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新西蘭、美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從多年來在遼寧、內蒙古和緬甸克欽邦北部的胡康河谷等地采集到的琥珀標本中,近日確定發現了4枚距今1億年左右的蘑菇化石。這4枚蘑菇化石形成于白堊紀中期,被發現時結構完好,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蘑菇化石。
據悉,該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蔡晨陽,與新西蘭、美國科學家合作完成。他們從兩萬多枚形成于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的琥珀標本中發現了這4枚蘑菇化石,極大豐富了白堊紀蘑菇種類的多樣性。
黃迪穎告訴記者,由于蘑菇屬于真菌,缺乏幾丁質表皮或礦化殼體,也不具備高等植物的維管束結構,生活周期很短且質地柔軟,很難保存為化石,加大了研究的難度。過去,僅發現1枚距今1億年前的琥珀蘑菇化石,但那枚標本保存欠佳,只保存了傘蓋部分,很難通過它了解蘑菇的早期演化歷史。這次蘑菇化石的發現為人類認知蘑菇的早期演化打開了新窗口。
“這次發現的4枚琥珀化石包含4個新類型,都屬于傘菌綱傘菌目。雖然它們體長2~3毫米,但均有菌柄與傘蓋,結構完整。從形態看,這些蘑菇化石與現生蘑菇非常類似,提供了中生代傘菌多樣性的直接證據。”黃迪穎告訴記者,這次發現極大地豐富了白堊紀蘑菇的多樣性。
此外,這次考古還修訂了蘑菇的起源時間。“我們在同時期的緬甸琥珀以及距今約1.25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熱河生物群化石中,發現了一類專門以蘑菇為食的巨須隱翅蟲。這一證據說明,在約1.25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就已經存在蘑菇。這一發現,將蘑菇的起源至少前推了2500萬年。”蔡晨陽說,大型巨須隱翅蟲的出現,證明在白堊紀時期就存在大型蘑菇。
“這一發現凸顯了中生代蘑菇多樣性,證明了蘑菇起源不晚于白堊紀早期,修訂了蘑菇的‘家譜’,彌補了人們對蘑菇的早期演化歷史的研究空白。”黃迪穎說,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雜志《自然—通訊》上,相關研究也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支持。
小鄧女士收到科研人員剛栽培出來的蘋果白參菌。本文圖均由受訪者提供8月16日上午和中午,浙江湖州市德清縣的小鄧女士收到兩箱分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該所委托貴州畢節種植基地寄來的蘋果白參菌。一個多......
前不久,網絡上一段蘋果長出蘑菇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視頻中,浙江湖州的鄧女士講述了由于當地出現連日三十八九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她家中一顆蘋果逐漸出現腐爛跡象,并在頂部長出了白色蘑菇。之后鄧女士將蘋果放在窗......
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圖片來源:《科學進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
近日,在陜西漢中境內一處溶洞內,科研人員發現了一具較為完整的大熊貓化石。綜合頭骨形態、牙齒結構特征及矢狀嵴發育程度等因素,專家初步判斷該大熊貓可能為成年雌性個體,保存的完整程度在國內較為罕見,具有很高......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前不久浙江德清鄧女士因家中蘋果上長出白色蘑菇收到中國 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課題組研究人員求購私信一事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不少人依舊好奇這株跨越2000多公里的傳奇“蘑菇”如......
近日浙江德清縣的鄧女士家里的一只蘋果長出了“白色蘑菇”拍了照片發到社交媒體上后沒想到獲得近3萬點贊量還收到中國 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讀博士許容聚的私信求購這只蘋果做研究蘋果上長了白色蘑菇。......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6月23日透露,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江蘇和安徽交界的距今約2.49億年灰巖結核地層中,研究發現一種新的裂齒魚類,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