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蛛網膜囊腫的相關介紹
顱內蛛網膜囊腫(intracranial arachnoidal cyst)是顱內蛛網膜形成的、內含腦脊液的、非腫瘤性、囊性病變。蛛網膜囊腫約占顱內占位性病變的1%~3%,多為先天性,男∶女為4∶1,男性中左顳∶右顳為2∶1。 囊壁為一層纖維結締組織,壁內附一層扁平蛛網膜細胞;囊液成分多同腦脊液,蛋白增高者可呈淡黃色;囊腫可呈多房性。因囊腫發生部位不同而形態各異,可伴有局部腦組織的受壓萎縮,局部骨瓣(顳、枕骨鱗部)受壓變薄并向外膨隆,還可伴有先天性顳葉發育不全。囊腫的部位以外側裂和顳前部多見,其次為枕大池、大腦凸面,再次為四疊體池、鞍區、腦室內、腦橋小腦角和大腦縱裂。......閱讀全文
顱內蛛網膜囊腫的相關介紹
顱內蛛網膜囊腫(intracranial arachnoidal cyst)是顱內蛛網膜形成的、內含腦脊液的、非腫瘤性、囊性病變。蛛網膜囊腫約占顱內占位性病變的1%~3%,多為先天性,男∶女為4∶1,男性中左顳∶右顳為2∶1。 囊壁為一層纖維結締組織,壁內附一層扁平蛛網膜細胞;囊液成分多同腦脊
治療顱內蛛網膜囊腫的相關介紹
1.治療原則 無癥狀者無需手術,但必須隨診,并可行動態顱內壓監測48~72小時,如顱內壓增高或出現異常波形則主張手術;小兒一旦發現應及早手術,尤其是顳葉囊腫。 2.手術指征 (1)有顱內壓增高、腦受壓、中線移位和腦室系統梗阻者; (2)有顱內(囊腫內或硬膜下)出血者; (3)有明顯局限
關于顱內蛛網膜囊腫的診斷介紹
根據臨床表現,臨床體征、頭部CT等綜合項目基本可以明確診斷。臨床癥狀與體征差異較大,部分患者可僅有頭痛或癲癇。急性、亞急性起病者可有不同程度發熱、全身不適、腦膜刺激征等,并較快地轉入慢性期。
關于顱內蛛網膜囊腫的分類介紹
1.囊腫的病理分類 (1)蛛網膜內囊腫為真性蛛網膜囊腫,其囊壁的頂和底均為蛛網膜構成。 (2)蛛網膜下囊腫又稱軟膜囊腫或蛛網膜下憩室,為蛛網膜與周圍軟腦膜粘連而形成的蛛網膜下腔的局部擴張。 2.臨床分類 (1)按是否引起臨床癥狀分類靜止型(大小不變、無癥狀)和進展型(逐漸增大、癥狀加重)
關于顱內蛛網膜囊腫的檢查方式介紹
1.頭顱CT檢查 相對于腦脊液呈等密度(相對于腦實質呈低密度)占位病變,囊壁無強化,周圍無水腫帶,局部腦組織受壓變形或移位,位于中線者可有梗阻性腦積水。 2.頭顱MRI(磁共振成像)檢查 低T1、高T2信號、與CSF信號相同的病變,區別于顱內繼發感染后的囊腫和炎性肉芽腫。 3.CT腦池造
關于顱內蛛網膜囊腫的鑒別診斷介紹
1.腦穿通畸形和巨大枕大池 與腦室、蛛網膜下腔相通,對比劑可進入。 2.膽脂瘤、皮樣囊腫和表皮樣囊腫 CT為負值,MRI為高T1高T2信號,腦池造影示瘤體內不顯影,但造影劑可進入瘤體的裂隙內。 3.囊性膠質瘤 囊壁厚度不同、有壁結節、二者可同時強化。 4.血管網織細胞瘤 大囊小結節
關于顱內蛛網膜囊腫的病因分析
1.先天性(原發性) 胚胎時期腦脊液積聚增加,加之各種原因引起胚胎期蛛網膜下腔發育異常,形成局部引流不暢的囊袋,在滲透壓梯度、單向活瓣性阻塞、囊壁分泌和血管脈沖等機制的作用下逐漸膨脹。 2.后天性 產傷或出生后顱內出血、顱內感染等產生黏稠的分泌物,或開顱手術損傷等,造成蛛網膜局部粘連,使局
簡述顱內蛛網膜囊腫的臨床表現
1.60%~80%患者可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造成的頭痛、嘔吐,癲癇發作是常見的首發癥狀,亦可有頭顱增大、局部顱骨隆起(顳、枕部)、偏癱、智力障礙,小腦共濟失調,視力減退、雙顳側偏盲,感覺減退和聽力下降等。 2.位于顱后窩、大腦深部和中線部位者常較早出現梗阻性腦積水和顱內高壓。 3
一例蛛網膜囊腫術后顱內高壓病例分析
顱內蛛網膜囊腫(intracranial arachnoidcyst,IAC)多為先天性疾病,是兒童一種常見的顱內良性病變,約占顱內病變的1%。多因囊腫壓迫周圍組織所致顱內高壓出現頭痛、癲癇、顱骨變形外突、或者繼發腦積水、發育遲緩等就診,及在頭部外傷檢查時發現。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手術方式是蛛網膜囊
神經內鏡治療顱內蛛網膜囊腫繼發硬膜下積液病例分析
?蛛網膜囊腫是蛛網膜先天發育異常所致,多見于幕上顱中窩,絕大多數病人無癥狀,因頭部外傷或自發囊腫破裂可致硬膜下積液,引起顱內壓增高、局灶性神經系統損害癥狀。2012年8月-2018年8月泰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共收治7例顱內蛛網膜囊腫繼發硬膜下積液病人,現總結如下。?1.對象與方法?1.1臨床資料?男
顱內壓增高的相關介紹
第四腦室腫瘤的病程一般較短,早期即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癥,這是因為腦脊液循環因腫瘤的阻塞而發生障礙所造成。幾乎所有患者的首發癥狀都為由顱內壓增高所致的頭痛,伴惡心及嘔吐。有的患者同時出現頭暈。頭痛多于枕后部,由第四腦室腫瘤所致的頭痛、嘔吐及頭暈多呈波動性,表現為間斷發作,可由頭位及體位的變動而誘發。
顱內壓增高癥狀的相關介紹
由于腫瘤易阻塞第四腦室產生腦積水及顱內壓增高,出現頭痛(占79%)、嘔吐(占82%) 、視乳頭水腫(占75%) 等癥狀和體征。在幼兒可至頭顱增大,扣之有破罐聲。晚期可出現強直性發作及枕大孔疝。嘔吐的發生率最高,早起可為唯一的癥狀。引起嘔吐的原因除顱內壓增高外,還可由于腫瘤直接刺激第四腦室底的迷走
治療腦內表皮樣囊腫的相關介紹
腦內表皮樣囊腫以手術切除為原則。要爭取全切除,因為囊腫包膜是生長最活躍的部分。對那些與周圍組織粘連較輕的囊腫,尤其是第四腦室的囊腫,可望做到全切除。而對囊腫與血管及其他重要結構粘連較重者,許多作者認為全切除非明智之舉,沒有冒很大風險的必要,可留下一部分囊腫壁。但應清除囊腫內容物并避免溢出,同時保
顱內動脈瘤的預后相關介紹
顱內動脈瘤的預后與病人年齡、術前有無其他疾患、動脈瘤大小、部位、性質、手術前臨床分級狀況、手術時間的選擇、有無血管痙攣及其嚴重程度有關,尤其是動脈瘤病人蛛網膜下腔出血后伴有血管痙攣和顱內血腫者均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手術者的經驗和技術熟練程度、手術是否應用顯微手術、術后是否有顱內壓增高(減壓充分
治療顱內腫瘤性出血的相關介紹
顱內腫瘤出血的治療包括血腫的清除和腫瘤的切除。小的出血可不必特別處理,而較大的出血特別是因出血兇猛而有較明顯占位效應,在顱內壓急劇升高的情況下需急診外科手術。手術在清除血腫的同時應將腫瘤一并切除,否則有引起再出血的危險。但對于惡性腫瘤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切除,術后輔以放療化療。
關于顱內炎癥的結核瘤的相關介紹
結核瘤中心為干酪樣物質,周圍為肉芽組織。結核瘤可吸收或鈣化。80%為單發,20%為多發。 一、CT表現 1.部位:多發生于大腦半球的皮層區及皮層下區。 2.普通掃描:呈單發或多發等或略高密度病灶,也可表現為鈣化灶。多數病變有灶周水腫。病灶較大,伴腦組織水腫時可有占位表現。 3.增強掃描:
蛛網膜腔內囊腫的基本介紹
蛛網膜囊腫分為先天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為發生上的問題,后者多因外傷、炎癥等引起蛛網膜廣泛粘連的結果。先天性蛛網膜囊腫是腦脊液被包圍在蛛網膜內所形成的袋狀結構。不與蛛網膜下腔相通。繼發性者由于蛛網膜粘連,在蛛網膜下腔形成囊腫,內含腦脊液。好發于小顱凹,也見于枕大池,四迭體周圍腦池和鞍上池等。
顱內動脈瘤的術后護理相關介紹
(1)一般護理:抬高床頭15-30°,以利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2)病情觀察:觀察生命體征,盡量使血壓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注意觀察病人瞳孔的大小、動態觀察意識的變化。 (3)穿刺點的護理:術后股動脈穿刺部位加壓包扎后,嚴密觀察穿刺肢足動脈搏動情況及下肢溫度、顏色和末梢血運情況
治療顱內動靜脈畸形的相關介紹
1.手術切除 是治療顱內動靜脈畸形最徹底的方法,可以消除病變出血的風險,改善腦血供,還能控制癲癇發作。 2.放射治療 對于病變小于3cm的,位于重要功能區,或者位置深在,不能手術的患者,可以選擇立體性放射治療,常選伽馬刀治療。但是通常1到3年后才見效,這期間有出血的可能。 3.介入栓塞治
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的相關介紹
動脈瘤的手術治療包括開顱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 (1)動脈瘤頸夾閉或結扎:手術目的在于阻斷動脈瘤的血液供應,避免發生再出血;保持載瘤及供血動脈繼續通暢,維持腦組織正常血運。 (2)動脈瘤孤立術:動脈瘤孤立術則是把載瘤動脈在瘤的遠端及近端同時夾閉,使動脈瘤孤立于血循環之外。 (3)動脈瘤包裹
兒童頸椎腹側硬膜內蛛網膜囊腫病例分析
椎管硬膜內蛛網膜囊腫是罕見疾病,80%在胸段脊柱背側發病,位于頸段水平的只有15%。而頸椎腹側硬膜內的蛛網膜囊腫更是非常罕見。本文報道1例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收治的頸椎腹側硬膜內的蛛網膜囊腫,總結其臨床特點及治療方式,以期為臨床同行提供借鑒。?1.臨床資料?患兒,男性,7歲,因頸部疼痛6個月,走路不穩1
關于蛛網膜腔內囊腫的檢查介紹
臨床表現與顱內占位病變相似。部分患者可有輕癱或癲癇發作。還可有局部癥狀,如眼球突出和頭部不稱等。 影像學表現:為腦外邊界清楚、光滑的腦脊液密度區,CT值為0~20Hu,無強化表現。外側裂池與顱穹窿附近的囊腫,內緣呈直線狀為其特征,可成方形。常引起鄰近顱骨的吸收和膨隆。枕大池蛛網膜囊腫可使四腦室
蛛網膜腔內囊腫的鑒別診斷介紹
蛛蛛網膜粘連:是蛛網膜炎的主要特征,蛛網膜炎系指腦或脊髓的蛛網膜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發生的一種組織反應,以蛛網膜的增厚、粘連和囊腫形成為主要特征。 蛛網膜增厚:蛛網膜炎系指腦或脊髓的蛛網膜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發生的一種組織反應,以蛛網膜的增厚、粘連和囊腫形成為主要特征。實質上這是一種病理診斷,而不
小兒顱內高壓綜合征的相關癥狀介紹
主要臨床表現為“三主征”:頭痛;惡心嘔吐;眼底視盤水腫。其他常見表現為意識障礙、視力減退、復視、抽搐及去皮質強直。有些可表現為情緒不穩、易于激怒或哭泣,或情緒淡漠、反應遲鈍、動作和思維緩慢等精神癥狀。在嬰幼兒患者,頭痛癥狀常不明顯,常出現頭皮靜脈怒張、頭顱增大、囟門擴大、骨縫分開、前囟張力增高或
治療顱內壓增高綜合癥的相關介紹
一.病因治療 二.對癥治療 主要在降低顱內壓。維持有效有血液循環和呼吸機能,增強腦細胞對病損作耐受性。 降顱壓藥 1.脫水療法。脫水療法是降低顱內壓、減輕腦組織水腫、防止腦疝形成的關鍵。成人常用20%甘露 醇250毫升,快速靜滴,每4~6小時一次。主要在于高滲溶液在血一腦之間形成滲透壓差
顱內壓增高綜合癥護理的相關介紹
(1)顱內壓增高的動態觀察:避免各種刺激因素(情緒激動、緊張、大量飲水、過量快速補液等)。對有顱高壓癥狀的病人(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要及時處理。 (2)觀察生命體征及意識、瞳孔、肢體運動的變化:意識改變是顱腦疾患病人最常見的體征之一。它往往反映了大腦皮質和腦干網狀結構的機能狀態。幕上腫瘤病人
確定有無顱內壓增高的相關介紹
顱內壓增高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之分。一般病程緩慢的疾病多有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等癥狀,初 步診斷顱內壓增高不難。而急性、亞急性腦疾病由于病程短,病情發展較快,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且無明顯視乳頭水腫,此時確診有無顱內壓增高常較困難,需要進行下列檢查予以確定。 (一)眼底檢查。在典型的視乳頭
治療小兒顱內高壓綜合征的相關介紹
1.病因治療 就是針對引起顱內壓增高的病因進行合理的治療。對于顱內占位或顱內血腫等應采取手術治療;有腦積水者可行腦脊液分流術;針對顱內感染或寄生蟲給予抗感染或抗寄生蟲治療等。同時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腦缺氧及腦代謝障礙,給氧及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以打斷引起腦水腫的惡性循環。 2.
治療小兒急性顱內壓增高癥的相關介紹
急性顱內壓增高征病情進展迅速,經常危及生命,若能早期搞清病因,對癥治療,可使病兒生命得以挽救,但有時也會殘存智力障礙等后遺癥。因此,必須力爭早期診斷,及時而合理治療。 (一)病因治療去除病因,制止病變的繼續發展,是治療的根本。重癥感染者應給抗生素;循環障礙者應改善腦血液循環;呼吸衰竭者應增加通
顱內腫瘤的基本介紹
生長于顱內的腫瘤通稱為腦瘤,包括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其病因至今不明,腫瘤發生自腦、腦膜、腦垂體、顱神經、腦血管和胚胎殘余組織者,稱為原發性顱內腫瘤。由身體其他臟器組織的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者,稱為繼發性顱內腫瘤。顱內腫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50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