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科學知識和科學過程的理解方面,美國人仍有很大的差異。 皮尤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一項新調查顯示,美國人的科學知識水平因教育、種族和性別而異。 許多美國人能回答一些有關科學概念的問題——例如,大多數人都能正確回答有關抗生素濫用或“潛伏期”定義的問題。但是,很少有人能認識到科學假設該如何陳述,或能確定堿是抗酸劑的主要成分。 “在這個信息容易獲取的時代,人們有時會就哪些信息是真實的、哪些是錯誤的展開激烈辯論。這項調查旨在評估公眾對科學事實和科學過程的理解程度。”皮尤研究中心科學與社會部主任Cary Funk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 美國學者喬恩·D·米勒認為,科學素養應該被看作是社會公民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對于科學技術的理解,包括對科學基本知識和基本觀點的理解;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對科學對社會影響的理解。而該調查圍繞的也是這幾個基本方面。 簡單“小”問題 你知道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屬于什么嗎?一輛時速40英里的汽車......閱讀全文
李大光,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到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3.27%,這顯示中國人整體科學素養偏低,在與2001年的歐盟15國、美日等國比較時發現,中國人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排
■ 在科學普及中,“公眾”包括各方面社會群體,除科研機構和部門外,政府和企業中的決策及管理者、媒體工作者、量大面廣的創業者、作為科技最終用戶的消費者等都在其中,任何一個群體的科學素質相對落后,都將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短板”。 ■ 科學形成于認知和利用自然界的長期實踐。它是系統化的知識,也是掌握
2018年年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分別發布的兩個年度榜單中,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而飽受爭議的賀建奎都位列其中。 這件轟動世界的負面事件,是因為忽視了重要的倫理考量,為了不確定的利益讓人類面臨未知風險。這也帶給國內學術圈一次群體式的自我警示:一方面,科學試驗需要更加嚴格的倫理規
2018年年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分別發布的兩個年度榜單中,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而飽受爭議的賀建奎都位列其中。 這件轟動世界的負面事件,是因為忽視了重要的倫理考量,為了不確定的利益讓人類面臨未知風險。這也帶給國內學術圈一次群體式的自我警示:一方面,科學試驗需要更加嚴格的倫理規范
從今年1月初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在我國不斷蔓延,牽動了幾乎所有國人的心。隨著疫情的發展,各種“謠言”“偽科學”和所謂的“建議”滿天飛,更加劇了人們的焦慮與恐慌。于是,有網友感嘆“科學永遠干不過‘偽科學’”。 這提醒我們,國人的科學素養亟待提高。 2018年9月,中國科協公布的第十
7月17日,中國科學院學部舉行“科學教育”論壇,來自高校、研究所、教育部的六十多位院士、學者為我國科學教育發展獻計獻策。北京大學原校長、中科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委員會主任周其鳳院士說:“科技競爭從根本上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靠教育,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離不開科學教育。”這
日前,由中國科學報社發起,騰訊網協辦的“回歸科學精神,拒絕低俗迷信”系列活動向全國知識界發起倡議,呼吁全國知識界人士提高自身科學素養,抵制低俗迷信,為倡導全民科學精神,建設創新型國家盡到相應職責。截至9月23日,已有101名院士力挺簽名活動,同時,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數據來源: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 【編者的話】 前不久,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雖然有提高,但仍只相當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報告再次引起大家對科普的關注。 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高素質的國民,離不開科學精
中考和高考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小學教育改革中最為根深蒂固的“頑疾”。我國教育家劉道玉曾說:“中國孩子的想象力狀況令科學界陷入憂慮。只有高考‘指揮棒’變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來。” 對此,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丁邦平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評價和考核制度改革、課程改革、教師的專業培養
防脫發的“暗物質”洗發水、修復松弛的“石墨烯”保暖衣、包治百病的“量子”醫療器械……當下,貼著“高科技”標簽的養生保健產品頻頻出現。一些不法商家借助高科技標簽,吹噓產品有神奇效果,忽悠消費者,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81.3%的受訪者感覺現在偽科技產品
通過學而思網校平臺,國內中小學生可以跟著北京大學的教授學化學、做實驗。6月6日,學而思網校與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將共同研發大科學課程體系。學而思網校總經理陳寧昱(左)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書記馬玉國(右)簽訂合作協議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是在原北京大學化學系的基礎上發展起
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存在科學,無時無地不需要科普。從近年來各類優秀科普作品獎的參評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國科普作品整體上呈現出數量穩步增長,種類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動人,水平日趨提高,原創作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凝聚了每一位科普人的心血,值得每一位科普人自豪
3月14日,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去世令中國“粉絲”唏噓不已。這位科學巨匠,不僅撰寫過《時間簡史》等諸多優秀的科普作品,還客串過《生活大爆炸》《星際迷航:下一代》等熱門劇目,為科學知識的普及作出了杰出貢獻,也因此成為科學精神的象征。 如今,科普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霍金在國人心目中的熱度,
李象益在進行科普講座 巴西當地時間11月24日19時05分,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原中國科技館館長、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專家李象益,在巴西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科學中心大會上,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加獎。 卡林加獎創立于1952年,每年頒發一次,主要獎勵在普及科學技術方面有突出
暑假伊始,浙江省教育廳等10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距離國家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不到兩年,各地都在積極推動落實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的舉措。 由于目前的研學旅行并沒有特別高的門檻,眾多旅行社和教育機構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
通過聯合中科院等中央在京單位開展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北京市撬動了數十億元科技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北京市科普志愿者為小朋友們現場進行科普展示 科普志愿者隊伍是科普工作的有力支撐。我們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部門,建立“百支”科普志愿者小分隊,重點發展安全健康、節能環保、應急避
“有哪些教育領域的基礎性問題需要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方法來解決?如何用新方法認識教育規律?這是教育界面臨的時代命題。”在日前由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組織召開科學基金教育信息科學與技術(申請代碼F0701)資助管理工作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陳麗教授的提問正是與
人們經常說要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在科研過程中如何體現?怎樣激發科學研究內生動力?近日,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建國。 團隊協作精神也是科學精神的一方面 科技日報:怎樣理解科學精神,它包含哪些內容? 王建國:要理解科學精神,首先要理解科學的內涵。科學,不單單是指
人們經常說要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在科研過程中如何體現?怎樣激發科學研究內生動力?近日,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建國。 團隊協作精神也是科學精神的一方面 怎樣理解科學精神,它包含哪些內容? 王建國:要理解科學精神,首先要理解科學的內涵。科學,不單單是指科
安全理念要有轉變□ 何祚庥(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溫家寶總理不久前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我國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很及時,我很認同;而且我認為不能把國務院的決定簡單化,必須嚴格地從核安全、核政策、核資源、核價格等各方面進行重新評估。我首先反對國內相關人士說的
《科學論:科學的三維世界》,李醒民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定價:158.00元 他,從1980年寫畢業論文開始,到畢業后做研究至今30年里,寫了36篇論文,翻譯了15本書,出版過17本著作,從未申請過課題,也不參與任何評價,不曾拿過國家一分錢。他就是中國科學院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了精辟論述,強調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順應時代特征、事關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
“看!這是《化學總動員》動畫片,這是《我們需要化學》短視頻,還有《化學萌萌說》漫畫!”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激動地掏出手機,急于展示自己的朋友圈,元旦到現在一共發了25條,19條是化學科普,“中央電視臺曾有個人做廣告,說‘我恨化學’,我就做了18集《我們需要化學
【科學向未來】 剛剛過去的全國科技活動周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的公眾日活動受到了參觀者的高度好評:科學相聲劇、用烹飪演示科學知識、表演觀賞性很強的大型物理實驗、科學家讀書會……打破了科普活動看演示、聽報告、參觀實驗室的常規模式,讓公眾在笑聲中了解科學知識,在驚奇中體會
如果我們觀察一下世界一流頂尖大學,就會發現,其在科學上的貢獻都與文化有關。世界上一流本科教育都把“做人”放在第一位。不管“做人”還是“修業”,都離不開文史與科學,離不開文史與科學的交融。而科學,特別是科學史與科學精神,同樣充滿著做人的道理。 “科學是一種文化” 在大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官網發布信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馮端先生,于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馮端 馮端,凝聚態物理學家,1923年6月11日生于江蘇蘇州,籍貫浙江紹興。1946年畢業于中央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李象益在第六屆世界科學大會上發言。 “我不是命題者,而是一個解題人。”李象益反復強調,他的科普事業,正是為了要回答如何創新。 “今年我75歲了,似乎還沒有75歲的感覺,我依然眷戀這個事業。” 話音還未落地,全場掌聲雷動。在一個全球矚目的世界舞臺上,一個渾厚、高昂的“中國聲音”感動了
在實踐和研究過程中,科普、科學傳播等術語經常被不同的研究者交替使用,同時本世紀初也發生過科學傳播是否應該取代科普的爭論,爭論的雙方各執一詞,最終科普和科學傳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被對方所取代,而目前的情況也基本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因為“區別并非是歷史的或是層次的,而只是側重不同……其本質都是科
周琪在作科普報告。(資料照片) ■周琪對科普有著特殊的情懷,他相信科普可以激發青少年的興趣和夢想,就像自己兒時一樣。他說,科普最大的意義,不是傳遞知識,而是為孩子們帶去一種思維方式。同時,給他們打開一扇科學的窗戶,讓人生多一種選擇 國際干細胞組織主席、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日前發布了首次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抽樣調查報告。本次調查采取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選取北京、湖北、甘肅 3 省(市)15~69 歲常住居民 3000多人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現況并分析影響因素,為確定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提升目標和提升重點提供依據。 那么,調查發現我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