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的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減低是檢驗主管技師考試的內容,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稱為粒細胞減低癥,低于0.5×109/L時,稱為粒細胞缺乏癥。 1)某些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流感等。如無并發癥,WBC減低(<2×109/L),與細菌內毒素、病毒作用使邊緣池粒細胞增多,循環池粒細胞減低,或抑制骨髓釋放粒細胞等有關。 2)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少數急性白血病。如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呈“三少”(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均減低),WBC低于l×109/L,以淋巴細胞為主。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9/L時,感染危險性極高,<0.2×109/L時,預后很差。 3)慢性理化損傷:如電離輻射(X線等)、長期服用氯霉素后,可抑制骨髓細胞有絲分裂使WBC減低。臨床上,藥物性中性粒細胞減低癥很常見,與免疫、細胞毒性、過敏體質有關,兒......閱讀全文
(1)過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原理] 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漿中含有的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能將底物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新生態氧,它將四甲基聯苯胺氧化為聯苯胺藍。聯苯胺藍自我脫氫氧化,顯棕色四甲基苯醌二胺,再加入亞硝基鐵氰化鈉與聯苯胺藍結合,可形成穩定的藍色顆粒,定位于細胞漿內
(1)過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 [原理] 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漿中含有的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能將底物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新生態氧,它將四甲基聯苯胺氧化為聯苯胺藍。聯苯胺藍自我脫氫氧化,顯棕色四甲基苯醌二胺,再加入亞硝基鐵氰化鈉與聯苯胺藍結合,可形成穩定的藍色顆粒,定
一. 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 是臨床血液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工作。 ● 血細胞形態學適用于臨床血液病診斷快速簡捷的要求。 ●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學及超微結構、免疫學、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造血干細
一. 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 是臨床血液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工作。 ● 血細胞形態學適用于臨床血液病診斷快速簡捷的要求。 ●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學及超微結構、免疫學、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造血干細胞及其細胞因子、
白細胞是一類有核的血細胞。白細胞不是一個均一的細胞群,根據其形態、功能和來源部位可以分為三大類: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白細胞與紅細胞和血小板一樣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在細胞發育過程中又都是經歷定向祖細胞、前體細胞,而后成為具有各種細胞功能的成熟白細胞
全自動五分類血液分析儀的五分類指的就是將血液中的白細胞分成五個類別: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0.04~0.50)×109/L;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細胞0.5%~5%,(0.02~0.50)×109/L;嗜堿性粒細胞0%~1%,(0~0.1
一、白細胞計數人體外周圍血中的白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它們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機制消滅原體重 ,消除過敏原和參加免疫反應,產生抗體等從而保證機體健康。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起源于共同的祖細胞,即多向骨髓祖細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or,CFU-S)
&nbs
一.睡眠性陣發性血紅蛋白尿PNH睡眠性陣發性血紅蛋白尿(PNH)是一種獲得性造血干細胞異常,臨床主要表現為骨髓喪失造血功能、血栓、慢性溶血性貧血急性發作。PNH的發病率很低,發病原因不詳,可能與再生障礙性貧血有關系。PNH的臨床表現不一,疾病進程多變,給臨床的診斷治療和疾病研究帶來很多困難。最近15
嗜酸粒細胞(eosinophil,E) 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為髓系干細胞分化而來的嗜酸粒細胞祖細胞(CFU-EO)所產生。嗜酸粒細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細胞產生,因此,嗜酸粒細胞與免疫系統之間有密切關系。嗜酸粒細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
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目前已是國內外臨床檢驗最常用的篩檢儀器之一,與傳統方法相比,有著精度高,速度快,易操作,功能強的強勁優勢,尤其是現有先進血細胞分析儀(如Sysmex XE2100和貝克曼庫爾特LH755)不僅應用多項檢測原理對各項血細胞檢測參數進行分析檢測,而且可與血涂片制備和染色儀有效結合,
本文最早發表于丁香園臨床檢驗板塊,原作者:yuxian1022例1.EDTA依賴性血小板聚集(看片要點):患某,呼吸內科,男,發熱待查,今日查血常規,PLT 9×109/L,查看儀器見提示血小板聚集,再查昨日血常規,PLT 8.5×109/L,歷次醫囑顯示昨日已輸血小板,并骨穿行細胞學檢查。聯系臨床
(一)一般性狀檢查, 1.顏色 正常腦脊液為無色透明液體。 (1)紅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見于穿刺損傷、蛛網膜下腔或腦室出血。 (2)黃色:常因腦脊液中含有變性血紅蛋白、膽紅素或蛋白量異常增高引起,見于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膽紅素超過256/μmol/L或腦脊液中膽紅素超過8.6μmol/L
95%以上的淚液由淚腺分泌,包括基礎分泌和反射分泌。前者的分泌活動無神經支配,日夜不停;后者的分泌受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和感覺神經等支配。當機體受到局部、全身或精神刺激時,通過神經反射產生淚液分泌效應,大量分泌淚液,形成淚流。 淚液由粘液、漿液和脂質組成。粘液比例<0.6%(睡眠時可達2%)
近年來,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新技術新設備不斷進入檢驗科,自動化程度明顯提高,細胞形態學檢查隨著現代化儀器的進入而被淡化,任何先進的血液分析儀都無法完全準確地識別血液中所有細胞,尤其是異常細胞,要解決問題還必須依靠顯微鏡檢查技術。 鏡下血涂片檢查應當是對血液分析儀檢測的一
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的臨床意義分析: 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于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灶的范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輕度
隨著尿分析儀的普及,其簡單、快捷的優點被人們所接受,但由于試紙帶在測定過程中易受尿液中化學因素的干擾,現將尿液分析試紙原理和臨床進行全面分析。報告如下:一、葡萄糖: 1、反應原理:采用酶法測試,用兩種酶,分別是葡萄糖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主要反應過程如下:現階段,所有的試紙都是采用酶法,因為酶法相比較
1.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RDW是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異質性的參數,以標準差或變異系數來表示(CV%),有助于貧血的診斷與鑒別。根據RDW和MCV可對貧血進行分類。
自身抗體是指針對自身組織、器官、細胞及細胞成分的抗體,分為天然自身抗體和病理性自身抗體。天然自身抗體存在于健康人和動物血清中,多為 IgM(即“免疫球蛋白M”) 型,主要識別細胞內的抗原、細胞膜或分泌成分,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清除體內的死亡細胞碎片等),與自身抗原親和力低但具有廣
(二)外周血異常白細胞形態(瑞-姬染色情況下)1 .中性粒細胞的毒性變化在嚴重化膿性細菌感染、敗血癥、惡性腫瘤、急性中毒、大面積燒傷等病理情況下,中性粒細胞可發生一系列形態改變,它們可各自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出現。 觀察中性粒細胞的毒性變化,對估計疾病的預后有一定幫助。(1) 大小不均 (anisoc
二、與白細胞周圍的血小板衛星現象有關的假性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衛星現象是存在于EDTA抗凝血中的一種休外現象,這種現象是血小板鉆附在成熟中性多核細胞周圍或者偶爾勃附在其他細胞周圍呈衛星狀分布而得名。這種現象的發生率為1.2萬分之一,其臨床意義尚不清楚。有時候與機體的自身免疫過程有關,但大多數情況下與特殊
概要:在血常規檢驗工作中嗜堿粒細胞正常或減少無臨床意義,增多非常少見,假性增多曾有報道;而嗜堿性粒細胞本應增多,但實際檢測結果不高或假性減少則非常罕見,甚至未見報道。血細胞分析儀已經成為血常規檢驗必用的實驗手段,特別是具有五分類能力的血細胞分析儀,目前已經非常廣泛的應用,而且基本能夠滿足臨床診斷及實
多聯試帶的基本結構采用了多層膜結構:第一層尼龍膜起保護作用,防止大分子物質對反應的污染,保證試帶的完整性;第二層絨制層,包括碘酸鹽層和試劑層,碘酸鹽層可破壞維生素C等干擾物質,試劑層與尿液所測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第三層是固有試劑的吸水層,可使尿液均勻、快速地浸入,并能抑制尿液流到相鄰反應區;最后
骨髓細胞臨床檢驗意義:臨床意義 [正常] 骨髓細胞增生活躍; 白細胞成熟粒細胞占多數,形態正常,以中性分葉、桿狀核、晚幼粒細胞為主; 幼紅細胞以中幼及晚幼紅細胞為主,形態正常; 粒紅比3~5:1; 周圍血象正常。
一、漿膜腔積液檢驗1、漿膜腔液量[正常參考值] 胸膜液:<30ml; 腹膜液:<100ml; 心包膜液:20-50ml。[臨床意義] 在正常情況下,漿膜腔內有少量液體起潤滑作用。若有多量液體貯留,形成積液,即為病理變化。這些積液因部位不同而分別稱為胸膜積液(胸水)、腹膜積液(腹水)、心包積液等。
髓過氧化物酶缺乏癥:(myeloperoxidase deficiency,MPO)是一種遺傳性吞噬細胞內髓過氧化物酶缺陷的免疫缺陷病,該病罕見。多有家族史,自幼反復發生細菌或真菌感染[5,6]。MPO是吞噬細胞殺菌系統中另一酶系統當酶活性甚低時,使中性粒細胞完全缺乏MPO-H2O2-鹵化物系統的殺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nbs
白細胞(WBC)計數【正常參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0~20.0)×109/L;兒童:(5.0~12.0)×109/L。【臨床意義】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兒白細胞最高,兒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個月至分娩后4~5天,經期,飯后,劇烈運動后,寒冷及情緒激動時等
核心提示: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于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灶的范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分率有所增高; 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于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灶的
粟秀初 腦脊液細胞檢查雖已開展了近百年,但在其早期的大部分時間內,由于細胞收集器和方法上的缺陷,一直未被重視和獲得應有的發展。直至1966~1976年國外watson、komp、wood-truff、hasen和ito等相繼報道了“腦脊液細胞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