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因工程細胞,科學家們發現了學習,記憶和獎勵之間的實時變化 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了一種新型帶有熒光染料的細胞,這種染料能對特殊的神經化學物質作出應答,改變顏色。研究人員將這些細胞移植到活體哺乳動物大腦中,從而能觀察到通過食物獎勵學習過程中,神經信號是如何改變的。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6日Nature Methods 雜志上。 研究人員將這些細胞命名為 CNiFERs (發音為“sniffers”),CNiFERs細胞能檢測到即使是少量的神經遞質,包括多巴胺或者去甲腎上腺素,精確定位地點和時間。其中多巴胺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與學習,獎勵和成癮有關的神經遞質。 “多巴胺在大腦中無處不在,它表示的信號是‘任務完成"。在幾乎所有的學習和新記憶形成的每個方面,這種物質都發揮了關鍵指引作用,”領導這一研究的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David Kleinfeld 教授說,“多巴胺信號中斷也是精......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1】合成生物學:一個用來控制轉基因生物的內置毀滅開關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7989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個基于CRISPR的內置器件,它設計用來專門破壞轉基因生物的特定DNA序列。控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紐約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György Buzsáki就試圖進入大鼠腦部。當時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工作的他,用乙醚和低溫來麻醉每只動物,穿過它的頭皮,并在顱骨上鉆孔。他小心地將16枚不銹鋼鍍金電極植入大鼠腦內。當他做這些手術時,這些直徑只有0.5毫米
Karl Deisseroth一次又一次地用他發明的新技術在腦科學(brain science)發展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 Karl Deisseroth在2004年有了第一個完全屬于他的實驗室,后來他發現那間實驗室的前主人竟然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我搬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來自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內側前額葉皮質相位性多巴胺釋放(Phasic dopamine release)促進了刺激辨別。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5月16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任職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圖片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本周回顧,恒瑞醫藥15億在蘇州設立子公司,中國腫瘤免疫治療進入系統化和標準化高速通道,我國首批備案胚胎干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啟動,Illumina宣布加入“人類疫苗計劃”,美國FDA宣布批準Neurocrine的新藥INGREZZA(valbenazine)上市,帕金森病治療重大突破,科學證明多不飽
發布在《細胞》(Cell)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最神秘的一個大腦區域的秘密。來自Gladstone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控制行走的特異神經回路,并證實在帕金森病中這一神經回路的信號輸入遭到了破壞。 行走是帕金森病患者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帕金森病是由于基底神經節(BG)中一種重要的神經化
基因療法是指將外源基因導入靶細胞從而糾正或補償基因缺陷表達異常引起的疾病。近些年來,基因療法臨床試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多項基因療法項目相繼在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家獲批上市,而且基因療法的治療對象也從單基因遺傳病逐步拓展到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中。 那么,近期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又
10月諾貝爾獎月馬上到來,隨著頒獎時間越來越近,很多科學家們都開始預測2017年的諾獎獲得者;從2002年開始,湯森路透社每年都會進行諾貝爾獎的預測,近期湯森路透公布了2017年的預測名單,其中共有四位科學家入選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包括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特聘教授張遠(發現了人類皰疹病毒)、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最近十年,在神經科學領域被科學家提到頻率最高的詞匯中,“神經環路”絕對榜上有名并且排名很靠前。有關神經環路的研究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變得可解決(do-able), 也因此成為當下最熱門, 最具活力的研究領域之一。 最早的神經環路研究,大概源于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判定大腦怎樣指導行為,產生意識。其中比較
“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 2019年2月21日,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發表北京大學饒毅教授實驗室的論文:“化學連接組學:繪制果蠅的化學傳遞圖譜”。 其摘要中明確提出“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于果
2015年11月13日,兩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新增名單發布,共計61名杰出科學家入選此次院士榜單。其中,備受生物界矚目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名單也新鮮出爐,從30位候選名單中歷經“終選”機制新增院士12名,包括三名女科學家。12名新增院士中,有5位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地方研究院,1位(王福生院士)來
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帕金森病的一個新病因——一種叫做TMEM230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似乎是確定與這一常見運動障礙已證實病例有關聯的第三個基因。 在發表于《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提供了證據證實來自北美和亞洲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具有TMEM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最近,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多巴胺——參與學習、動機和許多其他功能的一種大腦化學物質,也在代表或編碼運動中發揮直接的作用。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多巴胺在運動相關疾病(如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的、更精確的技術,來記錄多巴胺神經元在大腦紋狀體兩個區域中的活動
2017年,在拉斯維加斯曼德勒海灣酒店32樓上,一名槍手用步槍向在場群眾射出了1000發子彈,這一事故造成58人死亡,869人受傷。這名槍手在犯罪現場自殺,隨后他的大腦被運往斯坦福大學。科學家試圖分析這顆大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這起惡性事件。 科學家能從這名罪犯的大腦中發現什么嗎?事實上,確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由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主辦,武漢金開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一屆表觀遺傳組與蛋白質組學技術研討會將于2019年8月12日-14日在湖北武漢舉行。 此次會議針對蛋白質組學、三維基因組、表觀遺傳學等熱點議題展開深入研討,邀請了來自中科院、上海交大、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全國知名高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來自中國香港科技大學和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rkB phosphorylation by Cdk5 is required for activity-dependent structural plasticity and spatial memory”的文章,證實了C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大鼠特定大腦區域發現了一小群神經細胞,它們的信號活動可以解釋動物間冒險偏好的極大差異。這種活動不僅可以預測,并有效地決定了動物是決定冒險還是堅持安全的選擇。這項研究描述在3月23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 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教授、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細胞也是。然而,科學家們在進行現代生物學研究時,大多時候都考察的是細胞群體,而忽略了細胞異質性。 就拿神經細胞來說,大腦中有億萬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在細胞形態,突觸連結,細胞結構,電生理以及生理功能上具有高度的多樣性。不同種類的神經細胞中,其基因組、蛋白組、化
自閉癥有多種遺傳病因,其中大多數仍然未知。大約1%的自閉癥患者缺失一種叫做Shank3的基因,Shank3對于大腦發育至關重要。沒有這一基因,個體會表現出典型的自閉癥癥狀包括重復行為和回避社會互動。 在一項小鼠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馮國平研究團隊證實,通過在生命后期再度開啟Sh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