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羊亞科是與現代人類發展關系最密切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據報道世界上養殖的羊(包括山羊Capra和綿羊Ovis)大約有20億頭,是數量最多的牲畜,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穩定的肉食、奶食,以及生物纖維的來源。羊類在人類社會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與羊類的生態適應性有密切的關系。羊亞科是反芻類中,最適合干旱、寒冷、高海拔等瘠薄生存環境的類群,例如,羊亞科中的麝牛(Ovibos)生存于北極圈以內的冰原和苔原,是陸生大型植食性動物中分布緯度最高的;鬣羊(Ammotragus)分布于干旱的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帶;巖羊(Pseudois)、塔爾羊(Hemitragus)、藏羚羊(Pantholops)以及山羊和綿羊的部分種類(如Capra falconeri、Ovis hodgsoni等)分布于極端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對惡劣環境的良好適應性使得羊類在第四紀的嚴酷環境下獲得極大的發展,并且與人類的發展相契合,成為第四紀到全新世最為成功的哺乳動物類......閱讀全文
古脊椎所在羊亞科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羊亞科是與現代人類發展關系最密切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據報道世界上養殖的羊(包括山羊Capra和綿羊Ovis)大約有20億頭,是數量最多的牲畜,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穩定的肉食、奶食,以及生物纖維的來源。羊類在人類社會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與羊類的生態適應性有密切的關系。羊亞科是反芻類中,最適合干旱、寒
中國的豬亞科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豬亞科(Suinae)包含現生豬科屬種,是豬類化石研究中爭議最大的類群之一。豬亞科的材料在中國的新近紀地層中廣泛分布,以發育雙齒尖類型下第四前臼齒(Dicoryphochoerus-type p4)的中到大型的化石材料為主,曾被歸入原河豬屬(Propotamochoerus)、河豬屬(Potam
昆明植物所羊肚菌物種多樣性與起源演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羊肚菌是珍稀名貴的食用和藥用真菌,在國內外市場備受青睞,干品價格高達2000元/kg。由于該屬物種形態特征高度可塑,僅靠傳統的形態學特征基本無法辨別物種。過去我國報道的新分類單元僅5個,且種間區別不易界定。該屬個別種有望實現商業化栽培,但尚無可靠的物種識別標準或物種DNA條形碼,也無準確的科學名
古基因組有助查明澳大利亞土著起源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遺體或許將能重回家園。研究人員使用古老DNA測序技術鑒定了這些“暫居博物館”的遺骸,以確定其起源。 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以精確地將古澳大利亞土著遺骸的DNA與來自同一地理區域的現代居民的DNA進行比對。這可能使博物館里成百上千的澳大利亞
研究團隊揭示蘿藦亞科在古近紀亞洲的早期分化
現生夾竹桃科(Apocynaceae)植物廣泛分布于全球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依據最新的APG系統,蘿藦科被歸并在夾竹桃科下的蘿藦亞科。在地質歷史時期,該科在新近紀的歐洲和北美也有廣泛的分布,但是亞洲的化石記錄較為少見,這制約了人們對夾竹桃科以及蘿藦亞科生物地理歷史的了解。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
唇形科研究提出12個亞科和22個族新分類系統
??唇形科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余屬7000余種,中國是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獲悉,我國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唇形科分類學者,歷經四年時間對唇形科開展了全球范圍的廣泛取樣,獲得了79屬175個代表類群的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取樣覆蓋了目前已界定的12個亞科。相關研究成果發
水生所——跨亞科魚類基因編輯配子“借腹生殖”研究獲進展
精原干細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是成體雄性性腺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一類生殖干細胞。利用精原干細胞移植(Spermatogoni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SCT)技術,有可能實現跨個體甚至是跨物種的“借腹生殖”,也
鳥類起源研究獲重要成果
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擁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珍藏于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來自我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發現挑戰了這一認知。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和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報道了一種生活于約1.6
瑞典研究揭示真核細胞起源
瑞典國家生命科學實驗室(SciLifeLab)通過研究阿斯加德古菌(Asgard Archaea)基因組,為揭示真核細胞起源提供了依據。研究發表于《自然》(Nature)期刊。 阿斯加德古菌是探索復雜細胞起源的重要研究對象。科研人員分析了阿斯加德古菌的基因組數據,發現真核生物在阿斯加德古菌內形
“細胞”的起源和研究歷史
細胞(Cells)是由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于1665年發現的。當時他用自制的光學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發現一格一格的小空間, 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這個英文單字的意義本身就有小房間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并非另創的字匯。而這樣觀察到的細胞
昆明動物所中國野鯪亞科分子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野鯪亞科 (Labeoninae) 魚類隸屬于鯉形目 (Cypriniformes) 鯉科 (Cyprinidae),除了具有鯉科魚類所有的典型共同特征外,在口唇及其相關軟組織形態結構上具有鯉科魚類其他亞科類群無法比擬的多樣性。在系統發育研究歷史上,由于選用的類群不全或較片面,諸多
研究揭示禾本科黍亞科植物小穗植硅體形態分類及應用
2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團隊葛勇等撰寫的學術論文“Phytoliths in Inflorescence Bracts: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
狼吃羊,羊吃草?看大數據怎么說
? 在生態學研究中,有一個持續已久的辯題——究竟是“狼吃羊,羊吃草”,還是“草控制羊,羊控制狼”?但現有的單個生態系統內進行的個別物種的研究,不足以解析該問題背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 近期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的一項研究“Trophic interactions among verteb
百科網羊年送福-喊小伙伴兒領“頭”羊吧
駿馬辭舊歲,金羊報春來! 分析測試百科網2015羊年送福啦!200只小萌羊免費送,快來把萌寵領回家! 百科網預祝大家在羊年,做人“羊”眉吐氣,事業“羊羊”得意,前途“羊”關大道,煩惱“羊”長而去,家庭喜氣“羊羊”!小萌羊么么噠 領“頭”羊?
新研究揭示海生昆蟲起源之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63.shtm 近日,中山大學教授謝強團隊與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欒云霞、荷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陳萍萍等科研人員合作,研究揭示了海生昆蟲起源之謎。相關研究以《海蝽回歸海洋的3億年進化歷程》為題發表于《
質子質量的起源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90.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夸克物質研究中心陳旭榮研究員團隊在質子質量的起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從實驗出發深入探討了質子內部的奇異夸克對質子質量的影響。相關研究于2月27日發表在P
色譜法的起源與研究
色譜法起源于20世紀初,1950年代之后飛速發展,并發展出一個獨立的三級學科-色譜學。1952年英國科學家阿切爾·馬丁(Archer JohnPorter Martin 1910~)、理查德·辛格(Richard LaurenceMillington Synge ,1914-)因發明分配色譜分離法而
色譜法的起源與研究
色譜法起源于20世紀初,1950年代之后飛速發展,并發展出一個獨立的三級學科-色譜學。1952年英國科學家阿切爾·馬丁(Archer JohnPorter Martin 1910~)、理查德·辛格(Richard LaurenceMillington Synge ,1914-)因發明分配色譜分離法而
激光的理論起源及研究
激光的理論基礎起源于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術理論‘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這一理論是說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會從高能級跳到(躍遷)到低能級上,這時將會輻射出與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而且在某種狀
蹣跚的羊駝
這是一個走著走著就走散了的故事。 2009年,一則假托神獸的故事在中文網絡爆紅,圖文并茂,繁弦急管,有博士上當丟臉。其中的配圖呆萌可愛,細瞧那照片,其實是羊駝(Vicugna pacos)或者大羊駝(Lama glama)。 羊駝不是野生動物,它們出現在幾千年前,由印第安人馴化野獸而成。馴化
為何玩羊了個羊會“上頭”?專家:陷入“多巴胺陷阱”
我們為什么會為羊了個羊“上頭”? 最近,身邊有多少人連夜奮戰,只為一個小游戲。號稱“通關率不到0.1%”的堆疊式消除游戲“羊了個羊”火遍全網,讓玩家們“痛并玩著”。適當玩些休閑游戲,可以發泄身心壓力,但《羊了個羊》在難度設置和游戲設定方面的確存在一些成癮機制。心理專家告訴記者,其實很多游戲都會讓人
昆明植物所竹亞科青籬竹族的系統發育和進化研究獲進展
竹亞科青籬竹族 (Arundinarieae) 約有32屬600種,既包括了全球經濟價值最高的竹種如毛竹,也包括了箭竹、方竹、冷箭竹等國寶大熊貓賴以生存的主食竹種,分布于亞洲、非洲和北美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東亞是該族的現代分布中心。青籬竹族具有多樣化的形態特征,比如,地下莖包括單軸型、合軸型和復軸
中國化石新屬種支持巨蜥科亞洲起源說
?雜志封面李氏始祖巨蜥(Archaeovaranus lii)復原圖(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供圖)李氏始祖巨蜥(Archaeovaranus lii)正型標本(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供圖) 2月7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麗萍、王元青、趙祺、王原與英國、瑞士同行合作在《英國皇家學會自
關于科素亞/氯沙坦鉀片的簡介
科素亞/氯沙坦鉀片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白色或類白色。本品適用于治療原發性原發性高血壓。但氯沙坦及其活性代謝產物都不能通過血液透析而清除。 本品適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取得進展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進化、種類最豐富的植物大類群,在現今陸地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演化生物學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然而,被子植物化石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地層中突然大量出現,似乎與進化論的觀點——“生物演化是漸進的”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之為“討
研究揭示人類免疫系統起源
人類胸腺的首個細胞圖譜可能會導致新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癥和自身免疫疾病。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和比利時根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繪制出胸腺組織在人類一生中的圖譜,以了解它如何發育和產生重要的稱為T細胞的免疫細胞。在未來,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科學家們構
研究揭示脊椎動物“手”的起源
根據英國《自然》雜志23日發表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一塊魚類化石其胸鰭擁有手指樣附體,為理解脊椎動物的手的起源帶來了全新線索。這是迄今最完整的希望螈樣本,其代表了魚類向陸地脊椎動物過渡的演化階段,同時其也是第一次在已知動物化石身上發現了手指與鰭“鎖”在一起的現象,揭示了人類的手部是如何由遠古魚類的魚
大型GWAS研究解析卵巢癌起源
最近,包括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南加州大學(USC)Keck醫學院在內的一個大型國際團隊開展的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將卵巢癌的起源更為清晰地顯示出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六月十五日的《Nature Genetics》,上海癌癥研究所、廈門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這項研究工作。延伸閱讀
昆明動物所等在靈長目疣猴亞科分子系統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靈長目疣猴亞科(Colobinae)物種是經歷快速輻射進化和近期物種形成事件的典型類群,圍繞其所包含的各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系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云南大學于黎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王曉萍結合模式生物基因組信息,系統篩選得到44個新的單拷貝核基因內含子片段
簡述亞精胺的研究簡史
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早在1678年就已從人的精液中得到了磷酸精胺結晶。 1888年德國化學家AlbertLadenburg和Abel首先將其稱為“精胺”(德文Spermin)。1926年英國的Dudley等。與德國的Wrede等同時提出了精胺的正確化學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