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談房顫抗凝治療適應癥新認識 2015年7月31日至8月2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心律大會(CHRS)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議內容涵蓋心律學基礎與前沿、起搏與心臟電生理基礎等多項學術熱點及近年來本領域取得的重大學術成就及共識,同時開設心房顫動、室性心律失常、心臟置入性裝置、暈厥與心臟性猝死等多個學術論壇。本報選取部分會議內容整理刊出,敬請關注。 2015年發表的弗萊明翰(Framingham)研究顯示,1958-2007年間,新診斷房顫患病率達到10%,每年新發生房顫的發病率達到1%左右,且男性高于女性。 抗凝治療 房顫治療以抗凝最為重要。基于美國1992-2007年間醫保數據......閱讀全文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正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發展階段。心房顫動(房顫,AF)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而由房顫所致的腦栓塞帶來的致殘率(高達60%)和致死率(高達20%)也隨之升高。因此,通過抗凝治療預防卒中越來越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臨床
卒中是房顫最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這已經成為不容置疑的事實。為了預防房顫患者卒中的發生,臨床上開始使用一些有效預防房顫相關卒中的藥物。在第26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上,來自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的張玉生教授做了題為“缺血性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合并心房顫動的二級預防”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常見的持續性快速心律失常,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房顫對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房顫患者與非房顫患者比較,腦卒中發生率增加5倍,病死率增加2倍,缺血性腦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房顫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其
當前,在中國的35歲以上成年人中,房顫的發病率為0.74%,相當于有800萬房顫患者。卒中是房顫最主要的并發癥,房顫可使卒中發生率增高4-5倍,即使是接受節律控制的房顫患者,仍然存在較高的卒中風險。在中國的房顫患者中,隨著年齡增加,卒中發生率逐漸增高。&nb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接近 1%,并且房顫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近70%的患者年齡為65—85歲。作為兩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房顫和冠心病有著某些共同的危險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與此同時,冠心病中的某些臨床情況,如心力衰竭,亦是房顫的危險因素。因此冠心
Q:換了機械瓣為什么需要終身吃抗凝藥?有沒有其他解決辦法? 機械瓣的瓣葉是碳合金做成的,它的邊緣是滌綸布,比較粗糙,如果不抗凝的話容易引起血栓形成。機械瓣需要終生抗凝,沒有其他解決辦法。 Q:換了生物瓣也要抗凝治療嗎?&nb
在我國,首發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患者心房顫動的患病率為11.45%。據數據顯示,我國缺血性腦卒中年復發率高達17.7%。有效的二級預防是減少卒中復發和致殘致死的重要手段。據《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4》,對伴有心房顫動(包括陣發性)的缺血性腦卒中或
房顫是一種老年疾病,患病率隨年齡增加,在小于55歲人群中患病率為 0.1%,大于80歲的人群中增加到10%。在已診斷房顫的患者中,45%患者是大于 75歲的高齡老年患者,到2050年將約有一半的房顫患者超過80歲。缺血性腦卒中和血栓栓塞是房顫的主要并發癥。Framingham研
4.冠脈搭橋術: 氯吡格雷可導致CABG手術相關的嚴重出血增加,因此,CABG術前已服用氯吡格雷病人,建議CABG術前5天停用氯吡格雷(證據級別2A)。 CABG術后患者應盡早開始抗血小板治療,術后6小
抗凝藥相關性腎病(ARN)是近年發現的由過量使用抗凝藥(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所致的一種新型急性腎損傷(AKI),可進展為CKD,腎活檢顯示腎小球大量出血,腎小管內充滿紅細胞和紅細胞管型。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口服抗凝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目前有超過2百萬的房顫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藥。雖然口服
導讀: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礙指血液凝結能力受到急性損害的病理生理狀態,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出血,某些情況下可同時存在血栓。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礙可導致嚴重的臨床后果,及時有效的診治至關重要。但是目前依然缺乏高質量的證據用以指導臨床治療,也并未形成統一的診療標準。為彌補此空白,國內眾多專家學者通過回顧相
與腎功能正常的人相比,慢性腎病(CKD)患者發生非瓣膜性房顫、缺血性卒中和嚴重出血的風險增加,而且風險隨著CKD進展而增加,其中透析患者的風險最高。過去,房顫并發癥的預防性治療或缺血性卒中后的二級預防主要用維生素K拮抗劑(VKA),最著名的便是華法林。雖然VKA對于一般人群和早期CKD患者似乎是
抗凝治療是房顫患者卒中預防的基石。但90歲以上人群使用口服抗凝藥物的數據有限。高齡老年人服用抗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呢?我們來看一下近日Circulation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圖片來源于網絡 研究者利用臺灣健保數據庫對房顫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和腦出血(ICH)風險進行了分析。 199
“腦微出血(CMBs)”是放射學概念,主要是描述含鐵血黃素或吞噬含鐵血黃素的巨噬細胞沿血管周圍間隙[PVS,亦稱Virchow-Robin間隙(VRS)]沉積的現象,提示顱內小血管曾發生局部破裂、紅細胞漏出,但不能反映局部潛在的小血管形態改變的病理學基礎。 腦微出血的檢出僅能依靠對含鐵血黃素敏
2013年EHRA指南背景及目的 2013年EHRA頒布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指南時,已有研究發現NOAC可作為VKA代替藥物用于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血栓栓塞預防。各生產企業對自己的產品進行的產品介紹、患者卡片及信息廣告等存
一、ACS合并房顫患者特點與抗栓治療困境 2014年AHA/ACC/HRS房顫指南顯示,ACS患者中合并房顫者比例達10%——21%,即每10例ACS患者中就有1——2例合并房顫。10項ACS臨床研究合并分析表明,房顫顯著增加ACS患者短期(1—
心房顫動的診治定義:房顫是指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喪失,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臨床聽診有心律絕對不齊。心電圖竇性P波消失,代之以頻率350~600次/分f波,RR間期絕對不等。根據合并疾病和房顫本身的情況,可以出現輕重不一的臨床表現。房顫是最常見的急性心律失常之一,可發生于器質性心臟病或無器質性心臟
長期口服抗凝治療中,由于種種原因可能需要中斷治療。在此期間,是否需要使用肝素或者其他抗凝藥進行橋接治療呢?這是臨床中一個常見的難題。目前這方面支持臨床決策的證據還比較有限,使得當前指南推薦有些模棱兩可。近日,《J Am Coll Cardiol》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
“抗凝,可以顯著降低腦卒中風險……blah,blah, blah”,這句話貌似已經成了最熱門的開篇語。當然,這也是事實。然而,有些朋友可能會產生疑問:究竟抗凝、抗血小板、溶栓有什么區別?人體正常止血過程要說明上述三者間的差別,讓我們先從人體正常的止血過程開始。人生在世,難免磕磕碰碰,止血對我們的生存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該病最令人擔憂的并發癥是心源性卒中。房顫與卒中的風險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約增加5倍,更重要的是這類卒中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及復發率均較高。非瓣膜性房顫患者體內血栓的主要來源(90%)是左心耳。 美
研究成果總結 2019年9月1日至3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NEJM (IF=71)發表了9篇(6篇研究型文章及3篇點評文章),Lancet (IF=59)發表了14篇(7篇研究型文章及7篇點評文章),iNature簡短的總結這些研究成果: 【1】對于穩定型冠狀動脈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沒有患心肌梗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與竇性心律相比,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升高5倍。預防心源性卒中是房顫管理的基石。2014年3月,美國ACC、AHA和HRS三大學會聯合發布了房顫患者管理指南。本文依據該指南對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管理進行了總結。 主要推薦
最近,老李遇到一件麻煩事。本想退休后能出去走走、旅旅游,卻被尿頻所困。“過一會兒就想去廁所,這要是在外面,不可能那么方便找廁所啊!” 于是,他先后去了三甲醫院的泌尿外科、腎內科就診,但都沒有檢查出問題,反而被醫生推薦去心內科做檢查。“明明是尿頻,與心臟有啥關系啊!”老李一
1955年,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發生心肌梗死時,他的私人醫生一度將其癥狀解釋為胃腸道疾病。10小時后他才轉入當地一家醫院,心電圖顯示前外側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根據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義,艾森豪威爾是1型心肌梗死。 時至今日,心肌梗死的診斷和治療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不僅
華法林是一種口服抗凝藥,具有作用時間長、服用方便、副作用相對小、價格低廉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房顫血栓栓塞、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換術和心腔內血栓形成等的預防治療中。 據估計,目前全球有數百萬患者在使用華法林。口服華法林必須根據國際化比值
一、心房顫動發病率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其防止是心臟病領域21世紀的難點和挑戰。房顫在普通人群的發病率約0.8%。隨著人類壽逐漸延長,全球老齡化加快,發病率逐年升高。50歲以上的人群發病率為0.5%,80歲以上人群可達6%,甚至高達10%。在美國近220萬人患有陣發性或
一、心房顫動介入治療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心房顫動(ICD-10:I48)。 行經導管心內電生理檢查及導管消融治療(ICD-9-CM-3:
直接口服抗凝劑(DOAC)又稱新型口服抗凝劑(NOAC),包括達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均具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性;與華法林相比,DOAC的安全性更好,且療效優于或不劣于華法林。DOAC的缺點包括:半衰期較短,需要更好的依從性,缺乏標準化的實驗室檢測,缺乏逆轉劑,不需常規監測凝
??據統計,每年有近20%長期口服抗凝治療的患者因有創性手術需中斷抗凝治療,圍術期是否需要低分子肝素橋接抗凝是臨床常面臨的難題。BRIDGE實驗 結果發現房顫患者圍術期低分子肝素橋接抗凝治療不但不能有效預防血栓栓塞,更會使出血風險明顯增加,使傳統圍術期橋接抗凝策略備受爭議。多數研究并未納入 中高危血
最近,我遇到4例房顫患者,每位都伴有1到2個可導致卒中的危險因素,沒人存在需要控制節律或需藥物控制的心動過速癥狀。唯一的問題是抗凝治療——“醫生,我應該吃藥嗎?需要終生抗凝嗎?” 對房顫(AF)患者應用抗凝藥物的決策是一種冒險,因為藥物在降低患者