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證明了海洋內波(海里的波浪)的冷卻功能可為珊瑚礁營造一個抗熱環境,或有助防止和更準確地預測珊瑚白化。相關論文刊登于《自然-地球科學》。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遭受由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等極端氣候引起的泛熱帶白化現象威脅,但白化模式很難預測,在較深的水域尤甚。目前,大部分白化預測都是基于由衛星收集的海水溫度數據做表面評估。但這些數據只反映了海洋表面溫度以及相對大面積的溫度平均值。 中國香港科技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圣地亞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就內波對太平洋西面、中部及東面珊瑚礁的溫度影響進行了定量分析。該團隊花了數年時間,在日本、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拿馬不同海深的珊瑚礁位點量度溫度,并記錄了在2015年和2016年因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加熱事件。 通過自主研發的新型過濾方法,該團隊從溫度記錄中提取內波訊號,以比較有內波及無內波海域的加熱情況。結果顯示,內波的出現有助減少該海區的酷熱......閱讀全文
《自然—生態與演化》 改善水質可增強珊瑚礁恢復能力 《自然—生態與演化》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暴露在較差水質中的珊瑚礁受干擾后的恢復速度較慢,且更易受到珊瑚疾病的感染。研究發現,改善當地水質或能幫助部分珊瑚礁更好地抵抗氣候變化引起的白化,但并不足以拯救那些最具標志性的珊瑚礁。 氣候變
《自然-生態與演化》本周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Water quality mediates resilience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指出,暴露在較差水質中的珊瑚礁受干擾后的恢復速度較慢,且更易受到珊瑚疾病的感染。研究發現,改善當地水質或能幫助部分珊瑚礁更好地抵抗氣候變
根據《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Stress-resistant corals may not acclimatize to ocean warming but maintain heat tolerance under cooler temperatures,抗熱珊瑚在較低溫條件下仍可以保持健
(上圖)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變化:過去的變化和未來預估。右側樣條為2081-2100年預估值。(下圖)新的海洋熱含量估計(藍色)比IPCC-AR5中的五個估計(灰色)顯示出更強的同期海洋變暖速率。氣候模型的同期模擬結果(黃綠色)和新的觀測估計一致。 海洋變暖是全球變暖的一個核心和基本指標。
多個國內外機構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2018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2018年全球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比1981-2010年的平均狀態高了19.67×1022焦耳,比歷史第二高的年份2017年高出0.91×1022焦耳——相當于中國2017年全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海洋保護區內的珊瑚礁(上)和允許捕魚的藻類覆蓋的珊瑚礁(下)。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全世界的珊瑚礁如今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團滅”,光芒漸失。 珊瑚礁及其形成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珊瑚物種多樣性的加速減少。但我們卻并不了解這將會帶來怎樣嚴重的后果。 近日,澳大利亞
聯合國氣候協約的193個成員國每年一度聚集起來討論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如此已經進行了20多年。哥本哈根會議一年之后,氣候變化在許多領域和地區的問題變得更為突出。 據美聯社消息,美國的頂級科學家們已宣布行動起來拯救地球環境。 美國國家科學院去年5月份的一份報告中斷定
在海底種珊瑚,好比在陸地上植樹造林,但要與天斗、與海斗,不知難上多少倍!海洋女科學家黃暉近20年來,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珊瑚夢”。她帶領團隊,已成功在南海海底種植了十萬多平方米的珊瑚。▲黃暉團隊在中科院南海所人工培育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西沙老龍頭,面對南海萬頃碧濤。呼嘯海風,卷起層層疊疊海浪,擊
來自11個國內外機構的14名科學家聯合發布的最新海洋觀測數據顯示,繼2017、2018年海洋創紀錄變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時,過去五年是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五年、過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發表在Advances in Atmosp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近50年來,華南地區氣溫顯著上升。 近日廣東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氣候對華南地區影響如何?昨日,首份《華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公布。該報告透露,近50年來,華南地區氣溫顯著上升,以珠江三角洲和冬季最為明顯,珠三角城市群成為比周邊高出0.6℃—0.7℃的“熱島”;
保護全世界珊瑚礁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采取嚴厲措阻止全球變暖。這是對澳大利亞的標志——大堡礁的3處大面積死亡珊瑚進行的一項最新分析得出的結論。研究發現,因氣候變化導致的反復白化將考驗珊瑚礁的韌性。 并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檀香山市夏威夷海洋生物學研究所珊瑚礁生態學家James Guest表示,這一令
珊瑚礁,眾多海洋生物繁衍棲息之地,歷史上無數生命的進化源泉,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寶庫,被稱為“海底森林”。但全球變暖引起的海水溫度上升,已導致珊瑚礁發生了嚴重的白化,這種破壞對其生態系統產生了致命性影響。紅腳鰹鳥是在中印度洋查戈斯群島上安家的幾種海鳥之一,它們的糞便會進入鄰近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為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年發起了“清潔海洋”運動,敦促各國制定防治政策;12月4日~6日即將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污染將是重要議題。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海涌著謎一般的深邃,詩一般的靜謐,撩撥著人們悸動的情愫,它激發人類熱情,催動人類征程,賜予人類財富。 為了揭開
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深海珊瑚發出奇異光芒的原因——幫助它們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 科學家早就知道,在淺水中,這種生物體會發出綠光,而這是通過將熒光蛋白質作為一種“防曬霜”所形成的。這些蛋白質能夠吸收有害的紫外線并重新釋放出綠光,同時保護與它們共生的藻類——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了珊瑚生長所需的大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證明了海洋內波(海里的波浪)的冷卻功能可為珊瑚礁營造一個抗熱環境,或有助防止和更準確地預測珊瑚白化。相關論文刊登于《自然-地球科學》。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遭受由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等極端氣候引起的泛熱帶白化現象威脅,但白化模式很難預測,在較深的水域尤甚。目前,大部分白化預測
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發現,內陸河流徑流的水質下降會妨礙受白化等破壞性因素影響的大堡礁珊瑚自我修復,改善當地水質將有助于提高珊瑚礁的“自愈”能力。 縱貫于澳大利亞東北沿海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全長2300多公里。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這些顏色來自寄居的藻類,這些微小的共生藻也通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環境科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調查顯示,若無珊瑚礁,全球每年因水災造成的損失預計將增加一倍。這一發現表明,珊瑚礁不僅可以保護海岸人員和財產,還可以節省抗洪開支。圖片來源于網絡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研究人員邁克爾·貝克及其同事,此次使用洪水模型來估算珊瑚礁每
由于全球變暖,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海冰銳減,一只北極熊母親和她的兩只6個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記者1月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通過海洋分析數據顯示:2017年是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熱的一年。 分析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上層2
1 植物群體遺傳蛋白質組學 1.l 遺傳多樣性蛋白質研究基于基因組學的一些遺傳標記,如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SR(Simple Sequen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可能比人們認為的更頑強。一項新研究發現,盡管白化事件威脅大堡礁珊瑚,但能夠“熬過”白化的珊瑚會變得更為堅韌,能更好地抵御環境壓力。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但這些顏色并非珊瑚本身所有,而是來自寄居于珊瑚體內的海藻。微小的共生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
美 國 加快推進北極戰略,推動近海能源開發,深海考察和科研活動成果顯著。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4月,美國出任北極理事會主席國。為加強北極海洋資源研究,保護北極環境,主導國際合作,美已增加政府預算,加快推
國家住建部近日把三亞列入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市委、市政府目前已制定行動方案,明確推進的目標和時間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琦表示,要舉全市之力,推進城市“雙修”“雙城”工作,把三亞做強、做精、做優、做美。張琦要求領導干部努力踐行“三嚴三實”,推動“雙修”“雙城”早日取
新聞緣起 近年來,自然因素造成海島不斷消失的情況正在成為全球性問題。在南中國海四大群島中,有些珊瑚礁島的面積正在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漁民的破壞性捕撈作業方式為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威脅。 珊瑚碓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最大程度上反映海洋
法國“塔拉”號科考帆船圖片來源:塔拉科考基金會 日前,法國塔拉(Tara)科考基金會秘書長羅曼·特魯布萊在法國駐華大使館,展示了科考帆船“塔拉”號在太平洋拍攝的色彩斑斕、生動美妙的珊瑚群影像,當如詩畫面旋爾變成珊瑚群因全球氣候變暖而大片白化死亡,沉寂如灰燼時,令人震撼。 “塔拉”號將于2月24日
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S. Levitus于2000年在《科學》(Science)撰文正式發布第一條全球上層海洋熱含量變化時間序列,發現20世紀下半頁全球海洋次表層升溫的現象以來,全球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2013年發布的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第五期評估
如果全球變暖以目前的速度繼續,全世界的珊瑚礁到2070年可能會全部消失。本周,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Tiffany Morrison、Terry Hughes和同事在《自然》上發表評論 Save reefs to rescue all ecosystems,敦促珊瑚礁保護團體采取
據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近日介紹,由于印度尼西亞西北部海域的海水溫度急劇升高,2004年在大海嘯當中幸存下來的珊瑚目前正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消亡,這種危害正在向亞洲其它海域的珊瑚礁擴散。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聘請的一些海洋生物學家前一段時間在蘇門答臘島的亞齊省附近海
較弱THC為10萬年冰川周期創造條件 一項新研究提示,對熱鹽環流(THC)——這是海洋大規模循環模式的一個特別特征——的一個重大干擾啟動了在中更新世過渡中的一個變化,該過渡將地球的冰期—間冰期周期從大約每周期4 萬1000 年增加至每周期10 萬年。這一發現可幫助解釋地球為什么會在中更新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