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樣前體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一直被認為是老年癡呆癥的主要病因。它的一個片段,淀粉樣肽,可以在大腦中分裂和積累,導致被稱為老年斑的腫脹的白色球體,這是該疾病的一個標志。 然而,在最近發表在《Cell Report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研究人員揭示了app在大腦信號傳導方面的廣泛作用。圖片來源:NIH, Lennart Muck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部分 多年來,研究人員主要關注APP中Aβ段編碼的氨基酸序列,像是一個休眠的怪獸等待釋放。然而,在這項新研究中,神經生物學副教授Angele Parent和她的團隊證明,一個被切碎的app鏈的其他部分也很重要。其中一個部分在鞏固大腦的時空學習和記憶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阿爾茲海默癥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 Neurosci:新研究揭示大腦結構與阿爾茲海默癥以及自閉癥的關系 DOI: 10.1038/s41593-020-0602-1 近日,來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Wellcome-MR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發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0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技術儼然已經成了眾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從技術改良、疾病治療到作物改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離不開這項才進入科研領域短短幾年的技術。張鋒、胚胎編輯、George Church等熱詞讓CRISPR在2015年“屢次刷屏”。 筆者從去年開始關注CRISPR技術,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導讀: 據《華爾街日報》最新消息,制藥巨頭輝瑞公司星期六表示將停止阿爾茲海默癥和帕金森治療藥物的發現與研究,其認為這種行為徒勞且成本昂貴。為此,大約有300人將被裁員。 據《華爾街日報》最新消息,制藥巨頭輝瑞公司星期六表示將停止阿爾茲海默癥和帕金森治療藥物的發現與研究,其認為這種行為徒勞且成本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長期以來,很多老年人備受阿爾茲海默病的困擾,當然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尋找幫助克服該病的新方法和策略,隨著近年來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在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比如,日前刊登于國際雜志JACS 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蔚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研究就開發出了一種能水解淀粉樣蛋白beta的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如今,醫療成了蓋茨最看好的投資領域。 2017年,蓋茨個人及蓋茨基金會總共進行了22筆投資,其中有14筆來自醫療領域,占總投資事件的64%,投資總額超過5億美元。 在2018年1月9日的J.P 摩根大會上,蓋茨再次揭秘了其基金會的運作模式。 從微軟退休后,他一直專注于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阿爾茨海默病(AD)就像“小偷”,一點一點地偷走你的記憶,可我們卻束手無策,一批又一批臨床試驗的失敗讓我們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而如今,峰回路轉,來自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通過血液檢測成功診斷出臨床前期的
免疫治療是一種利用機體免疫系統來間接治療人類疾病的新型生物療法,近年來,科學家將這種方法廣泛用于治療多種人類疾病之中,比如癌癥、阿爾茲海默病、HIV、病原菌感染等。但目前研究人員研究較多的還是癌癥免疫療法,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
民間有句俗語:“孩子出過疹和痘,才算解了閻王扣。”這里的痘指天花,疹就是指麻疹。這句俗語,已經隨著疫苗的使用逐漸被人遺忘,由此可見疫苗是人類對抗疾病的利器。 然而,這把利器有時候是把雙刃劍——16幅照片,15個患兒,其中兩個孩子已經離開人世。《南方都市報》用一種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把疫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我國自1999年即邁入老齡化社會,根據2018年初民政部調查,全中國60歲以上老人人口比例已經達17.3% ,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失智癥是老年人口常見問題,國內一份研究發現,65歲以上人口的失智癥發生率是5.14% ,代表約每20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患有失智癥!在失智癥中,以1906年發現的阿爾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疾病領域的最近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Transl Med: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6870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現在全球約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大家對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一直有很高的關注度。轉眼間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文為大家盤點這半年來糖尿病
如果想解決衛生醫療系統成本高漲的危機,我們需要想辦法戰勝癡呆癥。 美國政界很少能達成一致。但在2007年,經過3年研究老年人護理的成本,民主黨和共和黨難得地達成了一致:老年癡呆是衛生醫療系統成本高漲的主要原因。 2007年,全球被診斷有老年癡呆的人不到3000萬,但很明顯,這些年這個數字猛漲
經歷了2015年的熱捧,2016年的資本小幅理性回歸,2017年上半年的熱潮趨緩后,泛泛的基因測序將無法持續吸引資本的目光,未來行業熱點在于技術突破,或者商業模式的突破。 (做一次全基因檢測,會產生100多G海量數據,其中能被用于科研與臨床應用的,只是蛋白編碼基因與少量的非蛋白編碼基因,占整體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單克隆抗體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早期,抗體類藥物主要是解決免疫原性問題,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單抗主要是鼠源抗體,包括免疫原性反應在內的安全性問題使其難以得到臨床認同。1989年Winter研究所用PCR方法克隆出機體全部基因,這為人類在不依賴鼠抗體的情況下直接制備人抗體奠定了基礎。如今,全人源抗體技
日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審核并評選出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感知機制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感知機制示意圖 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的繁衍生息,與人類生存環境和糧食安全息息相關。獨腳金內酯作為新型植物激素,
植入微電極陣列幫癱瘓患者恢復運動能力 美國學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報告稱,借助大腦運動皮層記錄信號,首次成功地讓一名癱瘓患者恢復多個手指、手和手腕的運動能力。 研究團隊在一位24歲四肢癱瘓的男性被試者的運動皮層中,植入了微電極陣列,隨后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解碼神經元的活動,并
3月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5項科學進展入選,分別是:基于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精子tsRNAs可作為記憶載體介導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MECP2轉基因猴的類自閉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
2019年2月28日,渤健公司宣布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美國及歐盟注冊商品名SPINRAZA)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用于治療5q脊髓性肌萎縮癥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以下簡稱SMA)。5q SMA是該病最常見的形式,約占所有SMA病例的95%。諾西那生鈉注射液
據近日在美國紐約舉辦的第13屆美國生物工業技術組織(BIO)CEO與投資者大會上的消息,美國生物技術工業組織和生物技術醫藥領域研究公司BioMed Tracker通過對2003~2010年新藥研發情況進行研究發現,目前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的整體成功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