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自體輸血就是當病人需要輸血時,輸入病人自己預先儲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優點】1、可以避免經血液傳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瘧疾等;2、不需檢測血型和交叉配合試驗,可避免同種異體輸血產生的抗體抗原免疫反應所致的溶血、發熱和過敏反應;3、可避免同種異體輸血引起的差錯事故;4、反復放血,可刺激紅細胞再生,使病人術后造血速度比術前加快;5、自體輸血可以緩解血源緊張的矛盾。【方式】(一)回收式自體輸血方式。常采用自體輸血裝置,抗凝和過濾后再回輸給病人。可分為外傷時回收式自體輸血、術中回收式自體輸血和術后回收式自體輸血。在下列情況可采用:①腹腔或胸腔內出血,如脾破裂、異位妊娠破裂。②估計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術,如大血管手術、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手術、肝葉切除術等。③手術后引流血液回輸,是近幾年開展的新技術,回輸時必須嚴格無菌操作,一般僅能回輸術后6小時內的引流血液。自體失血回輸的總量最好限制在3500ml內,大量回......閱讀全文
[摘要] 外科手術,特別是出血量較大的急診手術、術中出血較多的心內直視手術、以及顱腦外科手術等用血量大,一直是醫療中棘手的問題,而隨著人們對所帶來并發癥的重視, 以及近年來血源不足及合理輸血、保護等,使得自體輸血成為主流。本文就自體輸血在臨床應用,特別是大出血性手術中的應用價
“血液庫存比較緊張,建議動員家屬親友互助獻血。”前天,杭州市一醫院輸血科主任潘小良在一張臨床醫生開的輸血申請單上寫上反饋意見時,眉頭緊鎖,愁云密布。 他在心里一盤算,才半天的工夫,無法很快執行的輸血申請單又積壓了不下5張。人命關天,不少等著做手術的患者因備血不足,而不得
北京的9歲小患者柏西強,因脊柱側彎需要做矯治手術。術中,北京博愛醫院的麻醉科、輸血科和手術醫生密切合作,為其進行多種形式的自體輸血,輸血量超過6000多毫升,確保了手術成功,同時又避免了異體輸血。 避免和減少異體輸血,一直是臨床醫生的追求。自體輸血就是采集受血者自身的血液,或回收手
避免和減少異體輸血,一直是臨床醫生的追求。自體輸血就是采集受血者自身的血液,或回收手術中視野范圍內的血液,經過儲存或一定的處理,再回輸給患者,以滿足手術期間或緊急需要的一種輸血方式。隨著艾滋病、丙型肝炎等血液傳播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血液供給的匱乏,自體輸血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熱點。 這種安全的輸血
摘要盡管自體有風險,但與異體輸血相比傳播疾病的風險要小的多。當然,自體輸血也需要有嚴格的。在日本,目前規定輸血前要填寫輸血同意書,同意書上臨床醫生要提供輸血風險的詳細說明。為了我們更好地理解,首先要研究對自體輸血能被污染的安全性作綜合評價的方法。在1996年4月至1998年3月這24個月中,通過輸血
昨天上午9時到下午1時,因骨折入院的郁女士(化名)在市中心醫院進行了手術。動這樣的大手術得輸血,這是她早就知道的;讓她驚訝的是,在擬定手術方案時,醫生征求她的意見:是否愿意自己給自己輸血? 經過同意,在手術中醫師收集了郁女士流出的血液,經過
隨著輸血醫學的飛速發展,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對醫院執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情況監督力度的加大,臨床用血規范化的程度顯著增強,廣大醫務工作者對科學合理臨床用血的認識有明顯提高[1~3]。然而,傳統的輸血觀念、嚴峻的輸血風險對臨床用血規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臨床輸血管理制度很不健全,需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您對自體輸血怎么看?”人民網日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2624名接受調查的網友中,近九成人不了解自體輸血,48.5%的網友則表示,第一次聽說自體輸血。 自體輸血有3種方法:儲存式自體輸血、稀釋式自體輸血和回收式自體輸血。自體輸血不需檢測血型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自愿獻血者的血源,遠遠不能滿足臨床及手術的需要,對擇期手術患者采用自體輸血方法,既可緩解緊張的血源,又可避免血源性傳染病的傳播和異體之間的免疫反應,并且患者輸自體血液安全、經濟,越來越受到社會和醫學界的重視,逐漸被患者和家屬接受。自體輸血的關鍵在于采集、貯藏和手術中應用。
日前,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麻醉科主任王增春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透露,我國自體輸血的應用率很低,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 王增春說,雖然衛生部早已提出了要提高自體輸血的比例,但是目前狀況并不理想。發達國家的自體輸血比率可以達到40%到50%,甚至有的國家可以達到
自體輸血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經保存和處理后,當患者手術或緊急情況需要輸血時,再將其回輸給患者的一種輸血療法。該法具有輸血及時、避免輸血傳播疾病、減少輸血反應、節約血液資源等優點,同時還適用于特殊情況,如稀有血型患者、因宗教信仰而拒絕使用他人
(浙江海洋學院 醫學院,浙江 舟山 316004)[摘要] 自身輸血是(autologous transfusion)是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滿足本人手術或緊急情況時需要的一種輸血方法[1].自身輸血早在1886年首次報道過,至1921年Grant報告擇期手術前采血以備手術中所
現代輸血作為一項臨床實用技術,成功的挽救了無數傷病員的生命,是醫學史上重大事件之一。人們從對血液的早期認識,歷經無數艱難探索,從魯莽到文明,從經驗到科學,至到現代輸血新觀念不斷變革,經歷了漫長階段;了解其發展軌跡,吸取其間成敗經驗,將有助于推動輸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一、漫長中求索&nbs
三種模式可聯合應用 自體輸血是區別于異體輸血的一種輸血治療手段,即當患者需要輸血時,輸入患者自己預先貯存的血液或將術中失血回收,重新回輸到病人體內,以達到輸血治療的目的。自體輸血方式從被動接受他人血液變為主動自己給自己解決輸血困難,是臨床節約血液資源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輸血是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輸血不當,可產生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輸血傳染病和同種免疫反應,重者危及患者生命。臨床輸血安全是每個醫務工作者必須考慮,并嚴肅對待的問題,應切實做好防范工作。根據部分醫院資料分析表明,輸血引發的問題,80%以上發生在血站外,而護士責任性差錯占全部差錯的50%以上。周慧
自身輸血指采集或回收病人自己的血液供手術或大失血后回輸。傳統上屬于外科輸血的范疇,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輸血相關傳統疾病,特別是輸血后肝炎和艾滋病的關注,自身輸血越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各臨床科室自身輸血的廣泛實踐已極大地豐富了其內涵,使自身輸血技術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自身輸血按血液來源分為貯存式、稀釋式
作者:孫波,周梅亭,于迎晨,陳月香,亓濤 [摘要] 目的 探討預貯式自體輸血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觀察其臨床療效。方法 于采血前、采血后、回輸血后、出院前檢測病人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血
血液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動力,輸血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但是目前除了存在血源緊張外,輸血所帶來的潛在危害,如傳播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1],伴隨輸血的嚴重并發癥如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細菌污染、過敏反應、輸血相關的急性肺損傷以及其他非特異事件的發生等,均顯著增加了患者的死亡危
摘 要:目的 探討術中自體血液回輸的安全性和效果. 方法 選擇56例出血較多的患者,應用自體-2000型血液回輸機,收集手術野和體腔內的出血、積血,處理后回輸給患者自身. 結果 每例回收血量(1136±352)mL,回輸濃縮血細胞(621±173)
【摘要】 目的 通過將自體輸血等多種節血措施綜合應用于體外循環(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臟手術,觀察不用或少用異體庫血進行心臟手術的效果。方法 對30例進行ECC心臟手術患者(實驗組)術中采用綜合節血措施,包括術前及ECC前采集自體血貯
一、圍手術期血液保護和節約用血1、兩個80%。一家綜合性醫院的用血約80%用于手術病人,而手術用血的80%是用于手術中。2、節約用血技術:①嚴格掌握輸血指征(不輸營養血)②減少術中出血(外科和麻醉科醫生的共同責任)③開展自體輸血(輸血科負責采集和保存病人血液)④術中出血的回收⑤合理使用血液和血漿代用
【摘要】 目的 比較自體輸血和異體輸血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方法 32例擇期脊柱手術患者,將同性別、同手術類型、年齡相近的兩位病人配為一對,隨機分配到回收式自體輸血組(試驗組)或異體輸血組(對照組)中。試驗組用Cell Saver R 5全功能自體
成分輸血成分輸血就是把采集的全血或血漿用不同的方法制成純度和濃度較高的血液制品,根據病人的臨床需要,缺什么成分就補充什么成分。 成分輸血有哪些好處?1針對病情合理選擇,缺什么輸什么,提高治療效果。如:貧血輸紅細胞,血小板減少輸濃縮血小板、燒傷患者輸血漿等。2減少輸血不良反應,提高輸血安全性
編者按:自2010年6月起,武漢、南昌、鄭州等地血庫陸續告急,其勢愈演愈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新年伊始,南京等地又現“血荒”。面對這種狀況,醫院無奈,患者痛苦,家屬焦慮。“血荒”為何頻頻出現?對此,人民網邀請衛生部官員、醫院院長及相關專家學者,以“破解血荒”為題,進行
“如果患者是稀有血型,而且可能需要大量輸血,我們就會動員患者采用自體輸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教授說,面對血源緊張的情況,自體輸血是稀有血型患者的一個不錯的選擇。21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教授做客人民網進行嘉賓訪談,對于破解“血荒”話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合理輸血可以穩定血流動力學,保證組織灌注和提高機體凝血能力,從而救治由于創傷、手術等引起的致命性的急性失血性貧血患者及改善慢性貧血患者的生存質量。但是輸注異體血給臨床帶來明顯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感染性風險和急性及遠期的非感染性風險。隨著輸血技術的改進,輸血的急性風險并不高,但是其對危重、創傷以及手術患
3. 輸血不良反應隨著無菌無熱原技術的提高和一次性輸血器材的應用,過去常見的由熱原引起的發熱反應及細菌引起的污染反應等非免疫性輸血反應已較少見,而免疫性輸血反應如由白細胞抗體引起的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相對增加.除了最常提到的輸血反應,病毒傳播及電解質紊亂以外,輸血亦與手術預后不良,感染風險增加,腫瘤再發
問 題 眼下,許多地方用血緊張的狀況仍沒有緩解,有些擇期手術的病人不得不拖延手術。因此,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有讀者詢問“自供血”的問題。我們集納了讀者關心的問題,請專家統一答復。 答 復 “自供血”有兩種含義:一是家屬親友互助獻血,二是患者自己給自己輸血。醫學專家提倡的“自供血”在臨床使用上只有
即時檢驗(POCT)是利用便攜式設備或試劑在數分鐘內得出檢驗結果的1種快速檢驗方式?國內POCT在緊急輸血方面應用尚未起步,有關這方面應用報道相當少?本文結合POCT現狀及緊急輸血的特點,探討了POCT在急診輸血方面應用的可行性及質量控制管理對策?以提高急診輸血效率,為患者提供及時?安全的服務,減少
心臟大血管外科作為傳統的臨床用血大戶,輸血率一般都在80%以上,而小兒和老年人輸血率甚至超過90%。我科通過不斷實踐,力爭科學用血、合理用血,目前,手術患者年人均輸入紅細胞量控制在了2.5個單位以內,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血荒”一直是臨床手術的重大阻礙。同時,臨床輸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