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陸相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點位確立
近日,在黑龍江伊春舉行的地質古生物國際會議上,專家一致認為吉林大學主持確定的“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K-Pg, K-T界線) 成果達到了國際標準,該界線成為我國首個具有國際對比標準的陸相K-Pg界線。會議期間,相關組織還在黑龍江嘉蔭烏云小河沿舉行了K-Pg界線立碑典禮,正式宣布我國首個陸相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國際性點位確立。 ......閱讀全文
我國首個陸相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點位確立
近日,在黑龍江伊春舉行的地質古生物國際會議上,專家一致認為吉林大學主持確定的“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K-Pg, K-T界線) 成果達到了國際標準,該界線成為我國首個具有國際對比標準的陸相K-Pg界線。會議期間,相關組織還在黑龍江嘉蔭烏云小河沿舉行了K-Pg界線立碑典禮,正式宣布我國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國東部第三紀海侵跡象
中國東部白堊紀晚期至第三紀早期,發育了大量內陸含鹽油氣盆地,如勝利油田、中原油田、江蘇油田和江漢油田等。自1979年在勝利油田發現海生枝管藻與龍介蟲化石,中國東部是否發生過海侵成為石油學界爭論的重點,海侵所在的層位往往富集蒸發巖與主力烴源巖,因此這一問題造成持續多年的學術爭論。? 古生物學者持
鉆透白堊紀:我國率先完成恐龍時代之旅
我國實施的松遼盆地大陸深部科學鉆探工程松科二井5月26日完井,這是全球首個鉆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鉆探井,實現了“恐龍時代的旅行”。 在黑龍江省安達市實施的松科二井,開鉆以來歷時4年多,完鉆井深7018米,成為亞洲國家實施的最深大陸科學鉆井和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成立22年來的最深鉆
研究發現白堊紀松遼盆地降雨事件或長達30萬年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麗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在白堊紀三冬期-坎潘期轉變時期,松遼盆地存在長時間的降雨事件,或長達3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 松遼盆地是全球最大的陸相盆地之一,具有連續的高沉積速率的陸相沉積,基于松遼盆地的白堊紀時期古氣候環境恢復
火山噴發導致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白堊紀末期(約6600萬年前)發生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結束了地球上超過1.5億年的恐龍時代,并為哺乳動物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目前,關于這場大滅絕的原因仍處于激烈爭論當中。其中,印度徳干玄武巖噴發和小行星撞擊是兩個主流觀點。德干玄武巖噴發的時間及其對全球環境的影響,也是該領域研究的熱點。 為此
7018米!中國科學家“向地球深部進軍”
“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6月2日無人機拍攝)。 6月2日,中國超級鉆機“地殼一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鉆井深7018米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當日,吉林大學組織召開的“地
孢囊的結構和研究意義
由纖維素構成的溝鞭藻的動細胞外壁——甲,不能保存為化石,只有那些休眠的孢囊才是古生物學家研究的主要部分。在化石記錄中,孢囊最常見的為有機質壁,其次為鈣質,少數為硅質的壁。在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層中有機質壁的孢囊含量豐富;鈣質孢囊一般常見于侏羅紀及白堊紀地層中,在第三系中數量較少;硅質孢囊出現于白堊紀中期
白堊紀最早花蕾在這地發現
花梗頂端的花蕾,為疊覆的花瓣。(王鑫供圖) ? 近日,《生物學》期刊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和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高工陳利君最新成果論文。他們共同研究了一塊來自遼寧省凌源市大王仗子附近的義縣組地層中保存完好的花蕾化石。 “這是目前人們在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最早
全球海洋及陸相氣候記錄網建成
英國《自然》雜志5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德國科學家建成了全面的全球海洋及陸相氣候記錄網,發現從末次盛冰期以來,全球氣候多變程度下降至之前的四分之一,赤道和兩極的氣溫差異縮小亦與氣候多變性降低有關。這表明,隨著北極變暖加速,多變性會繼續減小。 氣候多變性的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不亞于全球均溫
德國將非法恐龍化石歸還巴西
十多年前,一塊1.1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在巴西阿拉里佩盆地被人在不明情況下帶走。后來,它出現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SMNK),但沒有合法的出口許可,也沒有收購的清晰文件。7月19日,德國當局宣布,將把該標本歸還給巴西。 巴登—符騰堡州科學研究和藝術部負責人Theresia Bauer
中國古生物學會九十華誕
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暨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來自亞洲10余個國家的古生物學會代表就正式成立“亞洲古生物協會”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決定該協會總部“落戶”中國。 來自2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的300余位專家學者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慶祝中國古生物學會九十華誕,并
南京古生物所榮獲201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月26日,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南京舉行,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領銜完成的《中國中生代植物多樣性演變》研究成果獲得了2010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以“古植物整體重建和生物學研究”的先進學術思想為指導,應用掃描和透射電子顯微鏡和超薄切片等
研究發現骨折的白堊紀蜥蜴化石
2月28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一件來自早白堊世的矢部龍化石,其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這對理解熱河生物群中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亦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并有助于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研究論文發表于《歷史生物學》上。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
秘魯古生物學家發現2300萬年前罕見昆蟲琥珀
北京時間8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秘魯梅爾霍林格古生物學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近日聲稱,他們在秘魯北部邊境地區發現了2300萬年前始新世時期的琥珀化石,這些琥珀中包裹著多種罕見的遠古昆蟲等動物和向日葵種子。 據秘魯梅爾霍林格古生物學博物館負責人、古生物學家克勞斯-霍林格介紹
克拉瑪依首次發現劍龍足跡化石
此次發現的劍龍足跡化石 中國首例劍龍足跡化石日前在新疆克拉瑪依魔鬼城景區附近被中外古生物學者發現。學者們推測,這批足跡應屬于一個新物種——烏爾禾劍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邢立達、教授張建平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恐龍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
古生物學者發現:億年前兩棲動物的捕食行為
來自中國和英國的古生物學者23日聯合宣布:他們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白堊紀地層發現了罕見的蛙類胃容物化石,這對于了解史前兩棲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該發現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英良集團·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Su
松遼盆地對白堊紀全球氣候變化的快速響應及生態影響
白堊紀是地質歷史的溫室氣候期,當時氣候非常炎熱,CO2濃度大約是現今的4倍。眾多的古氣候記錄顯示這種溫暖的氣候在白堊紀晚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氣候隨之波動性地逐步變冷。然而,這些氣候變化記錄大多數是從海洋沉積物中獲得的,關于白堊紀時期陸地氣候的記錄研究較少。松遼盆地是全球最大的陸相盆地之一,具有連
7018米!中國科學家又迎來歷史性突破
繼“神舟”上天、“蛟龍”下海之后,中國科學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來歷史性突破!在松科二井拍攝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攝2日,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鉆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
德國將珍貴恐龍化石歸還巴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735.shtm巴西外交部一個專門從事文化和教育外交的機構——吉馬萊斯·羅薩學院稱,經過兩年多的談判,南美洲發現的第一個具有羽毛狀結構的非鳥類恐龍化石——烏比拉哈拉化石已經準備回歸了。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蘑菇化石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新西蘭、美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從多年來在遼寧、內蒙古和緬甸克欽邦北部的胡康河谷等地采集到的琥珀標本中,近日確定發現了4枚距今1億年左右的蘑菇化石。這4枚蘑菇化石形成于白堊紀中期,被發現時結構完好,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蘑菇化石。 據悉,該項研究由中國科學
李星學院士逝世-享年94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古植物學和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星學先生,因病搶救無效,于2010年10月31日18時57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4歲。 李星學先生系湖南郴縣(今郴州市)人。1942年7月畢業于重慶大學理學院地質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侏羅紀猜想獲證實-山東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群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天獲悉,古生物學者在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品種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擁有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山東省郯城縣李莊恐龍足跡化石群發現于山東馬陵山,這座
恐龍蛋化石揭示恐龍與鳥類親緣關系
一項恐龍蛋的新研究表明:鳥類和白堊紀時期的非鳥獸腳類恐龍(non-avian theropods)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Nieves López Martínez是馬德里康普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一名已故的古生物學家,在2010年她
國內陸相頁巖油勘探開發實現重要突破
截至2月27日,大港油田頁巖油水平井官東1701H井、官東1702H井已自噴超260天,原油日產穩定在20-30立方米,官東地區已形成億噸級增儲戰場,標志著中國石油在渤海灣盆地率先實現陸相頁巖油工業化開發。 加快頁巖油業務發展是中國石油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提升國內勘探開發力度的重要批示
國際學者聚焦“中生代哺乳動物演化新證據”
2018年6月6日~8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北京自然博物館承辦,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自然歷史專業委員會支持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人類一直在探索自己究竟是從何而來的,而哺乳動
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中國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為研究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演化的復雜性提供了進一步的化石證據。 最新出版的英文版《地質學報》上,發表了廣西自
“中國陸相致密油形成機理與富集規律”項目啟動
2月22日,國家“973”項目“中國陸相致密油(頁巖油)形成機理與富集規律”項目在北京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正式啟動。 王玉普、彭蘇萍、孫龍德等十余位院士和相關領域的專家、領導出席了此次項目啟動會議。 啟動會上,項目承擔單位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趙文智院士致歡迎辭,項目首席科學
推動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依托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不斷探索新技術,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板凳”坐熱、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春節剛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
從“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爭議說起
最近,《自然》封面文章“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遭多位古生物學者公開質疑的事件在持續發酵中。 3月20日,論文通訊作者在給財新的回復中說,“我同意這些專家的看法(蜥
究竟什么導致恐龍滅絕?中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新機制
6600萬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龍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氣候變化,還是大面積火山爆發? 答案或許不這么簡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機構的科學家對陜西山陽盆地恐龍化石開展了系統性研究,提出了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