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讓科技創新護航“一帶一路”
古絲綢之路連通亞洲、歐洲和非洲,孕育和繁榮了多個偉大的人類文明,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帶動了沿線經濟文化的崛起與發展。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之際,我們欣慰地看到,絲路沿線國家一個個工程拔地而起,一個個項目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具有規模大、周期長、范圍廣、變化多、環境復雜等一系列特征,同時面臨著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數字鴻溝、城市擴展、人口密集、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缺乏等一系列挑戰。 “一帶一路”區域擁有全球65%以上的人口,包括北京、開羅、莫斯科、馬尼拉、伊斯坦布爾等18個人口超過一千萬的特大城市群。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如何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一項關鍵挑戰。 “一帶一路”區域具有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多樣的生態系統,包括了高亞洲的積雪、冰川和凍土,俄羅斯的森林和草原,蒙古的沙漠等眾多類型。生態環境脆弱性問題......閱讀全文
郭華東當選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主席
日前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的第27屆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大會暨第22屆CODATA全會上,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研究員郭華東當選該國際組織主席,這也是CODATA成立44年來中國人首次任主席。 數據是科學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全球正處在一個數據爆炸和
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讓科技創新護航“一帶一路”
古絲綢之路連通亞洲、歐洲和非洲,孕育和繁榮了多個偉大的人類文明,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帶動了沿線經濟文化的崛起與發展。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之際,我們欣慰地看到,絲路沿線國家一個個工程拔地而起,一個個項目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讓科技創新護航“一帶一路”
郭華東 古絲綢之路連通亞洲、歐洲和非洲,孕育和繁榮了多個偉大的人類文明,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帶動了沿線經濟文化的崛起與發展。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之際,我們欣慰地看到,絲路沿線國家一個個工程拔地而起,一個個項目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倡議深入人心,“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重要的成
對地觀測中心郭華東當選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主席
10月24日至29日,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的第27屆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大會暨第22屆CODATA全會上,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主任郭華東當選為該國際組織的主席。這也是CODATA成立44年來中國人首次任該組織的主席職務。 CODATA是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
郭光燦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
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 ——《在江蘇調研時的講話》(2014年12月13~14日),《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
郭華東:大數據正開啟時代轉型
如今利用大數據開展科學研究的人、學科和行業越來越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遙感地球所所長郭華東說,大數據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將帶來科研方法論的創新和科學發現的新引擎。 在6月17日由中科院學部主辦的“空間地球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上,郭華東在演講中說:中國擁有的數據量
郭華東院士:重視發起國際學術組織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提交了“支持發起并總部設在我國的國際學術組織”的提案。 郭華東指出,我國科技在國際上正處于跟蹤、并行和引領共存的發展階段,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必要在一些領域形成引領態勢。而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主辦國際學術組織、主持高水平國際會議、摘獲國際科技大獎等
郭華東: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地球”
大數據的誕生與發展,為“數字地球”研究注入了新的科學推動力。“數字地球”是國際上1998年提出的概念,它通過航天航空對地觀測技術、地理空間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等與地球科學高度綜合集成,實現模擬地球發展變化、支持政府決策、開展數據共享等重大目標。 在這一領域,中國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99
郭華東院士:把地球做成大數據
1999年,第一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有記者向時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郭華東(現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國際數字地球學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問:什么是“數字地球”?郭華東用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回答了他:“從我的觀點來講,‘數字地球’就是把地球裝進計算機!
郭華東:應加快國家大數據建設進程
大數據正在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日前,中科院院士郭華東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當前世界各國同處大數據起步階段,我國應當整合各類資源,加快國家大數據建設進程。 郭華東 郭華東說,數據是科技領域飛速發展的產物。谷歌每天運算數據是20PB,歐洲核子中心每天產生數據量約16 PB,全球
郭華東院士:人類將進入“大數據”時代
6月1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以《新一代數字地球》(Next-Generation Digital Earth)為題的論文。“這是數字地球發展的又一個標志性事件,是我們進入‘大數據’(Big Data)時代的又一反映。”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
郭華東:大數據+大科學=大發現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所長 郭華東院士 “大數據是財富,是資源,是科研的戰略高地。大數據正在改變人們的研究方式,是人類認識自然和行星地球的新鑰匙。”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所長郭華東于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大數據與科學發現國際研討會上做出的判斷。從數據發展歷史看,19世紀70年代
郭華東院士:應加快國家大數據建設進程
中科院院士 郭華東 大數據正在開啟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日前,中科院院士郭華東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當前世界各國同處大數據起步階段,我國應當整合各類資源,加快國家大數據建設進程。 郭華東說,數據是科技領域飛速發展的產物。谷歌每天運算數據是20PB,歐洲核子中心每天產生數據量約16
郭華東:打通“孤島”-讓大數據之光普照未來
近年來,隨著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大數據”這個概念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大數據規模將達到2016年的10倍。郭華東 “數據不但正在加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作為人類的新型戰略資源,大數據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高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認為,
華東理工教授入選“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曹志興 課題組供圖 日前,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出的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名單揭曉,今年31歲的華東理工大學信息學院教授曹志興入選。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由美國著名科技商業媒體《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起,自1999年起,每年都會從世界范圍內的前沿科學、新興技術、創新
郭華東團隊獲聯合國“全球脈動”計劃獎項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該所郭華東院士領銜的“對地觀測大數據應對全球變化”團隊獲聯合國“全球脈動”計劃獎項,并將在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展示。 據郭華東介紹,獲獎項目“對地觀測大數據應對全球變化”源自他擔任首席科學家的“973”計劃“空間觀測全球變化敏感因子的機理與方
郭華東院士:科學大數據將打破傳統科學研究
在近日召開的大數據與科學發現國際研討會上,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院士提出“科學大數據”概念。他認為,作為大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大數據正在使科學世界發生變化,驅動著科學研究進入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范式這一全新階段。 郭華東打了個比方,“科學大數據是人類
華東電網用電負荷創新高
華東電網全網用電負荷隨高溫快速增長,7月2日、3日逼近1.7億千瓦,7月4日達到1.72億千瓦。至昨天下午1時45分全網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達到 1.7666億千瓦。此外,昨天下午3時05分,上海電網最高負荷達到2504.5萬千瓦,創下了今年新高。其中本地發電機組最大出力1603萬千瓦,外來
白春禮會見香港城大校長郭位-推動粵港澳科技創新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京會見來訪的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城大”)校長郭位一行。雙方就未來加強全面合作,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交換了意見。 白春禮對郭位一行首次來訪中科院表示歡迎。他回顧了此前訪問城大的愉快經歷以及中科院與城大4個共建聯合實驗室的基本情況,并介紹
郭華東:促進可持續發展,善加利用大地球數據
2015年9月,聯合國在成立70周年之際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的核心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旨在讓所有國家和利益攸關方攜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生產和消費,管理地球環境和自然資源,使地球能夠滿足今世后代的需求,讓全球走上可持續且具恢復力的
郭雷:創新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中科院2009年研究生導師培訓班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研究生指導教師研討班日前在京舉行,來自中科院京區各研究單位的140多位研究生導師參加培訓,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郭雷院士作專題講座時表示,“科學的生命在于創新,創新就是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怕任何挫折。人生境界和學術
郭華東:用孔徑雷達SAR新技術為“未來地球”保駕護航
第二屆成像雷達對地觀測高級學術研討會19日在北京開幕,中科院遙感地球所所長郭華東院士在會上提出以面向應用的合成孔徑雷達(SAR)新技術和新理念有效護航“未來地球”。 此次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前沿SAR:護航“未來地球”,即利用SAR為“未來地球”發展提供微波觀測信息。“未來
郭華東:利用大數據平臺促進黑龍江可持續發展
“地球大數據的宏觀、準確、動態監測能力為可持續發展評價提供了重要手段,整合多源數據,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生產和消費,管理地球環境和自然資源,使地球能夠滿足后代的需求,讓全球走上可持續且具恢復力的道路。”在近日舉辦的2022年中俄數字經濟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郭光燦院士:突破經典-開創新產業
郭光燦院士談量子信息技術 量子特性在信息領域有著獨特的功能,在提高運算速度、確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和提高檢測精度等方面可能突破現有經典信息系統的極限,于是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相結合便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分支——量子信息科學。 近年來,量子信息在理論和實驗上已經取得重要突破,引起各國政
西農教授郭軍: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成長
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畢業投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這片熱土的17年,從一名青年教師成長為國家級領軍人才,該校植保學院教授郭軍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堅定而自信。 他常說“加入植物免疫研究團隊,成為一名西農人,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決定。西農成就了我,我將扎根西農,服務西農,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全部力量”。 潛
郭華東被聘為“可持續發展目標技術促進機制10人組”成員
日前,遙感地球所研究員郭華東被聯合國秘書長聘任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技術促進機制10人組”成員。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來信稱:“經過全球范圍的公開遴選,聯合國秘書長最終選定了10位杰出代表,組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技術促進機制10人組。祝賀您成為其中一員”。 10人組的選擇充分考慮了地理和
郭鐵成:面向科技強國的戰略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對我國發展和創新形勢進行研判,指出我國已經處于新的歷史起點,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值此重要時刻,黨中央及時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商討科技創新大計,面向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開展創新起飛的戰略布局,核心是八個字:引領、突破、服務、改革。
《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力指數2022》發布
12月1日,正在四川成都舉辦的“第五屆科學計量與科技評價天府論壇”(下稱:“天府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首次發布了《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力指數2022》報告。 報告以全球19個國家的32個科技創新中心為評價對象,構建了包括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環境和科技創新影響4個一
用科技創新激活“社會創新”
創新惠民是兩會的老話題了,其魅力在于常議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進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總體講,科技創新惠及民生途徑有兩條:一條是直接途徑,比如研發新藥品,幫助人們消除病痛;一條是間接途徑,科技創新提供技術平臺和手段,人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社會創新”,尋求解決就業、教育、醫療、扶貧和慈善等民
“論道”新材料科技創新——“學科引領-科技創新”
11月27日,2022年材料學科建設與學術前沿論壇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舉行。論壇以“學科引領 科技創新”為主題,來自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共話材料學科建設發展與學術前沿進展,共同助力功能新材料行業新發展。 “我們正處于科學與技術大發展、大交叉、大融合的時代,材料學科不斷向縱深拓展,交叉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