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李燦院士和中科院“百人計劃”學者陳鈞研究員負責的人工光合研究項目取得新進展:將自然光合作用酶PSII和人工半導體納米光催化劑自組裝構建了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雜化體系,實現了太陽光下的全分解水反應(即:2H2O?O2+2H2),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期刊上(Wangyin Wang, Jun Chen, Can Li, Wenming Tia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4647 doi: 10.1038/ncomms5647)。這是國際上第一例在“自然和人工光合雜化體系上實現太陽能全分解水制氫”的研究報道。 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科學界最具挑戰的課題之一,受到世界各國科學家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實現水分解反應的關鍵是構建高效的光催化體系。大部分人工光催化劑體系的催化劑活性比自然光合體系的催化活性低,尤......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團隊在《德國應用化學》發表的一項成果,吸引了國內外業界的廣泛關注。他們提出并驗證了一種新的太陽能分解水規模化制氫策略——“氫農場”策略,并創造了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效率的新紀錄。 “氫農場”策略類似于農場種莊稼,即春天大面積播種后
氫能已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理想、無污染的綠色能源,其燃燒值高且燃燒后唯一的產物是水,對環境不會造成任何污染,因此,氫能開發是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理想途徑。在眾多氫能開發的手段和途徑中,通過光催化劑,利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最為理想和最有前途的手段之一;而開發高效、廉價的實用光催化劑是實現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提出“氫農場”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院士李燦、研究員李仁貴等在太陽能可規模化分解水制氫方面取得新進展,率先提出并驗證了一種全新的“氫農場”策略,該策略基于粉末納米顆粒光催化劑太陽能分解水制氫,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氫效率創國際最高記錄。研究
近年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領導的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征研究組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部研究團隊在基于“結”與“助催化劑”構建光催化體系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近日,該團隊受邀撰寫的綜述文章Roles of Cocatalysts in P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李燦院士領導的太陽能研究團隊在“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以Ta3N5為基礎的半導體光陽極研究中,發現“空穴儲存層”電容效應,藉此設計并獲得了高效穩定的太陽能光電化學分解水體系,相關研究成果以通訊形
因為世界范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近年來利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和還原二氧化碳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的重視。光催化分解水被認為是化學科學領域“圣杯”式的難題,一旦取得突破,有望影響世界能源格局。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領導的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部研究團隊長期從事人工光
因為世界范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近年來利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和還原二氧化碳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的重視。光催化分解水被認為是化學科學領域“圣杯”式的難題,一旦取得突破,有望影響世界能源格局。 李燦院士領導的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部研究團隊長期從事人工光合成太陽燃料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
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李燦領導的太陽能研究團隊繼發現并提出利用“空穴儲存層”的新概念和新策略構建高效穩定的太陽能光電化學分解水體系(Angew.Chem.Int.Ed.,2014,53,7295-7299,Guiji Liu,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燦院士、李仁貴研究員向國際學術界倡議,建立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標準測試方法和效率認證中心。該倡議聯合日本東京大學Kazunari Domen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王連洲教授、日本國立產業研究所Kazuhiro Sayama教授、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劉崗研究員等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李燦和研究員章福祥、陳閃山等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Kazunari Domen課題組合作,在可見光驅動光催化Z機制完全分解水制氫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結果發現,經一步氮化合成的MgTa2O6?xN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李燦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以Ga2O3為基礎的半導體催化劑研究中,發現當其表面形成α晶相與β晶相的相結時,可以大幅提高光催化分解水的活性。進一步的時間分辨光譜研
近日,由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支持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研究團隊承擔的“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取得新進展。在以五氮化三鉭為基礎的半導體光陽極研究中,發現“空穴儲存層”電容效應,獲得了高效穩定的太陽能光電化學分解水體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
近日,由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支持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研究團隊承擔的“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取得新進展。在以五氮化三鉭為基礎的半導體光陽極研究中,發現“空穴儲存層”電容效應,獲得了高效穩定的太陽能光電化學分解水體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太陽能研究部中科院院士李燦、研究員章福祥等在寬光譜捕光催化劑Z機制全分解水制氫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結果發現,通過設計和調控BiVO4表面助催化劑Au的擔載,以及雙助催化劑(Au和CoOx)的選擇性負載,可有效促進BiVO4的產氧性能及其與氧化還原電對離子間的電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種可在強酸條件下長壽命電催化分解水的廉價電催化劑,并有望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中應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將太陽能轉化為俗稱“液態陽光”的“太陽燃料”,是應對未來化石燃料枯竭和氣候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韓洪憲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種可在強酸條件下長壽命電催化分解水的廉價電催化劑,并有望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中應用。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將太陽能轉化為俗稱“液態陽光”的“太陽燃料”,是應對未來化石燃料枯竭和氣候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李越課題組,與濟南大學教授李村成合作,在Au@ZnO核殼納米顆粒自組裝及光電催化析氫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圖1.Au@ZnO核殼納米粒子(a) 低倍TEM圖,(b) 高倍TEM圖,(c) SEM圖,(d) HRTEM圖。圖2.不
氫氣兼具高燃燒值和無污染兩大優勢,是最理想的綠色清潔能源。利用取之不竭的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是一種最為理想的制氫技術,此技術的核心和瓶頸在于開發高效的可見光響應半導體光催化劑,長期以來面臨著巨大挑戰。 鑒于半導體光催化劑的發展現狀,結合材料科學和納米科技的發展前沿,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團隊撰寫的綜述文章——《助催化劑在光催化和光電催化中的作用》在《化學研究述評》上發表。這是第一篇比較系統闡述光催化和光電催化體系中助催化劑作用的文章。該團隊在基于“結”與“助催化劑”構建光催化體系方面的系列研究引起國際同行關注。 利用自然界豐富的太陽能制氫,有
近日,我所太陽能研究部李燦院士、施晶瑩研究員團隊在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保護氮化鉭(Ta3N5)光陽極的空穴儲存層——水鐵礦的水合結構與其空穴儲存功能之間的構效關系。 光電催化分解水是利用太陽能獲取綠色氫能的理想途徑之一。光陽極上水氧化產氧半反應是太陽能光電催化分解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研究員韓洪憲和中科院院士李燦團隊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教授(RIKEN)Ryuhei Nakamura研究團隊合作,在酸性條件下非貴金屬電催化分解水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由于世界范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近年來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和還原二氧化碳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的重視。光催化分解水被認為是最具挑戰性的難題,一旦取得突破,有望影響世界能源格局。實現這個反應的關鍵是發展高效的光催化劑,進而構筑高效光催化或光電催化體系。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太陽能研究部李燦院士、章福祥研究員等在新型寬光譜捕光催化劑開發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設計合成了一種Cd-MOFs新結構單晶,具有寬光譜可見光吸收功能,以及可見光催化水氧化和水還原雙功能性能。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利用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研究組提出了一種新的光解水的催化機制,使得利用紅外光進行光解水制氫成為可能,為今后全頻譜利用太陽能鋪平了道路。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利用太陽光分解水制氫,為人類提供清潔燃料,被視為化學的圣杯。水分解是吸熱反應,傳統理論要求光催化劑的能隙
太陽能和氫能是公認的清潔能源,有望緩解當前全球范圍的能源危機。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是一種可以直接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氫能的途徑,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技術。光催化制氫技術是基于半導體帶間躍遷的一種作用機制,其實際應用目前主要受限于催化劑成本和能量轉換性能。有機半導體材料通常由自然界豐富的碳、氫、氮
太陽能和氫能是公認的清潔能源,有望緩解當前全球范圍的能源危機。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是一種可以直接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氫能的途徑,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技術。光催化制氫技術是基于半導體帶間躍遷的一種作用機制,其實際應用目前主要受限于催化劑成本和能量轉換性能。有機半導體材料通常由自然界豐富的碳、氫、氮
曾幾何時,“太陽能光伏”給我們帶來了對更高的發電效率和更好的環保性能的憧憬。然而,近年來光伏發電并網難題、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太陽能產品價格走低、國際貿易糾紛四起等等因素,讓這個產業前景黯淡。也許,只有技術的革新才是這個產業發展的堅實依靠。
光催化可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如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獲得新能源的一個重要途徑,發展可有效吸收可見光的光催化材料是實現高效太陽能光催化轉化的前提。為獲得具有寬譜可見光吸收的光催化材料,改善已知光催化材料和探索未知光催化材料是該領域重要的兩個努力方向。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
光電催化分解水制氫可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是獲得清潔能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如何發展具有高效太陽能光電催化性能的半導體光陽極材料是實現太陽能清潔應用的關鍵問題。納米多孔半導體材料因其較高的比表面積、良好的光吸收等優異性能,在太陽能光電催化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然而納米多孔材料的光吸收及其光電催化作用
光催化可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如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是獲得新能源的一個重要途徑。發展可有效吸收可見光(波長為400-700nm)的光催化材料是實現高效太陽能光催化轉化的前提,然而多數穩定的光催化材料的可見光吸收低。摻雜能夠縮小光催化材料的帶隙,是增加光催化材料可見光吸收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