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 【1】J Clin Invest:長期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個體中,感染艾滋病毒的細胞持續存在腦脊液中 doi:10.1172/JCI127413 近日,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志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接受長期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的艾滋病毒陽性患者中,約有一半的人的腦脊液中含有艾滋病毒感染細胞。 文章中,研究人員分析了HIV在腦脊液中的持久性,以及在長期接受ART治療期間炎癥和神經認知表現的關系。69名參與艾滋病臨床試驗組HIV攜帶者隊列研究的參與者同時接受了腰椎穿刺、靜脈切開術和神經認知評估。在外周血單核細胞和腦脊液細胞微球中檢測細胞相關(CA) HIV DNA和RNA,在腦脊液上清液和血漿中檢測無細胞HIV RNA。 【2】Science子刊:早期抗逆轉錄......閱讀全文
ArrayStarTM轉錄因子活性ELISA試劑盒可以快速、靈敏地檢測細胞核提取物中轉錄因子的DNA結合活性。試劑盒采用96微孔板,標記探針是生物素標記的雙鏈寡核甘酸片段,含有轉錄因子的特異性DNA結合序列。當標記探針與細胞核抽提物一起孵育時,核抽提物中活性形式的轉錄因子與探針特異性結合,形成轉錄因
玉米是我國乃至世界總產量最高的作物,在農業生產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每年由于蟲害導致的產量損失約占玉米總產量的10%以上。在我國,粘蟲(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玉米生產面臨的重要威脅之一。粘蟲取食不但造成大量玉米減產,而且每年防治粘蟲必須使用大量農藥,造成了不可忽視的環境
“如今是我們首次能夠宣布:我們正處在終結艾滋病疫情的開始階段”,7月22日在華盛頓召開的第19屆世界艾滋病大會上,大會聯合主席戴安娜·哈夫利爾在會前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說道。 這一信心來自于各種積極的數據和突破。它們顯示,人類防治艾滋病疫情已迎來了重大轉折點:艾滋病新增感染數持續下降;艾滋病死
一種通過篩選重組 cDNA 文庫研究多肽與 RNA 相互作用的細菌抗轉錄終止檢測系統。本實驗來源「RNA 實驗指導手冊」主編:鄭曉飛。實驗方法原理一種通過篩選重組 cDNA 文庫研究多肽與 RNA 相互作用的細菌抗轉錄終止檢測系統。實驗材料N-表達質粒E.coil N567 感受態細菌試劑、試劑盒儲
12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黃朝鋒研究組完成的題為F-box protein RAE1 regulates the stability of the aluminum-res
Byrareddy等人報道 [Science 354,197(2016)],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治療期間和之后用抗整聯蛋白α4β7的抗體治療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陽性獼猴,之后在停止ART治療后,可以持續的進行病毒學控制。 然而,這一次有3篇Science 背靠背發表,表明α4β7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ISPR/Cas系統中,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ISPR/Cas系統中,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是描述疾病流行規律的理論,該理論指出“病害三要素”為致病病原生物、易感宿主和適合的環境條件,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大部分已知的植物病毒由媒介昆蟲傳播,植物蟲傳病毒是制約我國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的作物病毒病害研究注重病毒和植物宿主
實驗方法原理 一種通過篩選重組 cDNA 文庫研究多肽與 RNA 相互作用的細菌抗轉錄終止檢測系統。實驗材料 N-表達質粒E.coil N567 感受態細菌試劑、試劑盒 儲存液緩沖液儀器、耗材 蛋白胨培養基蛋白胨平板N-表達質粒組合文庫培養板實驗步驟 ―、材料與設備1. 通過比較 β-半乳糖苷酶表達
實驗方法原理 一種通過篩選重組 cDNA 文庫研究多肽與 RNA 相互作用的細菌抗轉錄終止檢測系統。 實驗材料
第二十七章 組胺受體阻斷藥
抗抑郁實驗相關-老藥新用: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摘要] 氯胺酮是一種非選 擇 性 N-甲 基-D-天 門 冬 氨 酸( NMDA) 受體拮抗劑,常作為全身麻醉藥用于臨床。近年來研究發現,氯胺酮具有快速、有效、持久的抗抑郁作用,該作用可能與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性神經遞激質、AMPA
肌炎特異性抗體(MSAs)在炎性肌病,尤其是在皮肌炎(DM)和多發性肌炎(PM)的臨床診治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臨床上能檢測的MSA有十多種,每一種抗體均具有其獨特的臨床特征譜。現摘要介紹如下。MSA的陽性率近期, 我們檢測了6 0 0 多例P M / D M 患者的血清, 結果顯示, 7
空軍總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 梁貴鍵老師 來自空軍總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梁貴鍵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基于“科學?文化”雙視角和“液相色譜?質譜?藥品標準?體內分析”四維度初談“我的夢?中國夢”》的報告。報告伊始,梁老師通過自己幾十年的色譜分析工作,談及了自己對“科學?文化”在分析工作的一些體會和看法。并再次
12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黃朝鋒研究組完成的題為F-box protein RAE1 regulates the stability of the aluminum-res
通過確定與之結合的其他蛋白質來理解某種特定蛋白質的功能,常常是十分有用的方法。這可以通過從文庫中選擇或篩選與靶蛋白相互作用的新蛋白來實現。現有一種特別有用的方法即雙雜交系統或相互作用阱, 用來測定新的相互作用蛋白,這種方法采用充當「試管」的酵母菌和一種報道系統的轉錄激活作用來識別結合蛋白。本方法也可
實驗方法原理 捕捉相互作用蛋白的第一步是構建能夠表達 LexA 與目的蛋白的融合體的質粒。這種質粒轉化到包含 LEU2 和lacZ 報道基因的報道酵母株中,并要行一系列的對照實驗來鑒定所構建的誘餌蛋白是否適用,是否需要修飾,或是否應改變酵母菌報道條件。這些對照實驗實現了誘餌蛋白在酵母菌中作為
鑒定誘餌蛋白(半乳糖苷酶) 鑒定誘餌蛋白(LacZ 的活性分析) 相互作用蛋白捕獲 實驗方法原理
實驗方法原理捕捉相互作用蛋白的第一步是構建能夠表達 LexA 與目的蛋白的融合體的質粒。這種質粒轉化到包含 LEU2 和lacZ 報道基因的報道酵母株中,并要行一系列的對照實驗來鑒定所構建的誘餌蛋白是否適用,是否需要修飾,或是否應改變酵母菌報道條件。這些對照實驗實現了誘餌蛋白在酵母菌中作為一種穩定蛋
近日,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朝鋒研究組題為STOP1 degradation mediated by the F-box proteins RAH1 and RAE1 balances aluminum resis
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
2019年11月14日,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因組所合成生物學中心程時鋒團隊聯合德國、加拿大、俄羅斯與深圳華大基因等團隊題為“Genomes of subaerial zygnematophyceae provide insights into land plant evol
檢測范圍 &n
孟德爾的分離定律指出二倍體中位于基因組同一位置的一對等位基因會以1:1的比例進入單倍體的配子中。有些自私基因違反這一定律,通過殺死不含該基因的配子來扭曲分離比例,從而在雜合二倍體形成的配子中以超過50%的頻率出現。然而目前已經發現的這類自私基因的數目十分有限,并且在分子水平上被鑒定的更是寥寥無幾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先天性免疫反應可保護宿主免受病原體感染,并向病原體施加進化壓力,以減弱這些反應并確保其存活和復制的策略。這些不斷變化的壓力導致了跨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先天性免疫穩態的復雜機制,但尚未得到全面了解。尤其是,更好地了解控制宿主與病原體相互作用并促進入侵病原體清除或逃逸的調節劑,可以確定傳染病和慢性
本試劑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試劑盒用于測定人血清,血漿及相關液體樣本中人轉錄激活因子4(ATF4)的含量。實驗原理:本試劑盒應用雙抗體夾心法測定標本中人轉錄激活因子4(ATF4)水平。用純化的人轉錄激活因子4(ATF4)抗體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體,往包被單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轉錄激活因子4(ATF4)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青松研究員和劉靜研究員課題組在CDK家族激酶中研發出高選擇性的新型CDK9激酶抑制劑JSH-150,其有潛力成為廣譜抗腫瘤靶向藥物。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藥物化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歐洲藥物化學雜志》上。 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9)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和劉靜課題組在CDK家族激酶中研發出高選擇性的新型CDK9激酶抑制劑JSH-150,其有潛力成為廣譜抗腫瘤靶向藥物。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藥物化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