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云研究員作學術報告 10月1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員應邀到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并為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題為《活體中的基因密碼子擴展》的學術報告。 王江云研究員首先利用動畫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核糖體翻譯蛋白質的基本過程。隨后詳細介紹了基因編碼非天然氨基酸的總體技術路線,及如何利用非天然氨基酸的插入實現呼吸鏈中重要膜蛋白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功能模擬。另外,王江云研究員還介紹了他們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進展:通過基因密碼子擴展將具有金屬螯合能力的非天然氨基酸通過基因密碼子擴展的手段定點插入到綠色熒光蛋白(GFP),首次實現了在熒光蛋白發光中心至銅離子之間的快速光致電子轉移。他提出了水母綠色熒光蛋白可能是水母的光感受器的新觀點,首次證明了含有羥基香豆素的熒光氨基酸可以被基因編碼。 水生所相關課題組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認真聽取了報告,就感興趣的問題與王江云研究員展開深入的討論,并就可能的合作方......閱讀全文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1日報道,美國科學家通過將非天然的氨基酸(除20種用作生物基礎元件的天然氨基酸之外的人造氨基酸)整合入蛋白質的多處,成功制造出了新的人造細菌菌株,其可廣泛應用于藥物研發、藥物合成、生物燃料等領域。研究發表在9月18日出版的《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上。 該研究的領導者、
科學家們常常試圖通過重編程細菌來生成蛋白質藥物,生物燃料及更多的東西,為了讓這些細菌聽從指令他們一直在付出極大的努力。一個隱藏的遺傳密碼特征有可能讓細菌遵循這一程序。這一特征控制了細菌能生成多少想要的蛋白質。來自哈佛大學Wyss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將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9月26日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日,美國生物合成領域專家弗洛伊德?羅穆斯伯格(Floyd Romesberg)在《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新成果。他首次用合成的X-Y堿基對和相應的氨基酸,在實驗室內創造出了含ATGCXY六種堿基的全新生命體。這一成果打破了自然界的堿基束縛,創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生命體。那么,這
近日,美國生物合成領域專家弗洛伊德·羅穆斯伯格(Floyd Romesberg)在《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新成果。他首次用實驗室合成的X-Y堿基對和相應的氨基酸,在實驗室內創造出了含ATGCXY六種堿基的全新生命體。 這一成果打破了自然界的堿基束縛,創造出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生命體。然而,這一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報道,英國科學家修改了線蟲的遺傳代碼,首次將一種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氨基酸加入其體內。科學家們表示,最新技術讓生物學家能在原子層面操控生命有機體的分子,制造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蛋白質。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刊》上。 帶有遺傳信息的DNA(脫氧
他們有個美麗的名字:“蝴蝶寶貝”,但美麗的背后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病痛,因為他們所患的是人類罕見病中公認最痛苦的疾病之一:遺傳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皮膚像蝴蝶翅膀一樣脆弱,而且目前沒有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清華大學藥學院和醫學院傳染病中心譚旭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勇、林志淼課題組合作發現的是該疾
7月21日,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組題為Expanding the Genetic Code for Photoclick Chemistry in E. coli, Mammalian Ce
作為后基因組時代出現的新興研究領域之一, 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目標是對機體或細胞的所有蛋白質進行鑒定和結構功能分析。 蛋白質組學的研究不局限任何特定的方法。 高分辨率的蛋白質分離技術如二維凝膠電泳和高效液相
根據4月1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的內容,從小鼠的飲食中去除幾種特定的氨基酸,可以減緩腫瘤的生長。具體來說,英國Beatson癌癥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從小鼠的飲食中去除兩種非必須氨基酸——絲氨酸和甘氨酸可以減緩淋巴瘤、腸癌的發展。 限制性飲食能讓癌癥治療更有效
【1】elife:核糖體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 doi:10.7554/eLife.45396 來自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體細胞中核糖體的一種新功能,即存在破壞正常mRNA的功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核糖體是細胞中生產蛋白質的分子機器,”Stowers助理研究員
8月31日,Angewandte Chemie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員和龔為民研究員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以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a Metal Chelating Amino Acid as a Probe for Protein Electron
8月31日,Angewandte Chemie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組和龔為民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以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a Metal Chelating Amino Acid as a Probe for Protein Electron
摘要 蛋白質組學是在后基因組時代出現的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它的主要任務是識別鑒定細胞、組織或機體的全部蛋白質, 并分析蛋白質的功能及其模式。 因此, 揭示蛋白質組中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也是蛋白質組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酵母雙雜交技術是用來檢測蛋白質間是否相互作用的一
近日,分子生物學先驅Sydney Brenner去世,享年92歲。Brenner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將秀麗隱桿線蟲轉變為人類疾病研究的模型系統,這帶來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為此,他與生物學家John Sulston及Robert Horvitz分享了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遺傳密碼通常包含64個密碼子, 但現在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和同事們設計出了只包含57個密碼子的大腸桿菌基因組。在發表于8月18日《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該研究小組描述了這一計算機生成的基因組,并報告了在實驗室中合成它的第一階段。 論文的共同作者、哈佛大學George C
10月5日,《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以“Hot 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課題組題為S-click reaction for isotropic orientation of oxida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確診的病例數不斷增加,科學家們正積極努力地試圖找出病毒的源頭,確認引發病毒動物的身份。在昨天發表的一項有爭議的研究中,來自北京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以及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指出,蛇或是這場疫情的元兇。 但其他科學家認為,沒有證據表明爆發后的病毒可以感染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也不斷發現目前生物醫學教科書中記載的很多理論知識需要改寫。為此,小編針對近期發生的教科書改寫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Science:改寫教科書!在禁食期間,脂肪細胞接管尿苷產 在哺乳動物進食、睡覺和禁食期間,它們如何維持兩種生物學上至關重要的代謝物平衡?
作為后基因組時代出現的新興研究領域之一, 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目標是對機體或細胞的所有蛋白質進行鑒定和結構功能分析。 蛋白質組學的研究不局限任何特定的方法。 高分辨率的蛋白質分離技術如二維凝膠電泳和高效液相層析, 經典的蛋白質鑒定方法如氨
對于絕大多數物種來說,外界所能提供的能源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往往對物種的生存起決定作用。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胡松年組客座研究員陳衛華以及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合作者們從全新的角度出發,對“能量節省”壓力下基因組的演化情況進行了系統研
對于絕大多數物種來說,外界所能提供的能源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往往對物種的生存起決定作用。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胡松年組客座研究員陳衛華以及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合作者們從全新的角度出發,對“能量節省”壓力下基因組的演化情況進行了系統研
7月28日,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軒研究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組以及密歇根州立大學王紅兵教授,在國際著名遺傳學期刊《PLOS Genetics》發表一項合作研究,題為“The Landscape of A-to-I RNA Editome Is Shaped by
美國于2015年年初提出的“精確醫學”計劃倍受世界各國關注。有消息稱,我國的相關計劃將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啟動。對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吳家睿研究員近期撰文指出,“精確醫學”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復雜概念,需要人們認真地思考和小心地解讀。當前,亟需我們明晰的兩個問題是:為何要在此時啟動精確醫學
10月5日,《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以“Hot Article”的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課題組題為S-click reaction for isotropic orientation of oxida
2014已經翻過,來自世界各地的化學工作者們在過去的一年中做出了哪些精彩的發現?美國化學會主辦的化學化工領域著名新聞媒體《化學化工新聞》從年內諸多報道中精選出十項重要的科研成果,與我們一同分享化學學科各個領域的重要進展。1.元素周期表:氧化態的新紀錄在銥的化合物中實現 氧化態表示化合物中某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電子轉移(ET)是生物體中最基本的生化過程,例如光合系統和呼吸系統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均為電子傳遞過程。研究者一直在尋求利用生物元件實現對復雜系統中電子轉移及光致電荷分離進行高效可控的模擬,而如何基因編碼有效的電子受體是合成生物學中的主要瓶頸。已知自然界中的天然氨基酸均為電子供體,而目前基因編碼的用
實驗方法原理噬菌體展示技術是將外源基因與噬菌體的表面蛋白基因融合,在融合了外源基因的噬菌體顆粒的表面就會表達相應的外源蛋白,即外源基因編碼的蛋白被展示在噬菌體顆粒的表面。實驗材料載體tRNA抗體寡核苷酸試劑、試劑盒抗生素儲存液BCIP葡萄糖儲存液X-Gal磁珠洗液蛋白酶抑制劑RNase 抑制劑TEN
3月29日,《德國應用化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擴展基因密碼子,實現了具有金屬結合能力的非天然氨基酸8-羥基喹啉丙氨酸(HqAla)在活細胞中的基因編碼。 基因編碼具有金屬離子結合能力的非天然氨基酸對于酶工程及機理研究、設計蛋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