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正常情況下提供細胞分裂信號的蛋白質,當其過度活躍時會破壞身體的正常細胞再循環過程(cellular recycling),促進癌癥的生長及化療耐藥。這項研究發表在9月12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許多類型癌細胞的表面異常高水平表達。由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自噬研究中心主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研究員Beth Levine博士領導的這項新研究揭示,EGFR通過結合正常開啟細胞再循環過程的蛋白Beclin 1,關閉了自噬過程。細胞通常通過自噬過程來再循環不需要的元件。研究人員還發現,EGFR失活自噬導致了移植非小細胞肺癌的小鼠體內腫瘤更快速地生長及化療耐藥。 “這類細胞表面受體能夠直接與Beclin 1互作并關閉自噬,發現這一事實讓我們基本了解了某些癌基因有可能是如何致癌的。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自噬失活......閱讀全文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不斷研究來深入探索癌細胞對靶向性藥物或療法產生耐藥性的機制,同時研究者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在此對此進行了盤點。 【1】新研究揭示癌細胞耐藥機制 聯合用藥讓癌癥不再回來 doi: 10.1093/nar/gkw1026 最近科學家們在理解癌細胞為何抵抗化療問題上取得了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將治療癌癥的重點放在了癌細胞本身,比如如何利用特殊藥物來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腫瘤微環境在癌細胞增殖、擴散轉移以及對多種療法的耐受性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這種所謂的腫瘤微環境到底是如何促進癌癥發展的呢?本文中小編就對多篇文章進行了整理,來闡明腫瘤微環境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張龍主要從事細胞信號轉導及腫瘤細胞轉移方向的跨學科研究,近期其研究組接連在Molecular Cell和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文章,發現了YAP/TAZ激活新機制,以及調節固有免疫自激活的重要分子機制。 在第一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去泛素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磅級研究成果,共同聚集科學家們在肺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突破!分享給大家! 【1】Cell:非吸煙肺腺癌的基因組重排早在癌癥確診前30年就已存在 doi:10.1016/j.cell.2019.05.013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KAIST)和首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已經開始,2017年也已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突破性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首先對2017年Science雜志發表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
生物通報道:來自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KRAS-NFκB-YY1-miR-489 signaling axis controls pancreatic cancer metastasis”的文章,發現KRAS通過激活NF-κB炎癥信號通路激活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道,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DNA損傷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doi:10.1038/s41586-020-2059-5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
疾病模型,作為各種疾病的替代物,在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及機制、藥物篩選及開發、藥物藥效及作用機制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和人類疾病狀態相當的疾病膜型并不容易,各種模式動物在基因水平、生活習慣、體內微生物組成等方面都與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疾病模型與真實疾病接近程度決定了我們的疾病
癌細胞靜悄悄、無休止、無秩序地增生、轉移,大量消耗體內營養物質,導致身體免疫機制下降,直到出現身體癥狀或健康體查時才會注意到它。癌細胞發生、增殖和轉移等過程中在患者身體內留下一些蹤跡。捕捉到隱藏到這些悄無聲息的癌癥信號——腫瘤標志物,可以幫助醫生癌癥診療過程中做出更加精準的判斷。返祖信號癌細胞被認為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近日,第二軍醫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南大學第三湘雅醫院及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美國權威腫瘤研究雜志《Oncotarget》發表題為“Inhibit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growth by a novel small mole
轉錄調節因子 YAP/TAZ在腫瘤的轉移和惡化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惡性腫瘤中YAP/TAZ顯示出很強的激活,YAP/TAZ的激活可以誘導腫瘤干細胞特性的產生【1】,促進腫瘤的生存和轉移,增強耐藥性【2】,但在乳腺癌的臨床病人樣本中,并沒有發現類似肝癌和髓母細胞瘤中YAP基因的擴增,TAZ基因的擴
還記得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cryo-EM,甚至高通量測序技術未出現之前,我們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嗎?其實大家不用回憶太久,因為這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在過去幾年間,生物學研究技術進步步伐快的讓人難以置信。 Cell出版社旗下Molecular Cell雜志推出了技術特刊,介紹了新技術
來自浙江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二軍醫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甲基轉移酶Dnmt3a上調HDAC9使得TBK1激酶脫乙酰化激活了天然免疫。這一重要的免疫發現發布在5月30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我國著名的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和浙
【1】eLife:前列腺癌標志物PSA會激活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促進癌癥轉移 DOI: 10.7554/eLife.44478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是一種前列腺癌標志物,是激活血管內皮細胞和淋巴管生成生長因子的催化劑之一,而這些因子有助于癌癥的擴散。赫爾辛基大學(U
【1】eLife:前列腺癌標志物PSA會激活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促進癌癥轉移 DOI: 10.7554/eLife.44478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是一種前列腺癌標志物,是激活血管內皮細胞和淋巴管生成生長因子的催化劑之一,而這些因子有助于癌癥的擴散。赫爾辛基大學(U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最新一期(7月6日)Cell雜志就公布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干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干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獲得的多種類型細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達到促進病損組織再生、恢復組織器官穩態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細胞治療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礙了該技術的普及。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
1】Oncology Letters:大豆卵磷脂與非甾體抗炎藥組合可預防癌癥且副作用更小! doi:10.3892/ol.2018.8098 當德克薩斯大學健康醫學中心(UTHealth)的科學家將大豆卵磷脂和一種非甾類抗炎藥(NSAID)一起應用時,他們發現其抗癌性增加且副作用減輕了。這一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科學家們通過靶向編輯單個長壽基因產生了世界上首例遺傳增強的人類血管細胞。 干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干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獲得的多種類型細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達到促進病損組織再生、恢復組織器官穩態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細胞治療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礙了該技術的普及。
干細胞技術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干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獲得的多種類型細胞移植入病灶部位后,可達到促進病損組織再生、恢復組織器官穩態和功能的目的。然而,干細胞治療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局限,阻礙了該技術的普及。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動物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 確定腫瘤細胞的來源揭示腫瘤發生過程中的細胞來源將為開發與改善治療策略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應用GEM模型已經成功闡明了某些不同腫瘤類型的細胞起源。在小細胞肺癌(SCLC)研究中,通過氣管內注射細胞特異性的Adeno-Cre病毒載體,使Trp53和Rb1兩基因分別在Clara細胞, 神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磷酸甘油酸變位酶1(phosphoglycerate mutase 1, PGAM1)作為糖酵解通路的重要酶之一, 催化糖酵解通路中3-磷酸甘油酸(3-PG)轉化生成2-磷酸甘油酸(2-PG),促進葡萄糖代謝和能量生成,通過調節3-PG與2-PG的轉化平衡來影響其他代謝通路,參與細胞內生物大分子
來自復旦大學生科院,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了胰腺癌中乳酸脫氫酶A(LDH-A)的一種上調作用機制,指出LDH-A的一種乙酰化修飾會抑制其活性,并靶向分子伴侶介導的細胞自噬,因此在胰腺癌患者體內,這種乙酰化會減少,并伴隨LDH-A蛋白表達水平的增高。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3月21日C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來自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觸發胰腺癌需要一個以上的致癌基因,第二個因子創造了“完美風暴”使得腫瘤得以形成。這一發表在9月10日《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的論文顛覆了當前所認為的KRAS癌基因突變就足以觸發胰腺癌和無限制的細胞生長的觀點。 研究結果揭示了關于胰腺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在揭示癌癥發病機制、開發治療和預防癌癥新型方法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及多種機制的發現,科學家們讓癌癥變成了一種可控的疾病。 近日,來自美國德州農工健康科學中心研究所的科學家就發現西蘭花中名為蘿卜硫素的提取物或許可以幫助治療癌癥;又有研究者發現冥想也可以幫助癌癥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