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五線六站用戶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嘉里理學教授張明杰及其團隊在《細胞》(Cell)雜志發表題為Phase transition in postsynaptic densities underlies formation of synaptic complexe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項神經系統突觸蛋白組織的新機制。 人類的大腦擁有一個龐大的神經網絡。突觸(synapse)作為這個網絡的節點,是所有神經細胞之間相互連接和通訊的結構及功能單元。位于突觸后膜下方,存在著一個高度致密卻又高度動態的蛋白質復合物結構——突觸后致密區(postsynaptic density, PSD)——它負責接收由突觸前端釋放的神經遞質,參與調控突觸信號的傳遞和突觸的可塑性。近年來,遺傳學研究表明突觸后致密區蛋白的基因突變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比如......閱讀全文
近日,來自Geisinger's Sigfried and Janet Weis研究中心的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了人類外周神經系統發育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結果或為那些遭受遺傳性神經病的患者提供幫助和治療希望。 在文中,研究
免疫細胞化學的發展對許多領域的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中尤為突出。本章 僅就免疫細胞化學在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方面的應用做一簡要介紹。 一、確定神經遞質的性質、定性和分布 早期的神經科學工作者應用傳統的神經解剖學研究方法如甲基藍染色法、鍍銀染色法等對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的結構做了大量
棲息在南極冰冷海水中的章魚并沒有給自己的觸手帶上手套,但它卻找到了另一種方式來抵御寒冷。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海洋生物利用一種被稱為核糖核酸(RNA)編輯的手段來定制在低溫下工作的關鍵神經系統蛋白質。這篇論文同時也第一次揭示了RNA編輯——不僅僅是改變一個特定的基因——能夠導致適應。
帕金森癥(PD)是一種使人衰弱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它損害了全世界成百上千萬老年人的運動功能。通常,PD患者會在運動癥狀出現前幾年經歷胃腸功能紊亂,如便秘。 對PD病患者大腦的死后檢查表明,他們控制運動的腦細胞中散落著一種名為α-突觸核蛋白(α-Syn)形成的聚集物(團塊)。 近日,發表在Nat
近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抑郁癥的蛋白質組學和多肽組學研究”在渝啟動。“抑郁癥的蛋白質組學和多肽組學研究”項目是由重慶市科委組織推薦,由重慶醫科大學牽頭并聯合軍事醫學科學院、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中南大學4家國內知名高校共同組織向科技部申報,于2008年底正式批準立項,這是我市圍繞“蛋白質、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發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0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
了解大腦如何處理甜,苦和鮮味,可能有一天可以幫助研究人員設計出更有效的藥物來治療神經系統疾病。Van Andel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首次揭示了鈣穩態調節因子(calcium homeostasis modulator,CALHM)的近原子級結構。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上。圖片節選自VAN A
進化其實是個很會省事的家伙,它常借用現成的生物學結構,稍加改動使其擁有一個新的功能。香港科技大學和 Vanderbilt 大學的兩個團隊最近不約而同地發現,內耳毛細胞靜纖毛的發育可能就是這么回事。他們的論文同時發表在一月二十五日的Developmental Cell雜志上。 腸道微絨毛是腸道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多巴胺(DA)分泌減少和路易小體的形成是帕金森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最近,科學家的研究頻頻將這種腦部疾病與腸道聯系起來。腸道微生物,或者連接胃和腦的迷走神經似乎都與帕金森病密切相關。
【分子伴侶】 1978 年,Laskey 在進行組蛋白和DNA 在體外生理離子強度實驗時發現,必須要有一種細胞核內的酸性蛋白———核質素(nucleoplasmin) 存在時,二者才能組裝成核小體,否則就發生沉淀。據此Laskey 稱它為“分子伴侶”。分子伴侶是指能夠結合和穩定另外一種蛋白質的
太平洋側腕水母的基因組中缺少很多常見基因。 櫛水母基因序列草圖的發表揭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神經系統。 櫛水母(comb jelly)——或櫛水母門動物(ctenophore)——看起來就像微小的迪斯科球,它們利用特殊的纖毛推動自己在海洋中游動,并且用粘性觸手來捕獲更微小的獵物。圣奧古斯丁佛羅里達大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12月11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在一期臨床試驗中證實,一種亨廷頓舞蹈病治療新藥可成功降低患者神經系統中與這種疾病相關的變異蛋白質水平。圖片來源于網絡 亨廷頓舞蹈病是一種主要影響中老年人的神經退行性腦病。患者的大腦神經細胞受損,無法控制機體運動,表現為顫搐等舞蹈癥狀,最
科學家們知道,阿爾茲海默癥和帕金森癥等神經系統疾病體現在有缺陷的蛋白質沉積。雖然這些蛋白質沉積的原因仍然不明,但大家知道,當細胞不能向蛋白質合成傳遞恰當遺傳信息時就會導致蛋白異常聚集。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Susan Ackerman和她的同事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危及生命的大腦疾病的起因,經鑒
近日,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于區分兩類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氏病(PD)和多系統萎縮(MSA)的方法。相關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區分這兩種疾病具有一定困難,因為兩者早期癥狀相似:運動障礙,震顫,睡眠狀態下無法控制的運動,語言障礙等。然而,兩種疾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eurology:眼部疾病常見于帕金森癥患者 DOI: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9214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現視力
據美國《每日科學》10月31日報道,瑞典歌德堡大學日前研究發現,人們減少攝取卡路里不僅有助于延緩衰老,還有利于推遲糖尿病、癌癥等老年病的患病期,且越早減少卡路里的攝入量效果越明顯。 該研究的負責人歌德堡大學細胞分子生物學專家米卡埃爾·莫林介紹說:“研究表明,人體內有一種酶是延緩人體老化的關鍵因
導讀:10多年前,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Susan L. Ackerman教授及其同事首次強調了腦部疾病的成因。經過對這一成因多年的深入研究,她和同事們現在又有了新突破:他們發現,一種被稱為Ankrd16的基因能夠阻止他們最初觀察到的缺陷蛋白質的聚集,或為預防腦疾病帶來希望。 2018年5
5月16日,《自然》雜志以“ANKRD16 prevents neuron loss caused by an editing-defective tRNA synthetase”為題報道了這一研究成果。 科學家們之前發現,有缺陷的蛋白質會在阿爾茨海默癥和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中引起有害的沉積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體內一種負責細胞間交流的關鍵蛋白質可能“借”自細菌毒素。 人體細胞內一種名叫Teneurins的跨膜蛋白質在人體胚胎發育和神經系統連接中起著關鍵作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種蛋白質進行了基因序列分析,并將其結構與其他蛋白質結
據新華社電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體內一種負責細胞間交流的關鍵蛋白質可能“借”自細菌毒素。 人體細胞內一種名叫Teneurins的跨膜蛋白質在人體胚胎發育和神經系統連接中起著關鍵作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種蛋白質進行了基因序列分析,并將其結構
據新華社電 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體內一種負責細胞間交流的關鍵蛋白質可能“借”自細菌毒素。 細菌毒素.jpg 人體細胞內一種名叫Teneurins的跨膜蛋白質在人體胚胎發育和神經系統連接中起著關鍵作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種蛋白質進行了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重點研究特殊細胞表面覆蓋的蛋白質,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闡明機體發育過程中腦細胞如何形成精細化的網絡。這就好比是撒了一張小網,如今研究者就能利用這種新技術將果蠅大腦中神經元表面的所有
人體細胞內一種名叫Teneurins的跨膜蛋白質在人體胚胎發育和神經系統連接中起著關鍵作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種蛋白質進行了基因序列分析,并將其結構與其他蛋白質結構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結果顯示,這種跨膜蛋白質同與其功能相似的蛋白質“長得”不一樣,結構更接近于一種桶狀、有螺旋
當C.elegans線蟲在腐爛的水果上蜿蜒而行尋找細菌吃的時候,它有時會吃到不該吃的細菌。有些細菌在被攝入后對線蟲是致命的,但不幸的是,線蟲不能每次都把它們和有營養的種類區分開來——明白的時候,為時已晚。 不過,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實驗室觀察線蟲時發現,雖然為時已晚,它們還是有辦法“轉
目前各種組學技術在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應用越來越廣,蛋白質組作為組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給關心組學進展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展現不同領域優秀科學家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質譜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通過檢測眼淚中的蛋白質,有望診斷人們是否患上帕金森病。圖片來源于網絡 將在4月下旬舉辦的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年會收錄了研究論文。論文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凱克醫學院的馬克·盧及其研究團隊指出,眼淚中存在淚腺分泌細胞產生的多種蛋白質,正是神經促使了這些蛋白質的產生,而帕金森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通過檢測眼淚中的蛋白質,有望診斷人們是否患上帕金森病。將在4月下旬舉辦的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年會收錄了研究論文。 論文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凱克醫學院的馬克·盧及其研究團隊指出,眼淚中存在淚腺分泌細胞產生的多種蛋白質,正是神經促使了這些蛋白質的產生,而帕金森病可以影響神經
來自哥德堡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增進了我們對于細胞衰老機制的認識,有可能對我們了解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帕金森病一類的疾病產生重要的影響。他們的研究論文發布在6月30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在衰老過程中,機體的功能逐漸衰退。這表現在從皺紋、代謝下降到心臟功能缺陷一切的事物中。這種傷害是由細胞內部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一項有關“淀粉樣蛋白”的研究。美國Stowers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科學家與合作者首次以原子分辨率描述了大腦神經細胞中一種淀粉樣蛋白的結構,讓我們對這類常與神經疾病聯系在一起的蛋白有了新的
2012年11月28日,2012中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研討會在京成功召開,本次研討會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承辦,AB SCIEX 公司贊助合辦,分析測試百科網(www.antpedia.com)協辦,來自各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