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密碼安全領域——量子密鑰分發實際安全性研究中獲得重要突破,利用探測器雪崩時的漏洞,量子黑客可有效控制該探測器的響應,并獲取全部密鑰信息而不被感知。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近日刊發了以上科研成果。 隨著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速率不斷提高,單光子探測器的后脈沖效應將顯著增強。后脈沖是指探測器中的雪崩光電二極管在發生雪崩之后,一段時間內隨機產生二次雪崩的現象,其非完美性會帶來安全性漏洞,是實際系統安全性測評的重要內容。過去忽略后脈沖效應的模型需要修正。 鑒于此,科研人員基于自身多年來對探測器的深入研究,針對量子密鑰分發系統中單光子探測器實際特性提出了新的模型。該模型將高階后脈沖考慮在內,給出了新的計數率和誤碼率的計算方法,顯著提升了高速實用化系統的核心性能指標。 雪崩光電二極管探測器的非完美性會帶來安全性漏洞,是實際系統安全性測評的重......閱讀全文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潘建偉,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百人計劃”、教育部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入選者。2003年被奧地利科學院授予青年物理學家最高獎Erich Schmid獎。 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同事一起,利用先進的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世界上
量子密碼學和現代密碼學的博弈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信息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密碼作為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撐備受重視,各國都在努力尋找和建立絕對安全的密碼體系。由于近年量子信息尤其是量子計算研究的迅速發展,現代密碼學的安全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在不久前舉行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隨著2018年的即將到來,2017已離我們越來越遠。回顧發展歷程,總結經驗啟示,瞻望美好未來,謀劃創新思路,是對來年的提前布局、未雨綢繆,也是對來年太赫茲科技帶給我們更多驚喜和突破、迎來更為廣闊發展前景的期待。回首2017,太赫茲科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太赫茲產業應用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展望20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百
2014年,中國科學界的第一件大事,是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頒獎。因為有“國際首創”的硬指標,2000年以來的14年中,該獎項僅僅頒出5次,可謂是中國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大獎。這次獲獎的“鐵基超導”,也不可避免地被人們用放大鏡審視,贊賞者說有諾獎資格,批評者則指出,日本科學家早就提出了思路,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一旦信件被中途拆開,就會留下泄密的痕跡。量子密鑰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就像火漆一樣,但比火漆更徹底。一旦有人試圖打開信件,量子密鑰會讓信件自毀,并讓使用者知曉。” 信息社會里,密碼無處不在。相比忘記密碼所造成的煩惱而言,密碼失竊有可能造成的損失則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郭光燦院士談量子信息技術 量子特性在信息領域有著獨特的功能,在提高運算速度、確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和提高檢測精度等方面可能突破現有經典信息系統的極限,于是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相結合便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分支——量子信息科學。 近年來,量子信息在理論和實驗上已經取得重要突破,引起各國政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實驗發現三重簡并費米子;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研發出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制備出多粒子糾纏態;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推動實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導和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鼓勵創造的社會風尚,按照《上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會的有關要求
3月12日,有媒體報道稱,攻破量子加密技術可能并不需要什么神兵利器,因為量子加密技術本身就存在物理缺陷。報道援引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組的一篇尚未正式發表的工作。 3月14日,清華大學王向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等量子研究者撰文解釋了量子加密技術的破綻到底在哪里。他們指出,雖然現實中量子通
16日凌晨,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中國在量子科學領域的這一“領跑動作”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因為這不僅標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更有媒體預測,伴隨著量子信息技術逐漸走向實用化,其衍生出的量子通信技術,被譽為是繼微電子信息之后,最有可能引發軍
“他們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曾這樣評價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團隊。 潘建偉的團隊是中國科大量子調控領域四個主要團隊之一。所謂量子調控,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去操縱光子、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狀態和相互作用
采訪潘建偉院士的地點約到了上海,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安排記者采訪的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杜先彬老師一再解釋:潘院士實在太忙,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之后還要參加中科院的一個重要會議,若不行的話只能“緊盯插空”了。而前一天晚上,潘建偉還在醫院檢查治療。 我國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于2016年
當前創新驅動已成國策,面向科學前沿開展原始創新,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研方向,已經成為我國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一個又一個基礎科學前沿披荊斬棘、屢獲佳績:量子通信、鐵基超導、中微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干細胞、納米……一個個原始創新成果,為中國科研步入新原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2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上產生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自然》雜志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回顧2017年我國科技界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
量子通信技術基于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為了拓展應用、與現有通信系統兼容以及大量減少成本,需對點對點的通信方式進行組網并充分利用經典通信設施。與此同時,量子克隆技術的出現也使得我們開始重新審視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問題。量
一、設立宗旨 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出資設立,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和協調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國科學院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平臺開展前沿領域和綜合交叉領域研究,開拓新的研究方向,發揮空間科學衛星的效能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2012年,科學界充滿著淚水。83歲的希格斯熱淚盈眶,在他預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了它,這歷史性的一天“能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簡直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科學界也充滿歡樂。“輪子!這是輪子!”“好奇”號火星車在紅色星
美 國 研制出接近人腦的計算體系,“沃森”成為辯論高手,首臺商用量子計算機問世,制造出運行最快的有機薄膜晶體管等。 何屹(本報駐美國記者)美國政府機構宣布計劃把互聯網域名系統等的管理權移交給“全球利益攸關體”,放棄部分互聯網管理權。 美國外國情報監控法庭繼續延長國安局大規模電話監聽項目的授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7年10月10日-13日,國內分析測試行業影響力最大的展會——BCEIA2017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展出當今國內外分析測試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先進儀器設備。本次展會上,組委會頒布了BCEIA 2017新產品獎,共計22家國產儀器廠商、74個產品。其中獲獎最多的廠商是賽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