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球菌是一種可感染人體,引起腦膜炎和敗血癥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近日科學家們在腦膜炎球菌中發現了一種天然的溫度傳感器,這一傳感器使得細菌能夠逃避人體免疫反應,導致危及生命的感染。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25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該研究的領導者、牛津大學Sir William Dunn病理學學院Christoph Tang教授說“這些感染對于易感者,尤其是幼兒極其的危險,可以導致失明、腦損傷和肢體殘缺。我們希望這一研究將幫助我們了解腦膜炎球菌的致病機制,或有一天幫助我們防止嚴重的感染。” Tang教授研究小組發現,體溫升高會使得細菌生成更厚的保護層,這一稱之為莢膜(capsule)的保護層像一個“隱形斗篷”包繞著細菌,幫助它逃避免疫系統檢測。 他們的研究表明,當人們的體溫較高時他們有可能更容易受到腦膜炎球菌的感染,這解釋了流感爆發之后敗血癥和腦膜炎病例往往增多的原因。 研究結果還闡明了這些......閱讀全文
去年Nature出版社創辦了一新的Open Access期刊:“Scientific Reports”,這是Nature出版社對開放獲取的一種嘗試,目前這一期刊主要包括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和地球科學方面的內容。 近期第三軍醫大學,美國Frederick國家癌癥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抗生素在對抗細菌感染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已經拯救了數十億人的生命。本文中,小編整理了抗生素領域最新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1】Nat Microbiol:局部抗生素或能誘發意想不到的抗病毒反應DOI:10.1038/s41564-018-0138-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icr
T細胞作為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組分和效應細胞,在抵抗細菌病毒等外來病原體和殺傷癌細胞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文為大家帶來近期關于T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些學習進步! 【1】Nat Immunol:在慢性病毒感染期間,殺傷性T細胞引發惡病質產生 DOI:10.1038/s415
2019年9月24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迄今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29位在獲獎兩年內即斬獲諾獎,因此引文桂冠獎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諾獎風向標。 來自美國國立猶太醫學中心的研究者John W. Kappler和Philippa Marrack就獲得了2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核糖核酸(RNA)病毒逃逸天然免疫殺傷清除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證實RNA病毒通過誘導Siglec-G,促進RIG-I降解,抑制了先天免疫反應。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31號的《細胞》(Cell)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現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已經開始,2017年也已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突破性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首先對2017年Science雜志發表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于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病毒如何感染機體。 【1】Nat Microbiol:首次發現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細菌能互相協作促進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
生物通報道: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文章,證明了一種腸道細菌中的重要蛋白:Tir能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抑制宿主細胞的免疫作用,從而造成病原感染。這項研究揭示了一種前所未有天然免疫應答逃逸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病,并且至今仍是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單一傳染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2015年全球有1040萬新發結核病患者,有180萬人死于結核病。Mtb是一種胞內病原菌,可分泌多種效應蛋白
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病,并且至今仍是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單一傳染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2015年全球有1040萬新發結核病患者,有180萬人死于結核病。Mtb是一種胞內病原菌,可分泌多種效應蛋白
過去一年從基因編輯到眼組織修復等領域,我們目睹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以下便是2016年部分令人激動的研究報道: 基因治療:更精準 精準的基因組編輯將允許我們對一系列難治且有抗性的疾病進行治療,來自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的研究(Nature 528, 490-495,2016)讓我們離高度特異性的核
生物通報道 盡管當前的公共衛生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大腸桿菌疫情仍持續地滲入食物供應,每年造成了全球引人關注的疾病和死亡。現在研究團體獲得了一個重大的發現,發布在7月15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來自拉霍亞過敏和免疫學研究所(La Jolla Institute for Aller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CRISPR-Cas適應性免疫系統為細菌和古細菌對抗噬菌體和質粒入侵提供了核酸序列特異性的防御機制【1】。CRISPR-Cas系統分為6個亞型,其中II型CRISPR-Cas9和V 型CRISPR-Cas12a(Cpf1)系統被廣泛應用于基因組編輯和多種多樣的生物技術應用【2,3】。在噬菌體感染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文章,證明了一種腸道細菌中的重要蛋白:Tir能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抑制宿主細胞的免疫作用,從而造成病原感染。這項研究揭示了一種前所未有天然免疫應答逃逸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Immunology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1. Nat Med:利用特殊藥物偽裝T細胞可抑制HIV的傳播 刊登在國際著名雜志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利用阻斷T細胞向腸道運輸的抗體來“偽裝”免疫細胞或許實現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HIV感染模型中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相關研究就可
病毒免疫逃逸和宿主免疫耗竭是導致慢性病毒感染建立的重要因素。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慢性化比例大于70%,但機制尚不清楚【1】。長期以來,臨床上缺乏對HCV急性感染期肝臟原位免疫病理的觀察,基礎研究中缺乏合適的小動物模型,相關的研究受到非常大限制。 4月3日,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唐宏團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Robert Gallo團隊[1][2]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Luc Montagnier團隊
不知不覺,再過天2016年就離我們遠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那么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首次揭示RNA剪接與衰老存在因果關聯 doi:10.1038/nature20789 衰老是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抗癌療法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讓腫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療法出爐 doi:10.1126/science.aau0159 要聽媽媽的話:西蘭花是有好處的。長期以來與降低癌癥風險有關的西蘭花和其他十字
時間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11月份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11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相關文章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圖片來源:Drs. Christopher Parkhurst and David Artis (WCM) 【1】Nature:首次揭示機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國家開始大肆傳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兒出現“小頭癥”。雖然這個病毒對于成人來說癥狀非常輕微,然而對于非常脆弱的孕婦和新生兒而言,簡直像噩夢一樣的存在。近兩年來,僅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超過兩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頭癥。這些年來,病毒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癥患者的生死 DOI: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