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癥(PD)是一種使人衰弱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它損害了全世界成百上千萬老年人的運動功能。通常,PD患者會在運動癥狀出現前幾年經歷胃腸功能紊亂,如便秘。 對PD病患者大腦的死后檢查表明,他們控制運動的腦細胞中散落著一種名為α-突觸核蛋白(α-Syn)形成的聚集物(團塊)。 近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科學與生物工程教授Viviana Gradinaru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的腸道神經元中植入了α-Syn,他們發現這些團塊可以向上移動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元,但是這個過程取決于年齡。 正常情況下,小鼠會產生一種酶能分解這些團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會失去這種能力。這可以解釋為什么PD在老年人中最為常見。 研究人員發現,給小鼠注射攜帶這種酶編碼基因的系統傳遞載體,有助于改善某些聚集成塊的現象,并恢復部分腸道功能。 由于PD患者腸道神經元中也存在α-Syn團塊,因此......閱讀全文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Andrew West博士和同事們通過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尿液和腦脊髓液樣品,發現尿液中的一種全新的生物標志物---磷酸化LRRK2蛋白---與帕金森病的存在和嚴重度相關聯。他們正在更加深入地研究這些樣品,以便驗證是否能夠利用這種生物標志物指導未來的臨床治療
南京大學的張辰宇(Chen-Yu Zhang)主要從事microRNA、線粒體功能和人體及細胞能量代謝研究。近年來因發布了多項有關miRNA的驚人研究成果而廣受關注。迄今已在包括Cell, Nature, Science及其子刊(~22篇)在內的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約150余篇。 本月,張辰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首發癥狀通常是一側肢體的震顫或活動笨拙,進而累及對側肢體,導致生活不能自理。作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第三殺手”,帕金森病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且有年輕化趨勢。 對帕金森疾病的核心病理
近日,一篇發表于國際雜志Movement Disorder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西奈山醫療中心(Mount Sinai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檢測手段,其或許可以準確鑒別出帕金森疾病發病的血液標記或生物標志物;相關研究成果或為開發尋找新型生物標志物的新
今日,羅氏(Roche)公司舉行了的“羅氏醫藥日”(Roche Pharma Day)活動。這是羅氏公司每年一度向投資者闡明公司未來研發重點,更新研發管線后期項目最新進展,以及介紹該公司熱點項目的重要投資者活動。在本年度的“羅氏醫藥日”上,羅氏的高管們不但介紹了研發管線的最新進展,而且分享了對醫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eurology:眼部疾病常見于帕金森癥患者 DOI: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9214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現視力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也是導致癡呆的主要原因。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能力會下降,然而其分子病理則開始于出現臨床癥狀前數十年,因此迫切需要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具有高敏感度的生物標志物。 近日,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采用視網膜高光譜成像技術(retinal hyperspectr
Apogee超靈敏流式分析儀,整合了最先進的光學、電子和流體學技術,具有超高的散射光靈敏度(70nm)和分辨率(10nm),不僅可以應用于細胞分析,還擅長微小顆粒的分析與檢測,其在微生物、病毒學、腫瘤學和干細胞微囊泡及外泌體等多個領域均有著廣泛的應用。 1.納米材料1.1.乳膠和二氧化硅混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為老年人所多見。 DJ-1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生物標志物,該標志物及各種修飾異構體的檢測定量對于臨床診斷及治療評估十分重要。但該蛋白及異構體的檢測非常困難,傳統方法基于雙向電泳及液質聯用,重復性差,定量困難,動態
據世衛組織估計,到2035年全世界每年將有2400萬新癌癥病例和1450萬癌癥相關死亡案例。在與癌癥相關的死亡中,如果可以早期診斷出癌癥,約30%的人會有獲救的希望。因此對癌癥早期準確的診斷對于增加治愈癌癥和提高癌癥存活率的幾率是非常重要的。癌癥相關生物標志物的臨床檢測在癌癥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重要意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John A. Rogers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發文對皮膚傳感器應用研究領域進行相關評述。文中認為隨著皮膚傳感器的應用研究不斷深入,相信在未來十年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將佩戴這種傳感器——收集的數據以監測生命體征、指標異常和跟蹤治療。 皮膚傳感器的廣泛應用將會使得更多的醫療健康
西班牙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首次在視網膜上檢測到了與帕金森病發病密切相關的阿爾法-突觸核蛋白,這一發現有望應用于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 阿爾法-突觸核蛋白被認為是帕金森病的“罪魁禍首”之一。這種蛋白在人類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中廣泛存在,發生錯誤折疊后,易在腦中堆積,導致腦細胞死
最近,瑞士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來測量結構發生改變的蛋白質。這有望使研究人員開發出新的診斷工具,對神經退行性疾病進行早期識別和發現。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 細胞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調節蛋白質的功能,包括通過修改蛋白質的結構。蛋白質可在一瞬
進入2015年以來,“精準醫學”成為國內醫藥界關注和熱議的新概念,那么中國版“精準醫學計劃”何時推出?將有哪些戰略需求和重點任務?2015年5月23日,由中國遺傳學會生物產業促進委員會主辦、泰州市中國醫藥城協辦的“2015基因檢測與健康產業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協和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0月10日,“2018年蛋白和肽類藥物及診斷試劑研發與質控國際研討會(PPTD 2018)”在四川省成都市香格里拉大酒店召開(相關報道:PPTD 2018在蓉開幕 聚焦測量與標準、質量與安全)。在精彩的大會報告之后,會議還舉辦了體外診斷試劑研究和質量控制等分論壇,分
68歲的Joy Milne 是一名退休護士,她擁有著異于常人的嗅覺。2015年她的丈夫Les因帕金森病去世了。但是Joy表示,早在十年前就發現丈夫有異常的麝香味。圖片來源:BBC 這位退休的護士在英國帕金森支持小組上遇到了具有相同特殊氣味的人后,才將氣味與帕金森疾病聯系起來。曾與曼徹斯特大學合
多模態PET驅動跨學科臨床前期成像作者:Sonica van Wyk,Bruker Biospin核分子成像市場產品經理斷層成像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的成像技術,包括放射學、核醫學,以及地球物理和材料科學。它根據一個物體的截面或投影提供三維信息,常見的例子包括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T)、正電子
近日,研究人員發現和促炎癥生物標志物與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焦慮癥狀的嚴重程度之間有聯系。密歇根州立大學人類醫學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測量了帕金森氏癥患者和對照組成員的腦脊液樣本中炎癥標志物。 神經發炎的程度與嚴重地抑郁,疲勞和認知障礙相關,即使在排除因素如年齡,性別,病程后,這一相關性還存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多巴胺(DA)分泌減少和路易小體的形成是帕金森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最近,科學家的研究頻頻將這種腦部疾病與腸道聯系起來。腸道微生物,或者連接胃和腦的迷走神經似乎都與帕金森病密切相關。
在不久的將來,技術革新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將大幅提升新藥物和新材料的開發速度;新型診斷工具將打造更先進的個性化醫療;從日常任務到工業生產,增強現實將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大量信息和動畫覆蓋于真實世界之上;如果你生病了,醫生將可以在你體內植入活細胞,用這些“藥物工廠”為你治病;你將會
2月10日,禮來和羅氏分別宣布,Solanezumab(索拉珠單抗)和Gantenerumab(甘特珠單抗)用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阿爾茨海默氏病(ADAD)患者癥狀改善的研究中未達到主要終點。 該項研究名為DIAN-TU,是一項II/III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測試了禮來solanezu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報告會(質譜大會)在浙江大學紫荊港校區體育館盛大開幕,本次大會由中國化學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化學系承辦。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教授、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
導讀 神經系統疾病在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有多種特定的蛋白質(如NfL、Aβ40、Tau、GFAP)會被釋放進入腦脊液(CSF)中,成為臨床輔助診斷阿爾茲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多發性硬化病(MS)等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生物標志物。然而,抽取CSF會伴隨巨大的痛苦和較低的患者依從度
疾病蛋白質組學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研討會 暨安捷倫第一屆芯片液相色譜及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用戶交流會成功舉辦 2007年秋,為了開發建立一套全新理念的,與臨床研究緊密聯結的整體化蛋白質組學研究平臺,以實現科研及早期臨床診斷、新藥開發及個體化醫療的需求,安捷倫科技和西南
2016年12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模擬帕金森疾病的早期階段或許能夠幫助研究人員找到疾病的發生原因,并且開發新型的治療手段,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Acta Neuropathologica上。 研究者Nic Dzamko指出,我們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波士頓制藥公司 Berg Pharma 與知名的 Parkinson"s Institute 宣布達成獨特的合作伙伴關系,此次合作將針對帕金森氏病 (PD) 的研究建立更為強大的模型。約有100萬美國人患有帕金森氏病,每年新增病例達50,000起,并且隨著嬰兒潮一代步入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