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可優先解決五個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教授等日前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志上發表《“精準醫學”冷思考》一文,提出中國的精準醫學可優先解決5個方面的問題。他提醒說,“十三五”精準醫學計劃實際是一項臨床防治方案的研發計劃,而不是已經可以應用于臨床的“高級醫術”,因此當前以精準醫學為噱頭的任何商業或醫療活動都需引起足夠警惕。 賀林說,中國精準醫學作為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科研及社會工程,目前可以集中精力優先解決5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個體化用藥問題,即針對現有藥物治療時出現強烈副反應或療效不佳的患者個體開發精準篩查方法,并設計個性化的替代性藥物。二是罕見疾病的精確診斷,罕見病病因中有較高的比例是基因突變,通過對罕見病家系進行系統測序研究有望檢測出致病基因,并開展針對性的基因治療。三是遺傳異質性問題,即參考國外的風險或致病基因變異列表,在中國人群中開展篩查工作時,需要重新評估這些變異在中國人群中的風險程度或實際致病效應,建......閱讀全文
賀林院士最新綜述:“精準醫學”冷思考
近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的賀林院士等人發表點評文章,介紹了目前國內外關于“精準醫學”的一些現狀,并針對幾個根本性的問題提出了新的觀點。 2015年1月20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 一期計劃投入2.15 億美元, 涉及100萬名志愿者的基因組測序工作
-賀林院士:反思“精準醫學計劃”為中國帶來什么?
今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預算2.15億美元,希望以此“引領一個醫學時代”。新聞一經發布,沒想到我國上上下下好像動得更快,熱鬧非凡,不少人給美國總統點“贊”。有人表示,受奧巴馬影響,中國在15年內將跟蹤投放600億元人民幣。也有人質疑,美國總統在中國是否真具
賀林院士呼吁精準醫學不應泛用更不應濫用
隨著基因組科學的迅猛發展,人類對臨床藥物治療的認識和要求發生了重大變化。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研究進展,促進了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的發展,使得藥物治療的模式也開始由過去的“經驗性用藥”轉向以人為本的“個體化用藥”模式的改變。 12月10日,中國藥理學會藥物基因組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賀林院士
賀林院士:新醫學或可解密抽象生命體
人的機體除了肉體部分外,還存在有虛體部分,也就是“抽象生命體”部分,如精神、心理、心靈、思想、思維、意識、意念、感觀、認知、食欲、情欲、情感、幻覺、幻聽、幻想、靈魂等。雖然它們實實在在地存在,但是看不見、摸不到。由于這些特點,使我們往往忽略和低估了它們的作用,以至于對人類本質的認識中缺少了核心內
賀福初院士:蛋白質組學驅動精準醫學開啟新時代
6月10日在廣州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高層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理事長賀福初發表題為“大科學計劃與國家使命”主旨演講。他指出,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了全球生物技術時代,而作為一個新的推動力和新生學科,蛋白質組學進一步推動了精準醫學的發展。賀福初H
賀林院士受聘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
在復旦大學慶祝上海醫科大學創建80周年并提出建設世界一流醫科的口號之際,新一屆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簽約、受聘儀式在楓林校區明道樓多功能廳隆重舉行。校長王生洪向新一任院長賀林院士頒發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聘書。黨委書記秦紹德為賀林院士佩戴校徽,陳曉漫副校長、金力副校長出席了儀式。湯釗猷院士等知名學
對“精準醫學”要精準理解
“精準醫學”這一概念,自2015年年初被美國總統奧巴馬重提以來,一直被廣泛推崇,成了醫學未來發展趨勢的代名詞。不過,也是自那時起,大家做什么都想要與它掛鉤,商家更是喜歡炒作這個概念。最近《自然》與《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分別發表的有關精準醫學評論文章引發了不小的爭論,讓人不得不認真地思考“到底應如
中國首個個體化用藥精準醫療科學產業聯盟成立
正值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的第25周年以及今年年初奧巴馬總統宣布美國新的“精準醫學”計劃起始之際,2015年最壓軸的領域盛會——由中國藥理學會藥物基因組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與康昱盛承辦的“國際精準醫學與未來健康前沿研討會暨全國第三屆藥物基因組學學術大會”于12月9日-12日
賀福初:追憶楊芃原教授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化學系前系主任楊芃原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 享年72歲 距公元2021年5月31日已過去2日。 我是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但兩日里思緒混亂如麻,無法下筆。方得以稍解悲慟,銜哀致誠,寫下這篇文字,悼念我的好戰友——楊芃原教授。 猶記得初識芃原,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教授因學術不端被調查
5月27號,經過一系列調查后,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公布關于對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的調查報告,報告稱Macchiarini存在學術不端的行為。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Bengt Gerdin教授
賀林院士:數據“活”起來才能產生價值
隨著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飛速發展和高通量實驗等技術突破,生物醫學數據從以基因組為代表的數據量發展到PB 甚至 EB 量級時代。但是這些數據的來源十分分散,導致質量參差不齊,又沒有標準化的管理模式,難以有效的整合與分析。此外,由于這些數據沒有匯交的機制,從而導致了數據的大量流失,重要數據缺乏安全保障
精準醫學可優先解決五個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教授等日前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志上發表《“精準醫學”冷思考》一文,提出中國的精準醫學可優先解決5個方面的問題。他提醒說,“十三五”精準醫學計劃實際是一項臨床防治方案的研發計劃,而不是已經可以應用于臨床的“高級醫術”,因此當前以精準醫學為
五個精準醫學可優先解決的問題,再不知道就晚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教授等日前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志上發表《“精準醫學”冷思考》一文,提出中國的精準醫學可優先解決5個方面的問題。他提醒說,“十三五”精準醫學計劃實際是一項臨床防治方案的研發計劃,而不是已經可以應用于臨床的“高級醫術”,因此當前以精準醫學為噱
賀林院士加盟廈門市第五醫院開展基因檢測診斷
昨日,廈門市第五醫院又迎來了一個喜人的時刻,在市衛生計生委的指導、支持下,聘請了中國科學院賀林院士、美國加州大學UCLA醫學部研究助理教授、廈門市“雙百人才”田曉麗博士擔任醫學顧問,并與賀林院士簽署了賀林院士新醫學臨床轉化工作站合作意向書,擬在院內建設第二個院士專家工作站。 隨著兩位頂級專家
什么是精準醫學?一文看懂精準醫學的“前世今生”
精準醫學的“前世今生”圖片來源于網絡 目前世界技術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各行各業都不斷出現新的模式、新的亮點。例如在醫學界,精準醫學( Precision Medicine)的模式就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這種模式改變了以往治療方案普適化的特點,強調了針對不同患者提出不同治療方案的特性。例如,十年前,哈
賀林院士:我國要補齊遺傳咨詢的缺口
近幾年來,利用基因測序進行孕前、產前篩查逐漸新興起來,甚至在一些地區達到了火熱的程度。在感到可喜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它也有局限性——基因測序產生許多數據,讀懂它非常關鍵。如果解讀跟不上,一切都是徒勞。 我認為,對基因檢測(測序)的結果解讀比檢測還重要。樣本的檢測能說明什么、需要后續采取哪些措施
賀林:-基因測序發展需要更多頂層設計
創新啟示錄:基因測序產業應用前景廣泛 《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指出,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患兒89.6萬,其中結構畸形25萬,防治形勢嚴峻。這些實際僅是來自剛出生時的統計數據,如果把后發的也進行統計,出生缺陷人數要遠遠高于此數。 “冰島的人口不過30萬人,
賀林院士兩會提案:遺傳咨詢勢在必行
3月9日,萬眾矚目的全國兩會還在熱烈進行中,來自各行各業的代表和委員們針對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或意見,精彩紛呈。醫藥健康方面,除了醫改、藥物招標、醫患關系等“常規”提案外,近兩年,基因測序相關的提案也多次被提及。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內政策、市場的放開,某些與基因測序相關的
讓精準醫學更精準——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的完美結合
奧巴馬的精準醫學計劃意在大規模測定癌癥病人的全基因組,挖掘癌癥驅動基因,實現個性化精準用藥,解決癌癥對人類的威脅。然而,科學家呼吁:生命活動的實際承擔者、大部分的疾病標志物、絕大多數的藥物治療靶標都是蛋白質,因此,精準醫學離不開蛋白質組。以蛋白質組、代謝組為重點的多組學為基因組提供了更接近表型的
精準有道,醫學無涯-|-精準醫學新發展系列在線研討會
精準醫學涵蓋疾病“研究”、“診斷”和“個性化治療”等諸多方面,需借助多維度的先進技術與成果進行不斷創新和發展,同時結合臨床病理學特征和大數據,加快科研成果臨床轉化,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個體化用藥與治療。精準醫學作為健康中國2030的計劃中重要規劃方向之一,日益受到重視并吸引越來越多的科研臨床機構和
301醫院王成彬:精準醫學、精準檢驗與檢驗精準
精準醫學是指利用患者的遺傳組成和生活環境信息,對患者進行量身定制的醫學治療,以期獲得理想化的治療效果,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和避免副作用。精準醫學是基于人類基因測序、生物醫學分析等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提出來的。這些技術的進步能夠對龐大的遺傳信息進行更快速的解讀,更準確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狀態,
中大賀雄雷教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必需基因是指細胞生存的關鍵基因,這些基因發生無效突變(null mutation)會導致個體死亡或者不育。最近,中山大學的賀雄雷(Xionglei He)教授領導團隊在Genome Research雜志上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這項研究表明,在酵母中分析必需基因的非必要性可以為我們提供治療人類
首屆雁棲湖醫學高峰論壇聚焦精準醫學
精準醫學是一種基于病人“定制”的醫療模式,針對每一個病人個體特征而定制和實施醫療決策。記者在6月16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市懷柔區政府主辦的首屆雁棲湖醫學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生物醫學的發展進步、大數據分析的進步,使得精準醫學變成了可能。 據悉,近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都處
精準醫學,到底往哪兒瞄準?
精準醫學的第一個推動者,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企業家,而是政治家 – 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同學!所以多少感覺它不夠“精準”還帶著一點政治味道。所謂精準醫學大概指的是精準診斷、精準藥物、以及精準治療方案,其實質跟“個性化醫學”的概念應該是大同小異。今天的醫生看病就是一面看病人,一面看實驗室檢測的結果,然
-精準醫療下的醫學變革
2015年,精準醫療站上世界潮頭,一時間市場風起云涌,國內外的醫藥巨頭紛紛搶灘精準醫療。精準醫療大數據、個人基因測序的普及化正帶來全球健康產業大變革。其產業前景如何?我國如何布局?如何科學看待這個市場? 未來5年基因測序市場年增速將超20% 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
測序技術如何助推精準醫學?
主要應用領域基因測序的一個重要應用是測出生缺陷,包括單基因病、遺傳病、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是目前應用的最多、最成熟的產業。整個腫瘤基因組結構非常復雜,一個腫瘤基因組數據量大約有幾十個G,要完整地測一個腫瘤單細胞,則需要更多工具,數據量也更大。移植配型白血病、骨髓配型,包括基因身份證和整個的器官移植
國家“精準醫學研究”項目落地
近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2017年度項目。由錢其軍教授牽頭申報的“基于修飾型抗體及免疫細胞的精準醫學治療的標準研究”項目,從眾多競爭團隊中脫穎而出,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資助,這也是本次重點專項中在腫瘤免疫治療專題的唯一立項項目。 該項目主
精準醫學掀起“蝴蝶效應”
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一項精準醫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會產生什么樣的“蝴蝶效應”呢?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在國內成立了首個精準醫學學科二級學科。這個落地在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的學
“中國聾病基因組計劃”異彩紛呈
2015年 11月8日,在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耳內科分會與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牽頭下,“中國聾病基因組計劃(CDGP)”全面啟動落地,該項目旨在應用新一代測序技術,針對百種以上耳聾疾病,包括先天性耳聾、遲發性耳聾、聽神經病等進行基因組學研究,深度挖掘聾病患者基因型—表型特征,實現聾病的
醫學教授王一方:如何走出醫學“魔咒”
□當代醫學的困惑,西方學者把它形容為“一道魔咒”,所謂“做的越多,抱怨越多”,“做得好了,形象糟了”。我不同意一些持民粹主義立場的報刊一味地做道德清算,似乎只要醫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天下太平了。其實不然。 □現代醫學再發達,也沒有到“決生死”的地步,疾病、衰老、死亡都是自然現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