瘧原蟲抗原物質,進一步證實了瘧疾是產生腎臟病的重要病因。
《瘧疾的診斷》解讀
本標準規定了瘧疾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適用于各類醫療機構和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瘧疾的診斷。? 本次修訂與2006年版相比主要做了如下改變:? 1.為了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通用文件相一致,修改了原標準術語和定義中的“帶蟲者carrier”,將其改為“無癥狀感染者Asymptomat
PLoS-Pathog:重磅!科學家鑒別出治療瘧疾的潛在藥物靶點
日前,刊登在國際雜志PLoS 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技術來調查在嚙齒類動物中誘發瘧疾的瘧原蟲生命周期晚期階段基因剔除后所引發的效應,相關研究或為后期闡明開發瘧疾療法的新型潛在藥物靶點提供希望。 目前臨床上急需治療瘧疾的療法,因為近些年
世衛組織呼吁瘧疾流行國家加強對瘧疾的防治
世界衛生組織4月24日在日內瓦推出新的瘧疾防治指導,呼吁瘧疾流行國家加強對瘧疾病例的檢查、治療和跟蹤監測,以拯救更多生命。 世衛組織指出,瘧疾流行國家應確保對每個疑似瘧疾病例進行檢查,為確診瘧疾患者提供可靠的抗瘧藥物,并通過及時和準確的監測系統跟蹤瘧疾疫情。目前在一半瘧疾流行的非洲國家
廣州生物院與美圣路易斯大學合作研究治療瘧疾藥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和美國圣路易斯大學世界健康與醫藥中心簽署了關于治療瘧疾藥物研究的合作協議,雙方最初合作將集中在瘧疾的新療法研究方面。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安全、有效和低價格的新型藥物:天門冬氨酰蛋白酶Plasmepsinv(PMV)抑制劑治療人類瘧疾。 瘧疾是一
瘧疾腎病的鑒別診斷
1、急性血吸蟲病 有血吸蟲病流行區的疫水接觸史和尾蚴性皮炎史,常見腹瀉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統癥狀和干咳等,與瘧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90%以上,以左葉較顯著,白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尾蚴膜反應、環卵沉淀試驗或大便孵化陽性。 2、絲蟲病 多數有既往發作史,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無貧血和脾
有關瘧疾的檢查介紹
1、血象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作后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初發時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并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2、瘧原蟲檢查 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瘧原蟲。并可鑒別瘧原蟲種類。骨髓涂片染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 3、血清學檢查 抗瘧抗體一般在
瘧疾實驗室檢查
1.除貧血外,白細胞總數減少。2.確診需要血液涂片找到瘧原蟲。瘧原蟲在急性發作前和發作期間易于找到。厚滴血片較薄血涂片檢出率高。對疑似患者多次未能檢到瘧原蟲者,可用0.1%腎上腺素(O.Olmg/kg)皮下注射,于注射后15、30分鐘采厚滴血片再進一步找瘧原蟲。必要時可在髂骨嵴做骨髓穿刺作厚滴骨髓片
瘧疾腎病的輔助檢查
急性可逆性腎損害腎活檢見腎小球系膜增厚,內皮細胞增殖及肥大,基膜不規則增厚。在免疫熒光下,可見IgM(為主)、IgG及C3在基膜內皮下及系膜區沉積。電鏡下見電子致密沉積物,部分可找到瘧原蟲抗原。三日瘧腎臟的病理改變,以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局灶性(約30%)或彌漫性增厚,毛細血管襻周圍及系膜細胞內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