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刊登在國際雜志PLoS 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技術來調查在嚙齒類動物中誘發瘧疾的瘧原蟲生命周期晚期階段基因剔除后所引發的效應,相關研究或為后期闡明開發瘧疾療法的新型潛在藥物靶點提供希望。 目前臨床上急需治療瘧疾的療法,因為近些年來瘧原蟲的耐藥性越來越強;瘧原蟲的代謝過程對其發育來講非常重要,同時其也作為新型的藥物靶點,然而在蚊子和宿主動物中所發生的瘧原蟲的生命周期或許讓研究人員很難對其進行研究。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對伯氏瘧原蟲(Plasmodium berghei)的重要代謝過程進行了研究,這種瘧原蟲會在嚙齒類動物中誘發瘧疾,而且其常常用作小鼠機體的研究,該瘧原蟲機體中所發生的代謝過程需要一種名為亞鐵螯合酶的基因(FC基因),該基因能夠幫其產生名為血紅素的化學物質。 血紅素合成對于伯氏瘧原蟲在文字中的發育,進而在嚙齒類宿主之間的傳播非常重要,但當在......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的抗瘧疾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重大突破!根治瘧疾有戲!選擇性抑制PfCLK3蛋白可殺死處于各個發育階段的瘧原蟲 doi:10.1126/science.aau168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
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的研究團隊解開了青蒿素強力瘧原蟲殺滅效果背后的謎團。青蒿素被認為是抵御瘧疾的最后一道防線,鑒于其耐藥性的出現,這些發現可能導向新療法的設計,從而對抗耐藥性寄生蟲。 該研究領導者之一、NUS理學院生物科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五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諾氏瘧原蟲。一旦瘧原蟲通過蚊子叮咬進入人體,它們先在肝臟中增殖,隨后侵入紅細胞,在那里,它們導致所有的瘧疾癥狀。瘧疾能通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影響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8月28日,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團隊和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尹航團隊合作,在《細胞》上在線發表了題為《抑制惡性瘧原蟲糖攝入的結構基礎》研究論文。同時,該研究的“姊妹篇”《靶向PfHT1蛋白正構-別構雙位點的選擇性抗瘧藥物開發》也于生物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 研究展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這是黨的十九大賦予我們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更是中醫藥工作者的擔當。中醫藥人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2018年,她和團隊將重點攻關青蒿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弗萊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抗瘧疾藥物阿托伐醌與其靶向蛋白結合的分子機制,文章中,研究者利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對攜帶活性成分的蛋白質
幾個月,甚至幾年,用來治療COVID-19的藥物或許都不會在藥店上架,但如今有數千名患者在醫院和診所中進行治療,因此,臨床醫生正在尋找已經獲批用于治療其它疾病的藥物是否能有效治療COVID-19。瘧疾,艾滋病毒和關節炎似乎與SARS-CoV-2沒有太多共同點,但為這些疾病開發的藥物顯示出了在大流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青松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課題組合作研發出針對惡性瘧原蟲PfPI4K激酶的新型高活性、高選擇性的小分子抑制劑CHMFL-PI4K-127。相比較傳統的抗瘧疾藥物只能清除紅內期的瘧原蟲,該新型抑制劑不僅能夠同時清除紅內期以及潛伏肝內期瘧
由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療中心的David Fidock、Caroline Ng、Barbara Stokes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Matthew Bogyo 以及他們的同事一起合作在《PLOS Pathogens》上發表了的最新研究:蛋白酶體抑制劑聯合其他藥物在治療耐多藥的瘧疾方面具有潛力。 由原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2日公布的一篇寄生蟲學論文,揭示了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的作用機制——確定青蒿素可針對100多種蛋白質發生作用。這項研究同時顯示,青蒿素會被血紅素這種特定的含鐵化合物激活。 目前對于瘧疾最有效的藥物就是青蒿素,以其為主的聯合療法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準療法,尤其在瘧疾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2日公布的一篇寄生蟲學論文,揭示了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的作用機制——確定青蒿素可針對100多種蛋白質發生作用。這項研究同時顯示,青蒿素會被血紅素這種特定的含鐵化合物激活。 目前對于瘧疾最有效的藥物就是青蒿素,以其為主的聯合療法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準療法,尤其在瘧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開發諸如癌癥等多種疾病的疫苗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來解讀當前癌癥、艾滋病等疫苗開發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1】Nature:特殊抗體或能幫助開發出廣譜高效性的HIV疫苗 doi:10.1038/s41586-018-0517-0 大約1%感染HIV
圖1. 抗瘧藥青蒿素。自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從中草藥植物青蒿 (Artemisia annua L) 中發現了青蒿素 (artemisinin) 之后,人們已合成許多青蒿素衍生物,其中包括活性比青蒿素更好的雙氫青蒿素 (dihydroartemisinin)。為了保護這一重要
“生物醫學的發展主要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一是發現,二是發明創造。”——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約瑟夫·戈爾斯坦 “很榮幸,這兩條路我都走了”——本年度拉斯克獎得主屠呦呦 青蒿是傳統中藥,最早載于《五十二病方》。《本草經》名草蒿,又名青蒿,自公元340年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以后,各代書籍屢
瘧疾是一種由寄生蟲通過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傳至人類并威脅生命的疾病。共有5種寄生蟲會導致人類瘧疾,其中惡性瘧原蟲和間日瘧原蟲危害最大。多年以來,瘧疾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致病的紅細胞內期,但是惡性瘧原蟲能夠對青蒿素在內的所有針對紅細胞內期階段的藥物迅速產生耐藥性,因此亟需新藥【1】。針對紅細胞外期階
2012年,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就曾在Nature雜志上發文,首次報道了II-型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I;去年這一研究組又詳細闡釋了豬源呼吸鏈超級復合物I1III2IV1的原子分辨率三維結構;在8月25日Cell雜志最新一期,楊茂君教授研究組首次成功解析了比呼吸體更高聚集形式的呼吸鏈超超級復合物
來自哈佛大學T. H. Chan公共衛生學院及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確定了人類紅血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是瘧原蟲侵入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入口點。這一稱作為CD55的蛋白對于惡性瘧原蟲侵入過程中能否將自身附著到紅血細胞表面起決定性作用。研究發現為開發出一些治療和預防瘧疾的新療法開辟了一條有前景的道
黎潤紅1 饒毅2 張大慶1(北京大學 1醫學部100191,2 生命科學學院 100087) 摘要 青蒿素的發現是在一個相當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完成的。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有關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成果的評價存在著諸多爭議,甚至在青蒿素發現的代表人物之一——屠呦呦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之后,相關的爭議
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9月23日將其2011年臨床研究獎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 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認為,屠呦呦教授領導的團隊將一種古老的
長期以來,間日瘧原蟲都被認為是“良性”的。事實上,它潛伏于肝臟,威脅著數十億人的健康。如今,科學家已開始對其展開攻勢。 惡性瘧原蟲會攻擊所有階段的紅細胞,而間日瘧原蟲的目標是網織紅細胞。 間日瘧原蟲是導致人類感染瘧疾的5種瘧原蟲之一。多年來,與導致“惡性”瘧疾的惡性瘧原蟲相比,官方認為間
圖片說明:顯微鏡圖像展示了T3.5如何存在于將紅血球感染的瘧原蟲中 你可以將其稱為一種治療的“優惠價”。一組瘧疾治療新藥的功效絕非僅僅殺死瘧原蟲那樣簡單——它們同時還能夠恢復一類名為喹啉的“老藥”的功效,而在此之前,全世界的瘧原蟲早已對喹啉產生了抗性。 幾十年來,瘧原蟲幾乎對所有人類
近日,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同濟大學醫學院傳染病與疫苗研究所張青鋒博士等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Artur Scherf教授合作,首次發現能控制兇險型瘧疾的關鍵調控因子——“PfRNase II”。這將為兇險型瘧疾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療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自然》雜志。
如果我們只顧著往前走,而不實施后續監測,那我們就有重復以前所有錯誤的風險。 在馬里東南部的一個村莊里,一位母親正在向嬰兒喂食預防瘧疾的藥物。 在馬里的9月,Louka Coulibaly站在一個混凝土建筑的陰影下,對十幾個男人和女人進行指導。Coulibaly是當地的醫療主管,他分發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發現的抗瘧疾藥物青蒿素舉世矚目。那么,青蒿素到底是什么藥物? 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只需1毫升含有瘧原蟲的血,然后用青蒿素控制著,一個癌癥患者就痊愈了……圖片來源于網絡 春節期間,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的演說被傳播成了武俠大片,瘧原蟲對抗癌癥被描述得像金庸作品里的以毒攻毒的“神方”般簡單、有效。 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癥是不是就如一些帖子傳播的那樣
1. Retrovirology:整合到人基因組中的古老逆轉錄病毒有助抵抗HIV-1感染 doi:10.1186/s12977-017-0351-8 在我們的進化過程中,病毒持續地感染人體。一些早期的病毒已整合到我們的基因組中,如今它們被稱作為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uman endogeno
昨天下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消息傳出后不久,一則“熱烈祝賀北大校友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招生辦”等多個北大官方微信公眾號傳播。 消息稱,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為第一志愿。 早在2
當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美國拉斯克臨床研究獎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瘧疾項目協調員帕斯卡爾?林瓦爾德23日在日內瓦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青蒿素類藥物的問世為人類抗擊瘧疾的戰斗提供了“有效武器”。 林瓦爾德表示,過去10年全球死于瘧疾的人數下降了38%,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的瘧疾
雷帕霉素是一種新型大環內酯類免疫抑制劑,其是從一種生存在拉帕努伊島上的細菌中分離出來的,最早期被研究作為低毒性的抗真菌藥物,1977年研究人員發現雷帕霉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開始把雷帕霉素作為治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的新藥進行試用。 如今隨著科學家們對雷帕霉素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這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