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放射性心臟損傷的檢查介紹
1、X線胸片 X線胸片可見心影增大。 2、心電圖 心電圖可見ST-T改變,傳導功能異常(房室或束支傳導阻滯等)。 3、超聲心動圖 超聲心動圖可見心影增大,合并有心包炎時可見液性暗區。......閱讀全文
關于放射性心臟損傷的檢查介紹
1、X線胸片 X線胸片可見心影增大。 2、心電圖 心電圖可見ST-T改變,傳導功能異常(房室或束支傳導阻滯等)。 3、超聲心動圖 超聲心動圖可見心影增大,合并有心包炎時可見液性暗區。
關于放射性心臟損傷的預后介紹
據推測,本世紀內放射治療可能仍是抑制腫瘤生長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盡管新的放射治療方法及技術正在研制,且有望減低傳統放射治療帶來的心臟損害,但據近十幾年來的有關報道,放射性心臟損傷的出現率存在上升的趨勢。如果患者一般情況較好,放射治療的方案得當,因心臟損害導致的死亡數量很少,少數死亡者的死因多為
關于放射性心臟損傷的基本介紹
放射性心臟損傷,指受到放射性物質輻射后產生的心肌病變。 受照射后的24h內,患者的心臟就可產生急性反應,遲發性反應約發生在照射后6個月或更長時間后。動物模型心臟的急性損害發生在照射后6~58h內,遲發反應則在2~3個月后發生。 放射性心臟損傷的表現可以分為心包炎、心肌纖維化或全心炎、無癥狀性
關于放射性心臟損傷的病理改變介紹
現已證明,受到放射線照射的人和動物的心臟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受損部位包括心包、心外膜、心內膜、甚至含有心臟瓣膜,還有傳導系統及冠狀動脈。一般損害與放射治療的區域密切相關,以心包以及心肌的損害最為常見。 大體解剖 放射性心臟損傷者可見心包滲出和增厚,心內膜、外膜也有增厚,心室壁各層均有心肌
關于放射性心臟損傷的功能異常介紹
放射治療可引起瓣膜增厚,但出現瓣膜功能異常者少見。有時可在給患者聽診時聞及收縮期雜音,超聲心動圖檢查示瓣膜閉合速度減慢等。一般老年人發生率較年輕人居多,與心電圖異常一樣也往往與其他表現共存。
關于放射性心臟損傷的診斷標準介紹
進行放射治療或接觸放射線劑量較大的人員如出現心臟癥狀均可考慮是否存在放射性心臟損傷。即使無癥狀者也要對其心臟功能進行隨訪和評估。 心臟檢查的常用方法:如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肌核素檢查、運動試驗等均可使用,目的是評價心臟的電活動、心功能、心臟形態及射血分數等情況;而心肌活檢可評價心肌的病理改變
預防放射性心臟損傷的簡介
1.在對乳腺癌、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放射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放射治療的劑量、次數和時間的掌握,劑量不宜過大、時間不要太長。放療照射區所包括心臟的容積盡量要小。在放射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心臟和肺的保護。必要時在隆突下用防護墊保護心臟,可降低對心臟的損害。 2.長期從事放射治療和放射投照的工作
狀元放射性心臟損傷的病因分析
1.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 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縱隔腫瘤,霍奇金病等的放射治療; 2.戰爭中原子彈的投放,核反應堆的泄漏,放射性物質的誤服誤用; 3.長時間在X線照射下進行射頻或介入治療,同時防護不當。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心包、心外膜、心肌、心內膜甚至心臟瓣膜,還有傳導系統及冠狀動脈的損傷
概述放射性心臟損傷的發病機制
雖然心臟并不是放射損害的敏感器官,但放射治療的劑量大仍能引起心臟的一系列改變。一般認為損害與受照射的面積,照射的方案和照射的劑量直接相關:照射劑量一次達4~6Gy或累積劑量達40~60Gy即可出現心臟損害,其中損害以心包炎及心肌炎最多見。其發生率與放射治療的劑量也呈正相關,有關人員觀察到照射劑量
關于心臟放射性核素顯像的檢查方法介紹
先將特定的同位素制劑注入外周靜脈進入體內,在體內同位素能自動與特異性的臟器細胞相結合,然后再經γ照相技術和圖像分析,可顯示心肌和心臟的圖像。
關于神經系統的放射性損傷的檢查診斷介紹
1、檢查 常規CT、MRI、磁共振波譜、PET-CT等影像學檢查。 2、診斷 主要依靠放射接觸史、臨床癥狀和常規影像學檢查。有超劑量放射史,一定潛伏期后發病、病變部位和癥狀與放射野照射部位一致。輔以CT與MRI檢查,一般可做出診斷。 3、鑒別診斷 此病必須與腫瘤復發或轉移相鑒別。
概述放射性心臟損傷的臨床表現
受照射后的24h內患者的心臟就可產生急性反應,遲發性反應約發生在照射后6個月或更長時間后。動物模型心臟的急性損害發生在照射后6~58h內,遲發反應則在2~3個月后發生。而尸檢發現,在實行放射治療7~10年以后,患者仍可檢出有心肌的病理改變存在。 放射性心臟損傷的表現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患
關于放射性損傷的基本信息介紹
機體全身或局部受到放射線外照射或放射性核素沾染時,皮膚首當其沖。皮膚受射線作用而發生的損傷統稱為皮膚放射損傷。皮膚放射損傷包括急性放射損傷、慢性放射損傷和放射性皮膚癌。放射性燒傷主要是指皮膚的急性放射損傷。
關于貫通性心臟損傷的基本介紹
貫通性心臟損傷指因胸部受到銳器或火器作用,銳 器、彈頭或彈片穿破胸壁并進入心臟,心臟 完整性被破壞。其病理生理改變主要有大出 血和心包填塞。心包填塞的嚴重程度取決于 心包裂口的大小及心壁傷口出血的速度。刀 刺傷的心包缺口很容易被血塊或(和)心包 上脂肪所阻塞,如心包裂口,一旦被阻塞,由 于心包腔
關于心臟貫穿性損傷的基本介紹
心臟貫穿性損傷大多是由于槍彈、彈片、尖刀等銳器穿入所致,少數可因胸骨或肋骨折斷猛烈向內移位穿刺所引起,此外尚有心血管外科手術或侵入性導管檢查或造影等所致的醫源性損傷。
關于心臟貫穿性損傷的治療介紹
一、治療原則 1.抗休克,同時作好術前準備。 2.緊急手術治療。 3.防治術后感染,防治破傷風。 4.支持對癥治療。 5.合并有心內結構損傷者視情況行體外回流心內直視修補術。按體外回流術處理。 二、用藥原則 1.一般病人選用基本藥物、藥典藥物、新特藥物。 2.須體外回流手術者按體
關于肛管損傷的檢查介紹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肛門指檢須在嚴格無菌操作下,用戴有指套的手指作肛門、直腸指檢。手指進入肛門動作應輕柔。囑傷員肛門收縮,以了解有無肛管括約肌斷裂,如有斷裂,則肛門失去張力而松弛,如僅部分撕裂,仍能感到括約肌有張力。通過指檢,還可了解低位直腸有無穿破,可從檢查者的感覺判斷
關于血管損傷的檢查介紹
1.動脈多普勒檢查 可聞及動脈血流異常,比如聲音減弱、消失、收縮期雜音或連續性雜音。 2.彩色超聲探查 可以探及血管內的血流方向、速度、血管口徑變化,是否連續,有無破裂、狹窄及血栓形成。假性動脈瘤時,聲像圖在動脈外傷處可見到無回聲的腫塊,邊界清晰,無明確囊回聲。 3.血管造影 經動脈穿
關于心臟非貫穿性損傷的治療介紹
一、治療原則 1.臥床休息、嚴密監護。 2.防治感染。 3.支持對癥治療。 4.防治心力衰竭。 二、用藥原則 1.一般病人選用基本藥物、可選藥物、特需藥物。 2.須體外回流手術者按體外回流選藥。
簡述放射性心臟損傷的流行病學
據相關資料顯示:胸部實施照射的惡性腫瘤的生存者中30%有放射性心包損害,57%出現照射后的無癥狀性心功能減退,如照射總劑量超過4000~6000rad(40~60Gy)則有50%發生心肌炎,出現心電圖改變者就更多了。不過,由于各醫院對腫瘤病人實施放射治療的方法不同,療效及副作用的評價與鑒別存在著
關于舌咽神經損傷的檢查介紹
1.顱底X線平片 可以顯示頸靜脈孔的擴大及顱底骨質破壞,但對顱底線狀骨折多不易顯示。 2.MRI檢查 可清楚顯示顱后窩、頸靜脈孔內外及枕骨大孔區占位性病變及先天畸形,也是目前對腦干及高頸髓病變最理想的檢查方法。軸位、冠狀位、矢狀位及增強掃描的結合,可明確病變的部位、起源、大小、與周圍結構的
關于結直腸損傷的檢查介紹
抽出灌洗液作白細胞,細菌或淀粉酶的檢查,出現1項以上異常可考慮手術探查。 1、診斷性腹腔穿刺 簡便易行,如有臟器損傷,陽性率一般在90%以上。根據穿刺物的性質,能判斷是否有空腔臟器破裂,但對結腸傷的診斷無特異性,且腹膜穿孔陰性,不能排除腹內臟器損傷。 2、診斷性腹腔灌洗 對于閉合性腹外傷
關于心臟雜音的檢查介紹
1.一般檢查 嬰兒時期即出現發紺、杵狀指(趾)、氣喘者先考慮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胸骨左緣隆起主要見于先天性心臟病或慢性風濕性心臟瓣膜病,亦可由兒童時期的大量心包滲液所致。胸骨右緣第2肋間隙或其附近有隆起或收縮期沖動,多是主動脈弓動脈瘤的體征。肺氣腫、心包大量積液或左側胸腔大量積液、氣胸體征,常可
關于心臟損傷后綜合征的保健介紹
1、本病發生在心臟、心包損傷后數天或數月,與心梗后綜合征一樣均與免疫反應有關,但損傷后綜合征時抗心臟抗體水平更高。心臟移植后亦有21%患者發生心包積液。 2、術后有心包積液者若使用華法林,則心包內出血危險性明顯增加(無心包引流者危險性更大)。 3、本綜合征主要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秋水仙堿治療
關于心臟損傷后綜合征的基本介紹
心臟損傷后綜合征是一個病癥名稱。 急性心包疾病:心包由臟層和壁層組成一圓錐形漿膜囊,它包繞著心臟和大血管的根部,壁層和臟層之間為心包腔。心包腔內含有少量(少于50m1)的液體,起潤滑作用。心包疾病可分為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積液、粘連性心包炎、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等。臨床上以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縮窄性心
關于心臟貫穿性損傷的簡介
心臟損傷常發生于“心臟損傷的危險區”(上界起自鎖骨、下界至肋弓、兩側外界為乳頭線),受到開放性或閉合性損傷。因此,常分為貫穿性損傷和非貫穿性損傷。損傷的心臟部位依次是右心室、左心室、右心房、左心房等。主要表現為心包填塞和出血性休克,兩者有所側重。診斷一般不難。任何胸壁心臟危險區的貫穿傷,以及頸根
關于肱動脈損傷的檢查方式介紹
1.X線檢查 肱動脈損傷通常是由于肱骨骨折所致,肱骨外科頸骨折診斷容易。還必須有側位片(穿胸位)了解肱骨頭有無旋轉、嵌插、前后重迭移位畸形,以便明確有無骨折端向前成角。由于肱骨骨折很容易并發血管神經的損傷,同時還需注意骨筋膜室綜合征,對于損傷后有明顯的患肢腫脹者還可行X線片的檢查。 2.血壓
關于食管黏膜損傷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檢查 1.食管鋇餐檢查 對一般的黏膜損傷診斷幫助不大,但可排除異物或其他食管疾病。對食管黏膜管型剝脫癥吞鋇檢查可見“雙腔食管”。 2.食管鏡檢查 對有異物存在者可行食管鏡檢查,既可明確診斷又可同時取出異物。 二、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癥狀容易作出食管黏膜損傷診斷。對食管黏膜管型剝脫
關于脊柱和脊髓損傷的檢查介紹
1.X線檢查 常規攝脊柱正側位、必要時照斜位。正位應觀察椎體有無變形,上下棘突間隙,椎弓根間距等有無改變;側位應觀察棘突間隙有無加大,測量:①椎體壓縮程度;②脫位程度;③脊柱后弓角,正常胸椎后弓角不>10°,在頸椎及腰椎為生理前突。 根據X線片脫位程度間接來觀察脊髓損傷程度,在胸椎、脊椎脫位
關于面神經損傷的檢查方式介紹
1、放射學檢查 乳突X線片、巖骨高分辨薄層CT掃描和MRI可發現骨折、血腫和中耳、內耳的結構異常。當病變累及腦干部、腦池段以及腮腺段時,MRI為首選;當病變位于顳骨時,高分辨為首選。MRI可顯示面神經損傷的情況,如水腫、血腫、斷裂等。高分辨CT薄層采集和多平面重組可清晰顯示骨折線的存在以及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