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大洋一號”科考船啟航
7月31日,經自然資源部批準,“大洋一號”科考船從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執行我國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自然資源部供圖 本航次主要任務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開展資源環境的綜合調查工作,履行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開展深海生態環境調查;開展深海裝備試驗性應用;進行海洋微塑料、放射性核素等深海環境問題調查;同時對鳥類、海洋哺乳動物等進行觀測。 航次調查區域位于西北太平洋,該海域是我國的富鈷結殼資源勘探合同區,也是國際海底區域資源勘查的熱點區域。該航次的實施將進一步加深對調查區域水文、地質、生物、海水化學等特征的認識,促進深海礦產和深海環境及其影響機制等方面基礎科學研究,將為我國在認識深海、和平利用深海資源發揮基礎作用。 本航次計劃航程約6700海里,共100天。調查隊伍由來自自然資源部所屬海洋二所、北海分局、海洋一所、海洋三所及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30家國內單位的1......閱讀全文
“大洋一號”第30航次科考起航
記者昨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在完成綜合海試后,“大洋一號”船于昨日從海南三亞起航,執行我國大洋第30航次科學考察任務。 據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本航次是我國開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第一個5年任務(2012年~2016年)的開篇航次,調查方法與技術
“大洋一號”完成第四航段科考任務
“大洋一號”工作人員合影 當地時間10月8日上午9時,“大洋一號”船圓滿完成了中國大洋科考第26航次第四航段的調查任務,停靠巴西里約熱內盧港進行短暫休整和補給。 本航段在南大西洋進行了為期7天的科考作業,主要任務是采取熱液異常探測、電視抓斗等手段進行作業,獲取地質、生物、環境和地球物理基礎數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大洋一號”科考船啟航
7月31日,經自然資源部批準,“大洋一號”科考船從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執行我國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自然資源部供圖 本航次主要任務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開展資源環境的綜合調查工作,履行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開展深海生態環境調查;開展深海裝備試驗性應用;進行海洋
“大洋一號”科考船圓滿完成首次中尼聯合海洋考察
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8月29日完成為期9天的中國尼日利亞聯合海洋調查航次,返航停靠尼日利亞拉各斯阿帕帕港。 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中國駐拉各斯總領事劉顯法和尼日利亞農業部部長代表、尼海洋研究所所長等中尼各界人士近200人參加了在阿帕帕碼頭舉行的迎船儀式。 專程趕至拉各斯迎接科
中國大洋54航次科考啟動
經自然資源部批準,為時255天、航程約22000海里的中國大洋54航次考察任務18日正式啟動。 記者18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向陽紅10”船當日從舟山出發,赴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調查。本航次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負責總體實施,是統籌落實自然資源部2019年太平洋方向深海資源環境調查任務
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起航
7月14日,承擔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3”船從廈門出發,將先后前往西太平洋、東太平洋等區域開展為期約150天的大洋科學考察任務,履行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的合同義務,并開展深海大洋環境保護調查研究。 據了解,本航次任務經自然資源部批準,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五礦集
大洋科考之旅:收獲海底沉積物
抓斗“吐”出樣品。 海底沉積物。 經過近60個小時的持續作業,第四航段在南緯19度附近的南大西洋洋中脊完成了4條熱液綜合拖體測線。在海底攝像的幫助下,神秘的海底世界一覽無余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揭開海底的神秘面紗,看只是第一步,科學家的好奇心不會就此得到滿足。海底究竟有什么寶
大洋科考朝夕迫---地球“體檢”測井忙
測井,是要獲得關于巖石密度、磁性和地震波速度等性質的“實地”資料。每一管上岸的巖芯都要經過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組的全面“體檢”,但數據畢竟不夠“原汁原味”。而且,巖芯回收率不可能是100%,數據資料總有缺失。所以,測井就是要回到“案發現場”,讓科學家對這一站位的地質狀況和巖石性質有更全面了解。
“大洋一號”赴南海海試
記者今天從國家海洋局獲悉,“大洋一號”船于10月18日駛離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島團島碼頭,前往南海執行2013年“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任務,之后將赴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學考察任務。 據了解,此次海試共有12家科研單位、74名調查隊員參加,海試計劃為32天,11月18日抵達海南三亞。本次海
“大洋一號”起航執行中國大洋26航次海試任務
??? “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3月26日駛離青島母港,前往南海進行中國大洋第26航次綜合海試,預計將于4月18日從海南三亞正式起航執行遠洋科考任務。 中國大洋第26航次船舶航行保障方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紹,這個航次預計歷時380天,計劃于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島,航次主要任務是在印度
給海底做CT,大洋科考設備又升級
為圓滿完成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向陽紅10”科考船在進入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作業區后,開始24小時晝夜作業模式。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該航段計劃安排“潛龍二號”水下自主機器人下潛7次,布放海底電視攝像電動抓斗8次,計劃安排海底攝像拖體完成長達180公里的測線作業。圖為當地時間
給海底做CT,大洋科考設備又升級
為圓滿完成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向陽紅10”科考船在進入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作業區后,開始24小時晝夜作業模式。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該航段計劃安排“潛龍二號”水下自主機器人下潛7次,布放海底電視攝像電動抓斗8次,計劃安排海底攝像拖體完成長達180公里的測線作業。圖為當地時間
“大洋一號”完成綜合海試任務
5月3日,圓滿完成2018年綜合海試航次的“大洋一號”船返回青島。本航次任務共計45天,總航程6208海里,“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潛,獲得大量試驗數據和豐富調查資料。 A航段首席科學家初鳳友表示,本航段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龍”系列潛水器共計完成8次下潛,為其最終
“大洋一號”開始執行第22航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
12月8日下午3時,隨著一聲高亢的汽笛聲,5600噸的我國遠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從廣州長洲碼頭起航,開始執行我國第22航次的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等出席歡送儀式。 “大洋一號”船長曹業政介紹,本航次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主要科考任務是
服役23年再出發-“大洋一號”有怎樣的功勛史
搭載最新研制的“海龍三號”“海龍11000”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完成12次下潛后,“大洋一號”科考船3日將停靠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完成歷時45天、航程6208海里的“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航次科考任務。 這是“大洋一號”船2017年大修
大洋科考采集大量樣品-深海“探寶”怎樣進行
科考隊員在回收單拖體瞬變電磁儀。中國大洋協會供圖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萬里,海風徐徐。隨著科考隊員將微塑料采樣器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在30多天的時間里,科考隊員24小時輪班開展作業,強大的海底資源勘查設備輪番上陣,采集了大量珍貴樣品和重要數據
印度洋上“大洋一號”會“蛟龍”
“‘向9’過來啦!”當地時間28日晚飯后,“大洋一號”船上的人們開始奔走相告。在這茫茫印度洋上孤獨漂泊了25天,一艘來自自己國家的科考船即將靠近的確讓人興奮。 “蛟龍”號母船“向陽紅9”號24日離開毛里求斯路易港,經過4天航行28日傍晚抵達我國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區,執行大洋35航次科考
“大洋一號”在拉各斯起航開始中尼聯合海上考察
中國“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21日在尼日利亞拉各斯阿帕帕港舉行起航儀式,開始為期9天的中尼聯合海洋科考項目。 中國駐拉各斯總領事劉顯法,尼日利亞海洋研究所所長阿卓,尼日利亞海軍水道測量局長、海洋水文專家麥哈,“大洋一號”船長曹業政和首席科學家邵宗澤研究員等中尼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中尼聯合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 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海上漂泊47天后,于當地時間4月30日下午停靠毛里求斯路易港。在進行生活補給的同時,“向陽紅10”船在本航
大洋34航次科考第一航段圓滿收官
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員完成任務設備交接后合影。本報記者 劉莉攝 科技日報毛里求斯路易港12月30日電 (記者劉莉)當地時間上午9點30分,在海上漂泊了44天的我國主力科考船“大洋一號”停靠東非島國毛里求斯路易港。中國大洋34航次科學考察第一航段考察任務結束,當天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員進行了
中國首次成功應用海底機器人進行大洋科考
中國正在進行的第22航次大洋環球科考中,首次成功應用海底機器人進行深海考察。在本次科考中,中國自主研發的3500米無人纜控潛水器(ROV)完成了對南大西洋硫化物新區的探測工作,成功采集了海底硫化物和生物樣品。國家海洋局該領域權威專家表示,這標志著中國大洋科學考察進入了機器人時代。
“潛龍三號”首次亮相-“大洋一號”綜合海試南海段起航
? “大洋一號”4月15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和70名科考隊員的“大洋一號”科考船15日從廈門起航,奔赴南海執行“大洋一號”綜合海試B航段科考任務。這也是目前我國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首次出海。 本航段首席科學家蔡巍說,本航段主要是通過使用“大洋一號”在
我科學家在南大西洋發現五個熱液區和多個熱液異常區
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的環球之旅,取得豐碩的科學成果。在南大西洋的正中央,大洋一號發現了多個新的熱液區。 去年12月8日,“大洋一號”從廣州出發,不久進入印度洋開始作業,并于今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務。接下來“大洋一號”進入南大西洋,并于2月27日完成第二航段工作抵達巴西。 “大洋一號”
“大洋一號”完成“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海試任務返回青島
5月3日,“大洋一號”駛入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 當日,我國遠洋科考功勛船“大洋一號”完成“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海試任務后,返回青島母港。“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在本航次共完成12次下潛,獲得大量試驗數據和豐富調查資料。
遠赴印度洋-的國大洋49航次科考結束
歷時250天,航程29821海里,8月12日,赴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順利回國靠港,返航舟山。 本航次對履行全球首個國際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有什么重要意義?“潛龍二號”水下自主機器人(AUV)等國產裝備深海練兵情況如何?印度洋“體檢”狀況到底怎樣? 西南印
“蛟龍”首赴西北印度洋-開啟大洋38航次科考
搭載著中國自主研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6日從青島啟航,奔赴西北印度洋,開啟為期124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科考之旅。 本航次分三個航段,將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溝、馬里亞納海溝開展大洋資源和深海前沿科學調查,航次不僅要開展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與環境調查,
“大洋一號”在南大西洋發現熱液區
記者今天從中國大洋協會獲悉,當地時間11月1日凌晨,正在執行大洋26航次第五航段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在南大西洋洋中脊發現一處海底熱液活動區,并獲取1.2噸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這是我國大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調查歷史上,單次成功獲得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量最多的一次,也是獲取樣品類型最為豐富的作業之
印度洋緣何成為-中國大洋科考前沿陣地
穿越馬六甲海峽、航經安達曼海,正在執行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近日駛入印度洋。 浩瀚的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中國大洋科考的前沿陣地。印度洋的魅力何在?為何吸引了中國海洋科學工作者的關注? “年輕氣盛”——地質年代在所有海洋中最小
“蛟龍號”首潛大西洋--創造九天九潛新紀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72.shtm記者近日從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獲悉,中國大洋83航次科考隊員正隨“深海一號”船在大西洋進行科考作業。中國大洋83航次是中國載人潛水器首次在大西洋開展下潛作業,也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與
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從青島起航
8月10日上午,“深海一號”科考船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起航,執行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中國大洋86航次第二航段)。據悉,這是“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下的首個大洋國際共享航次,也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搭載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深海一號”科考船攜“蛟龍”號從青島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